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近兩周,我陸陸續續聽完了酈波老師的另一系列講書《曾國藩家書》,腦海里瞬間便浮現出了一個詞“行者”,行者本是一個佛教用語,指行腳乞食修苦行的頭陀僧人,出家修行但未經過剃度的佛教徒,也指所有修行佛道的人。《西游記》里孫悟空的別號便曰“行者”。也有普通的注解,行走世間的人。這一注解似乎適用于世間的每一個人。但仔細想想,又不盡然,真能堂堂正正稱得上行走世間的人卻又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我個人覺得清代著名理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曾國藩先生應該就是這其中的一員。
? ? ?
曾國藩雖出身低微,卻被稱為“晚清中興名臣之首”,也被譽為“中國近代史上最后一位理學家和大儒”。細究其一生所思所為,確實堪稱之為一位真正的行者。他一生始終以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方向,用腳踏實地的人生準則來匡正自己,勤奮苦讀,積極反思,克己守禮,開拓創新,為晚清王朝做出了杰出的貢獻,有史學家贊曰:正是由于曾國藩的存在,清王朝的覆滅至少推遲了六十年。事實上,由曾國藩所主持開創的近代洋務運動更是將中國與世界強國之間的科技與軍事距離縮小了一大步。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說曾國藩是一個真正能干事的人,是一個干成了不少事的行者,他行走世間,積極修為,實干強國,給后代子孫留下了諸多成果。
尤其是曾國藩在與家人、朋友、同僚之間的書信往來,讓我們更真切、更深刻地了解了曾國藩的人生理想,處事準則,用人藝術以及政治觀念……并對我們今后的生活與工作以許多積極有益的啟示和影響。
? ? ? ? 具體來說,從曾國藩的身上我收獲以下啟示:
一、三省其身,無一日不讀書;
? ? ? 并非所有的名人都有聰穎的天資,就像酈波老師所講,曾國藩小時候可算是一個笨小孩,可就是這個笨小孩最后卻成為了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位大儒。是什么在這其中起了重要作用?是日日反思的意識,是嗜書如命的閱讀習慣。曾國藩在臨死之前非常欣慰地告訴自己的兒子,自己這一生最引以為傲的就是能做到無一日不讀書,不僅如此,他還堅持一日三省。也就是常常反思,反思自己的不足,努力進行彌補。正是大量的閱讀,積極的反思,開拓了曾國藩的視野,極大豐富了曾國藩的閱歷,當然也很大程度上開闊了曾國藩的胸襟與氣度,提升了曾國藩的個人修為與政治素養。所以才成就了后來人們所給予他的“晚清中興名臣之首”“清代第一大儒”等諸多美名。因此,從曾國藩的身上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獲得的第一個成長的啟示,那就是閱讀和反思。像曾國藩一樣,讓閱讀陪伴生命的每一天,讓“吾日三省吾身”的意識和習慣終生相隨,只有這樣,天資愚鈍、不足的我們才有可能在今后的人生中具備逆襲的資本,一旦機遇到來,我們才有可能及時把握,伺機做到華麗轉身。
二,胸懷血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 ?
縱觀曾國藩一生,我們會發現無論在哪個人生階段,無論是面對怎樣的人生境遇,支撐或決定曾國藩做人做事的,始終有一個堅定地信仰,那就是“血忠”,具體來說就是封建社會文人所極力推崇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理念。從讀書時代到進入官場,再到為官執政的權力巔峰時期,曾國藩始終以“修齊治平”四字勉勵自己,警醒自己,即便后來各方面條件成熟,親朋部舊私下試探和慫恿曾國藩起兵造反,曾國藩都微微一笑,只用“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這樣的一幅對聯表明了自己的一腔血忠以及自己無意皇權的淡泊之心。作為一個封建文人,曾國藩身上表現出了積極入仕,建功立業的宏偉抱負,也表現了古代封建文人忠誠于君主、執著于理想的堅定,也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了封建文人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曾國藩的一腔忠誠,令我們感動,也令我們欣賞。我們需在心里默默銘記,忠誠于自己的理想與事業,忠誠于某一份信仰,忠誠于自己內心的吶喊,是多么重要也多么必要!也唯有忠誠才能堅定方向,激發熱情,產生動力,讓我們創造出更優秀的自己!
三、識人用人,積極做事
? ? ? 歷史告訴我們曾國藩是一個想干事且能干事的人。大凡這樣的人,總是高瞻遠矚,以全局為重,將一切個人恩怨置之度外,全力投入到精心謀劃的宏偉大業當中去,識人用人,積極做事。
? ? ? ? 關于識人用人這一點,曾國藩可以說做得非常出色。尤其是他所總結的用人四部曲更是值得我們仔細揣摩,用心領悟。某種程度上,曾國藩的用人心得已經上升到了人力資源學的社會學意義與范疇上,具體來說,一是廣收,也就是發現人才,也即廣泛地搜羅人才,這是正確用人的前提;二是慎用,即在選用人才時要依據人才的特長與短板慎重選用,切不可只因其所長而忽視其短;三是勤交(教),其實說的就是人才的保留與培養的問題,任何人才如果不注重培養與維系,久而久之,自然就會失去熱情與價值,所以在這一點上,曾國藩可謂是看得很深,也考慮長遠;四、研決,應該說的是考驗人才,長期觀察,并決定選用的一環,這是用人四部曲中最為重要的一步,當然,它也是一個動態持續和不斷調整的過程。總之,細細體味,你不由心下感嘆,能擁有這樣縝密的一套用人體系,也難怪曾國藩被稱作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后一位理學家和一代大儒,同樣,他所擁有的“晚清中興名臣之首”的美譽也是當之無愧。
四、心系家族,諄諄教誨
? ? ? ?
曾國藩特別重視家族的發展,因為在他心里始終明白齊家才是治國的根本,家不在,治國就無底氣,也無退路。所以他抓住一切契機,對子女以及自己的弟弟們進行教育,大到人生理想,小到行事準則,無一例外。曾國藩多年在外為官,苦心營建湘軍,開展洋務運動,所以,他與自己的父親、弟弟們相聚較少,所以更多時候他都借助書信與他們進行交流,并在書信中向父親表明心志,且諄諄教導自己的弟弟們要勤勉向上,做事要有長遠考慮。那句“盛時當做衰時想,上場還念下場時”被他不止一次地提到,這也足以告訴我們,曾國藩為官期間一直有著清醒的自知和前瞻的考慮。同樣,家書中他非常坦誠地將自己為官、用人、做事的心得與子女兄弟們分享,“為官以堅忍為第一要義”“自立立人自達達人”“戒多言,少糾纏,多化解”“揚善于公庭,規過于私室”“合眾人之私,成眾人之人公”“人但有恒,事無不成”“內斷于心,自為主持”等言論一定程度上既勉勵了自己,也激勵了他們。在與自己子女的交流中,曾國藩并不是一副封建家長的做法,深受儒家學說影響并依靠科舉制度走上仕途的他,卻并沒有強制性地要求自己的兩個兒子一定要參加科舉考試,反而之,他非常支持自己的兒子去選學西學。曾國藩的大兒子曾紀澤學貫中西,后來成為著名的外交家,次子曾紀鴻又酷愛數學,精通天文,地理等在當時也非常有影響力。其后代子孫中有不少人都在后來頗有建樹。
? ? ? ? 從曾國藩及其后代的事例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一個好的家風對于后代是至關重要的。曾國藩不但做官悟性很高,對后代的教育也是絲毫都不馬虎。
胡林翼對其評價道:曾公素有知人之鑒,所識拔多賢將。
李瀚章對其評價道:其深識遠略,公而忘私,尤有古人所不能及者。
石達開對其評價道:雖不以善戰名,而能識拔賢將,規劃精嚴,無間可尋,大帥如此,實起事以來所未見也。
? ? ?
可以想見,曾國藩的優秀品質自然也熏陶和感染著他的子女和弟妹們,最難能可貴的是,他還把平日里自己與兄弟子女交流的點點滴滴收錄、整理出版,可以說曾國藩是自古以來尚在世便出版家書的第一人。自然,他的系列家書既教育了曾氏后代,使得曾氏家族在他之后興旺發達,綿延幾世。同樣,他的系列家書也給后代許許多多的人以深刻的思想教育,啟示或警醒我們如何真正踏實地行走世間,享受生命。
? ? ? ? 一套曾國藩家訓解讀系列節目,雖然也是斷斷續續地聆聽,卻讓我既拓寬了視野,也改變了思維,學會了更多理性看待事物的方法和要義,也教會了我更冷靜更全面地去認知和分析生活中的人、事、物!可以說,曾國藩在自己的反思和家書中歷練、成長,深厚,圓融;而我們則在曾國藩的經歷和家訓中驚醒、反省、審視、貫通,從而改變自我、完善自我。
? ? ? ? 如果說一期節目,能讓我們有這樣大的轉變,這樣的文化類節目就應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