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學習了確定效應,有個問題,到底什么樣的人,會更偏好風險;什么樣的人,會更厭惡風險。要理解這件事,就必須理解人性中的“反射效應”。
什么叫反射效應?舉個例子。
假如你是某國總統,被告知一所學校的600名師生被恐怖分子劫持。恐怖分子提出無理要求,你當然不能答應,于是命令營救部隊研究救人方案。
營救部隊研究后,出了兩個方案。方案A,救出200名人質;方案B,有1/3的可能救出全部600名人質,有2/3的可能全部人質被殺害。請問,總統你選哪一個?
大部分被問到這個問題的人,都選擇了方案A。為什么? 方案B太冒險了,雖有可能救出所有人,但大概率人質會被全部殺害;方案A雖然保守,但至少能確定救出200人。
這就是我們第3課講的“確定效應”在起作用:處于收益狀態時,多數人都是風險厭惡者。
好,現在我們把這個問題換一種問法。
營救部隊研究后,出了兩個方案。方案C,400名人質會死去;方案D,有1/3的可能救出全部600名人質,有2/3的可能全部人質被殺害。請問,總統你選哪一個?
大部分被問到這個問題的人,都選擇了方案D。為什么?方案D雖然冒險,但至少有可能救出所有600名人質;可是方案C,無論如何都要死掉400人,這太讓人難以接受了。
你可能已經發現了,AB組方案,和CD組方案,其實是一模一樣的,只是表述的方式不同。但很多人在AB組方案中,不愿冒險,選擇了方案A,救出確定的200人;在CD組方案中,人們突然出現了和AB組方案截然相反的心態:絕不能允許死400人!那怎么辦?那就“死馬當活馬醫”吧,冒個險,選擇方案D,說不定600人都能活下來呢!
處于損失狀態時,人們這種和“確定效應”截然相反的,突然愿意承擔風險的心態,就叫作“反射效應”。
所以,處于收益狀態時,因為“確定效應”,人們更加厭惡風險,喜歡“見好就收”;處于損失狀態時,因為“反射效應”,人們更加偏好風險,傾向“賭一把”。同一個人的風險偏好,在不同的狀態下,其實是不一樣的。
運用:理解了人性中這個“反射效應”心理,我還能解決商業世界中哪些“怎么辦”的問題呢?
我是開理發店的,和旁邊那家理發店打得不可開交,快撐不住了,怎么辦?
你站在他的角度想,不打,一定是損失;打下去,可能損失更大,但也可能把你干掉。所以他一定會“賭一把”,咬牙堅持。
怎么辦?帶一筆錢去找他,說:打下去,兩敗俱傷;退出去,錢你拿走。這時,你把他的處境,立刻從損失狀態變為收益狀態,他的心態也會立刻從“反射效應”變為“確定效應”,很可能會拿錢,而不是打下去。
最后小結一下。處于收益狀態時,因為“確定效應”,人們更加厭惡風險,喜歡“見好就收”。與之正好相反,處于損失狀態時,人們更加偏好風險,傾向“賭一把”。這就是“反射效應”。
有時我們突然一拍大腿:哎呀,原來“反正都這樣了,我就干脆那樣吧”,“一不做、二不休”等等的句式,都是“反射效應”心理在作祟啊。
孩子們的“破罐子破摔”也是反射效應,他們對老師對家長的批評很敏感,覺得反正你批評我,說我這不好那不好,那我索性賭一把,通過違紀來吸引老師同學和家長的注意。細思極恐。對孩子還是要多鼓勵和欣賞,讓其處于受益狀態,因為被肯定丶被鼓勵而帶來價值感,會因為厭惡風險,不去做老師家長不愿意其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