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看三個場面。
例1:飯菜上桌,全家安坐,孩子玩得正嗨,千呼萬喚不過來。
例2:公園里,孩子對旁邊小姑娘拿的超級飛俠小愛眼饞得不行,哭鬧打滾非要占為己有。
例3:家里已經成了玩具車商店,還要再買同款另一種顏色的吉普車。
依著孩子性子來,成何體統?
斷然行使權威?說好的愛和自由呢?
很多家長表示,眼下教子面臨二難選擇:
嚴格管束,擔心孩子天性被壓抑,自卑懦弱,無法應對復雜冷酷的社會;
自由發展,又唯恐行為不檢招致社會對孩子關上大門。
很多家長在寬和嚴,自由和權威之間徘徊糾結。
事實上,教育孩子真的沒那么難。
“愛,尊重,自由”與“規矩,教養,權威”兩者從來不是非此即彼的單選項,而是同時并存互為因果的多選項。
一,三歲前盡情寵,秩序敏感期滲透規則。
三歲以內,建立安全感是帶養孩子的首要任務,媽媽的抱抱,呢喃,撫觸越多,孩子的發育越有利。孩子用哭鬧表達需要,餓了,冷了,拉尿了,不舒服了,應該立即做出反應,或者用聲音回應孩子。
有段時間孩子變得很執拗,別人打開門迎接他,哭著退回門外一定要親自開門。玩具放得歪歪扭扭,好心替他整理一下,撒潑打滾不依不饒。恭喜你,你家孩子到了秩序敏感期,這可是滲透規矩千載難逢的機會,錯過再試就難了許多。
按時吃飯,起床,外出回來洗手,進別人房間敲敲門問一聲:“我可以進來嗎?”好吃的先給奶奶挾一筷……這些家長只需做就好,孩子會不知不覺模仿,習慣成自然。
三歲以前怎樣寵都不過分。但可以嘗試在秩序敏感期內悄然植入規則的萌芽,宛如春雨入夜,悄無聲息,潛滋暗長。
二,三歲后,開始對孩子說不。
嘗試講道理,讓孩子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然后一起制定規則。違反時告訴孩子“我們說好了的”。而不是呵斥:“說話不算話,你不是好孩子?!必撁嬷肛熥尯⒆涌謶謪拹?,也讓孩子知道了另外一種可能——可以不按規則辦。
態度平和,簡短重申。永遠對孩子只做正面影響,不做反向誘導和負面刺激。
三,稍稍放權,重要事情聽家長的
無傷大雅,不礙大局的事情,交由孩子決定,以此鍛煉他的自主支配能力。比如今天去公園還是游樂場?兩件毛衣選哪件?今天你跟媽媽去聚餐,還是跟爸爸去看球。
對孩子的尊重,主要表現在不忽視孩子的感受,對孩子的情緒及時回應。
但在涉及是非,關乎全局的事情面前,家長必須保持絕對權威,才能鎮住場子,不被孩子的意志綁架。與此同時,在大規則不容置疑下,具體辦法可以聽一聽孩子的意見,滿足他刷存在感的需要。
四,批評孩子態度要溫和,方法很講究
把孩子兇哭了,或者雙方情緒激憤僵持不下?NO!
批評孩子的訣竅是,平和內斂地回應,不做應激反應。
芬蘭10歲男孩幫媽媽做事想要報酬。就寫到:“取回生活用品20芬尼,把信件送郵局10芬尼,在花園干活20芬尼……”這要放在脾氣暴躁的媽媽身上,一定會大聲嚷嚷:“干點事還要錢,這孩子學壞了?!惫适吕锏膵寢寷]那樣做,當小男孩興沖沖拿到錢,發現旁邊還有一張紙條,上寫:“彼得欠媽媽如下款項:為他在家里過的十年幸福生活0芬尼,為十年的吃喝0芬尼,為他生病時的護理0芬尼,為他一直有個慈愛的母親0芬尼”。
當頭棒喝孩子會很挫敗。顧及孩子感受,在情緒高漲時巧妙施教,讓批評變得有溫度有情義。
五,懲罰過程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時機
高素質家長懂得,憤怒和責罰只是家長在發泄情緒,于事無補傷感情,還給孩子心里留下陰影。把懲罰的過程,變成孩子提升的好時機,才值得探索嘗試。
徐州10歲男孩玩手游花掉了1.2萬元。媽媽沒有打罵,而是寫下了一張6000元的欠條,讓兒子通過家務勞動和學習成績“還債”。特別注明成績有了提升,可以用獎勵沖抵債務。一場陰云密布的親子戰爭,消弭于無形,得到的是孩子的改變提升,還有對母親的感恩。
真正的教育,不是應激反應,更不是袖手無為,而是在云淡風輕的表象后,家長獨具匠心的鋪墊,點撥,引導,推送。讓孩子在愛的主旋律中,自然而然得到應有的管教和約束。
成為樂觀自信,謙和自律,如魚得水的時代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