01
上一篇,寫了我在2007年股市大牛的時期,頂不住市場的糖衣炮彈的洗禮,毅然決然地拿了攢下來的新年紅包錢1000塊入市了,本以為可以順勢搞一票。賺點小錢,買一個在淘寶上心儀的“武器”。誰知道,偷雞不成蝕把米。1000塊的本金,拿了將近一年,各種心理折磨之后,在基金反彈到800+的時候,認賠出局了。
你要問我,當時有沒有覺悟。答案是,沒有。
因為當時,我壓根不知道股市是什么,也不知道基金市場是什么,雖然我當時手里買的基金。那也是銀行客戶經理推薦的。我只知道,那個客戶經理說“能賺錢”。其余的,再多我就不知道了。
不過,我猜想其實當時,應該有一顆種子,已經悄悄地埋在我的心里了吧。
到外地讀書之后,在參加學校社團的時候,無意中認識一位學長。他是計算機系的,他雖然大我兩屆,但是我們聊得很來??梢哉f那是相當滴投緣。后面在無意中知道他有買股票。于是興奮不已,還專門到他的寢室去請教。還記得,當時第一次到他寢室的時候,他拿出電腦,打開了一個軟件。出現了各種圖線。當時的我吃驚的叫到“X哥,你竟然看得懂這種圖呀!太厲害了?!保ㄒ驗?,以前這種圖線,基本只是在電視上面的分析師運用的武器,所以當時感覺很吊,很酷炫)他也很謙虛的說“我也是玩玩,只會一點點”。后面,我也當然興奮不已的向他請教了一番。他也很耐心教了我。從那開始,我才第一次認識了什么K線,一根K線表示什么,以及去哪里可以看到這些圖線。那位好學長還把他用的軟件COPY了一份給我。哈哈,那就大智慧炒股軟件。
02
后面幾年的讀書時光里。我看了很多關于炒股的書。有多少呢?我自己也沒數過,圖書館里面的看過多少本,我就不記得了。但是實實在在買回來看的,應該就有20到30本吧。什么巴菲特、彼得林奇、索羅師、鄧普頓都翻了個遍。國內的當時的媒體上活躍的股海人物,我也有專門的去看,去學習。如但斌、林園、段永平、劉健位、李劍、李馳等。這些基金界的風云人物,他們文章我也有專門的去搜索學習。當時09年到12年,那段時間,股市非常的低迷。我一邊拿著一些攢下來的生活費和老爸賬戶里面3萬塊錢。在股海中,反復的遨游。在如此低迷的市場中,我一個菜鳥,竟然沒有把本金玩沒了。
嘿嘿,現在回想起來,我還是比較幸運??赡苁且驗楫敃r最初接觸的不論是書籍亦或是視頻,基本上都是價值投資派的居多吧。避開了那些頻繁短線追漲殺跌的技術賭徒的歪理。(當然,并不是說,技術分析沒用。只是對于新手來說,理念正。很重要。)
記得當時CCTV的財經頻道,有劉健位老師的講課。第一次,從他的嘴里聽到了“巴菲特的選股策略”。知道了,“要買好公司,并且長期持有。”簡單的幾個字,讓我那幾年股市行情清冷無比的市場。沒有亂買股票,而是買了一些自認為應該不會“倒閉”的大公司股票,浦發銀行、福耀玻璃之類的。在買入這些股票的1年多里面,我沒有折騰。告訴自己“長期持有”。雖然,現在看起有點點傻,但是在當時低迷的市場中沒有虧錢,我還是蠻高興的。
03
對于初入股市的前幾年里,也就是外地讀書的那幾年里,自認為看了不少的書。但我當時的理解就是,股票應該長期持有。不需要過多的關注。這種理解的局限,導致的結果就是,雖然對金融感興趣,但僅僅接觸的是股市,從初初很興奮、中途很平淡甚至有些無聊(市場不好,加上一味地認為“長期持有”)、再到后面有些迷茫。
可以說,算是迷迷糊糊地進入了金融的門了吧。雖然有些野路子的感覺(我不是金融專業,但專業和經濟沾一點點邊——悄悄告訴你,專業是“工程投資與管理”。別笑哦~哈哈哈!)。但是那種單純的興趣驅動的探索過程,還是有很多美好回憶的。
金融范圍之廣,偏門之多。那是出了學校才正在體會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