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總是看到關于“中年危機”的話題,也總是能看到,諸如第一批90后即將步入中年這樣的話題。
說實話,看到這樣的說辭,內心總有種抑制不住的沉重、危機、焦慮和不安。
明明才剛踏出校門,怎么突然,一只腳就已經邁入了30歲。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背負著房貸、車貸、教育、交通、養老、醫療等等負擔,不敢輕易生病、不敢輕易辭職、不敢輕易換工作。
可是,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危機,即便未到中年,也一樣面臨各種危機。
近日跟不同的朋友吃飯,總不免會談論到這樣的話題。
今天,朋友跟我說:“有時候想想,真不敢辭職,畢竟,辭職了,我出去做什么呢?有時候想換個行業,可是,我除了能做這個,我還能做什么?”
我完全能夠理解朋友這樣的心情,有的時候,我自己也在想:“假如,某一天,我離開了現在工作的公司,我能去哪里呢?我能做什么呢?我的核心競爭力到底是什么?”
每次想到這,我都很慌張也很不安。似乎,自己其實并沒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能力。而且,人工智能技術已經飛速發展,連機器人現在都能有公民身份,都能有自主意識,那么,將來會有多少工作被機器人取代。
雖然說,這個貌似現在離我們很遙遠,可當機器人有了自主意識之后,技術的發展又將提升多少?那一天,很快就會到來。
人很奇怪的,有的時候危機感會壓得人喘不過氣來,會變得頹廢,可有時候,危機感卻會成為人的動力。
以前,我也有危機感,我的危機感來源于社會的不斷的進步,害怕自己跟不上時代的腳步,會被這個社會所淘汰。
可是僅僅只有危機感,卻并沒有將危機感轉為實際的行動。
劉潤老師在進化島上的一個問答,說:你要始終把自己放在一個有選擇的位置上,這個很重要。
我想,這或許是緩解危機感的一個行之有效且有正向價值的我目前看到的最好的方法。
我們身處在一個崗位上,身處在一個組織中,產生開篇那樣:“離開了這里,我又能做什么呢?”的危機感,只因為我們別無選擇,我們沒有選擇權。
既然危機感來源于沒有選擇權,那么我們就去建立選擇權。始終擺一個機會在身邊。
他說:如果我們現在在打工,那么就趕緊寫一份簡歷,看看自己能夠干什么;如果我們現在在創業,那就趕快去見更多的投資人;如果我們只有一個供應商,那就趕緊去談第二家;如果客戶過于集中,那就趕快去拜訪更多的客戶。始終要把選擇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我想,多學一點,多想一點,在一些領域鉆得深一些,有自己的一技之長得以傍身,不斷得探索,不斷得改善,給自己更多的選項,那么在中年到來的時候,危機感或許就不會那么強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