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認識”兩個字,我想到的是客觀與主觀。如果眼前擺著一杯水,我會怎么去認識它?可從色形味入手,可從分子構成角度看,也可從它對生命的意義去思考……如此下去,仿佛很難說得清什么是水?水算是外物,沒有生物學上的應激反應,我們可以借助各種工具去觀察分析,反復實驗論證并逐漸靠近答案。
? 可了解一個人尤其是自己,就顯得極其困難,就像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一般(觀察方式會影響對象的狀態),“認識”方式會影響我們本身,舉個簡單例子,你夸獎自己時,會反思自己;你批評自己時,又會自我安慰。在我看來,客觀的認識自己就像是數學里的求極限計算,只可接近,卻難以達到。
?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客觀認識自己?我從三個角度來做。
角度1:社會關系
? 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當我們介紹一個人的時候,通常會說“TA是某某的孩子、丈夫、妻子或某公司的老板、經理、職員或某國的總理、科學家等等”,我們介紹ta的時候,針對的不是這個人本身,而是ta的社會關系,聽聽別人是怎么介紹你的,是認識自己的一個途徑。
角度2:鏡面投射
?古人說“以人為鏡,可以正衣冠”,人與人之間本質上并沒有太大的區別,人性的優缺點你有他也有,當你羨慕一個人的時候,說明你欠缺他擁有的優點,當你喜歡一個人的時候,常常是因為他跟你某些點上很像,當你討厭一個人的時候……總之,通過觀察他人來觀察自己,會逐漸認識自己,發覺自己優點是什么,缺點是什么?
角度3:自我探索
?前兩個角度的共同點是借助外界來認識自己,有客觀性,卻也帶來不小的負面效應,容易被“社會關系”和“鏡面比較”束縛,覺得自己就是某個樣子,還容易用他人的標準來度過自己的人生。一枚硬幣有兩面,人要認識自己,除了從外部觀察,也需要從內部去探索。我采取的辦法是看心理學書籍,比如弗洛伊德和榮格的;看哲學書,比如叔本華和尼采;也會看著名人物的傳記,如《曾國藩讀書與做人》,看他們如何剖析自己,學習自我探索的方法。相較而言,自我探索最不容易辦到,人的潛力是無限的,如果沒有特定的事情激發,很難展現出來,也就很難被探索。這也是我覺得“認識自我”只能接近而無法達到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