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樓
在廈門見到最多的建筑模式。房屋的首層沿街向內(nèi)退進去一個人行道的寬度,為行人提供一片陰涼。
廈門的最后一天,早早起來參觀了之前錯過的南普陀寺,然后便去中山路采購特產(chǎn)和把沒吃到的美食做最后的“查漏補缺”。
雖然一系列的游記題目都叫《別去廈門》,但真的要走了還是多少有點依依難舍。
早上八點多到達南普陀寺,已經(jīng)熱得不行了。在蓮池邊上坐著一群寫生的學(xué)生。
可能是空調(diào)房跟室外的溫差太大,相機都被熱模糊了,拍出的照片讓人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蒸騰的熱氣。
學(xué)生們大約是心靜,紋絲兒不動地坐在無風(fēng)的花壇邊兒上,靜靜地描繪著眼前的風(fēng)景。
我本來是想拍一些蓮池的美照的,但實在熱到不行。好在池邊的花壇正在澆水,自動噴淋系統(tǒng)噴到我身上的灌溉水此刻如救命稻草一般讓我不至于立刻中暑。
蓮池也是放生池,里面有很多信眾放生的魚和龜,但小龜們估計也是熱壞了,此刻只能看見蓮花邊上的一只,昂著脖子不知在等待著什么。魚兒到時自在得很,成群結(jié)隊地游著。
小布說寺廟不宜拍照,加上我可憐的小α已經(jīng)熱到起霧,我便收起了相機。
南普陀寺位于東南五老峰下,面臨碧澄海港,始建于唐朝末年,稱為泗洲寺,宋治平年間改名為普照寺,明朝初年,寺院荒蕪,直到清朝康熙年間才得到重建。
因其供奉觀世音菩薩,與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類似,又在普陀山以南而得名“南普陀寺”,為閩南佛教勝地之一、廈門八大風(fēng)景區(qū)之一。
閩南的寺廟與我見慣的北方寺廟不同,顏色鮮艷很多。整體建筑色彩豐富,造型華麗。應(yīng)該是翻修的緣故,現(xiàn)代感十足。
告別了南普陀寺,我們便乘車前往中山路。
從剛到廈門我就開始嘮叨著要吃正宗的燒仙草,可這三天過去了,依舊沒有吃到。所以作為最后一天,無論如何要吃一份兒。
于是到了步行街,按著大眾點評的導(dǎo)航,我們很快找到了“仙草南路”
應(yīng)該是家小有名氣的店了,我們到的很早,店里的攝影師正在拍攝新產(chǎn)品。
我點了一杯仙草涼茶去火。
這家店的燒仙草,喝起來更像是龜苓膏。味道稍顯苦澀。
但也虧了這苦澀,舉著杯子走在路上的時候,心里總覺得這杯東西一定能敗火。
除了燒仙草,還有一樣必須補漏的東西就是土筍凍啦~
說道這個我就開心。
老板娘在我點單的時候推薦了我這款經(jīng)典的傳統(tǒng)土筍凍,并且反復(fù)確認要不要芥末,要不要香菜。
土筍凍是起源于福建泉州,一種色香味俱佳的特色傳統(tǒng)風(fēng)味小吃,主原料是一種長在沙子里的大肉蟲子。經(jīng)過熬煮,蟲體所含膠質(zhì)溶入水中,冷卻后即凝結(jié)成塊狀,其肉清,味美甘鮮,相傳發(fā)明人是民族英雄鄭成功。
因為是長在海邊沙地里的大肉蟲子,我就催眠自己,這是海鮮。
土筍凍的味道的確鮮美,冰鎮(zhèn)后更是清爽可口。蟲子的部分吃起來很是爽脆,口感有些像海腸,但不如海腸柔韌。
但終歸是肉蟲子,所以即使誆小布這是海鮮,他也不肯吃。
到了廈門,大家一定要挑戰(zhàn)一把。畢竟跟炸蝎子炸螞蚱什么的比起來,這個還是好接受一些的。
至此,此行唯一的遺憾就是沒吃到《舌尖》中提到的“肉燕”了。去得每家店,不是沒有,就是恰好賣完了。
每場旅行的最后,總是要購物的。所以為了給小伙伴們把廈門的味道帶回家,我們?nèi)チ酥猩铰犯浇奶禺a(chǎn)店。
果然海濱城市的特產(chǎn)都差不多,店鋪里成山的各類干活堆著,大如彈珠的蒼蠅圍著食品飛來飛去,時而落下來嘗嘗味道。
于是我果斷抑制了品嘗的欲望。
可能是為了延長儲存時間吧,店里的魚干就這么鋪在了凈是污漬的大馬路上,令人哭笑不得。
所以
別買魚干!
轉(zhuǎn)了幾個地方,買了滿滿一大兜子特產(chǎn),我們回酒店拿了行李奔赴機場。
路上,突然下起了暴雨。
“下雨天,留人天”這局老話在我腦海中浮現(xiàn),突然有點傷感。
然后
航班延誤了
我不傷感了。
在廈門待了四天,終于在機場看見了“豬”字。看來“明朝余孽”的勢力并沒有覆蓋到機場。
美珍香不知道能不能算特產(chǎn),畢竟在我印象中這是很大眾的東西。當(dāng)年在新加坡作為特產(chǎn)被推薦,由于價格太高沒舍得買。這次由于航班延誤得太久,又餓又饞,終于買了。
小小幾片肉脯,花掉小兩百塊,成為此次廈門伙食方面的最高支出。
當(dāng)然光吃肉脯還是不行,好在機場里有飯店,這頓特色小吃也就成了在廈門的最后一頓正餐。
面線糊(mǐ-suā-g?o)起源于福建閩南,是福建閩南地區(qū)和臺灣地區(qū)的風(fēng)味小吃,呈糊狀,是由細面線、地瓜粉制作成。先將水煮開,放入番薯粉和調(diào)料、面線。一般為早餐食用,也可以當(dāng)做點心和夜宵,就著油條跟馬蹄酥吃。味道鮮美,清甜爽滑,具有閩南地方風(fēng)味。
一碗暖暖爛爛的面線糊,讓人想起了昆山上海一帶的污糟面——很家常,很暖。
酥脆的油條配上軟爛的面糊,湯底里肥美的海蠣,都透出了濃濃的閩南風(fēng)情。
在機場等了兩個小時,拖延的航班終于起飛了。
飛機穿過厚厚的云層,藍天漸漸顯露出來。
再見廈門,或者不再見。
上一篇?別去廈門——5 鼓浪嶼美食篇
更多游記?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