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反射效應
指人們對于獲得和損失的偏好是不對稱的。面對可能損失的前景時,人們有風險追求(riskseeking)的傾向;面對獲得(或盈利)的前景時,人們有風險規避(RiskAverse)的傾向。
也就是什么樣的人,會更偏好風險;什么樣的人,會更厭惡風險。
常用句式:“一不做二不休“、“反正都這樣了,我就干脆這樣吧”、“破釜沉舟”、“觸底反彈”、“孤注一擲”、“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后生”等。
舉例:
發生背景:假如你是某國總統,被告知一所學校的600名師生被恐怖分子劫持。恐怖分子提出無理要求,你當然不能答應,于是命令營救部隊研究救人方案。
方案1:A :救出200名人質;B:有1/3的可能救出全部600名人質,有2/3的可能全部人質被殺害。請問你會選擇哪一種?
大部分的人選擇了A選項。這時昨天學的“確定效應”就發生了作用:處于收益狀態時,多數人都是風險厭惡者。
A選項雖然保守,但至少能確定救出200人 → 確定效應
B選項雖然有可能救出所有人質,但是很大概率上人質會全部被殺害。→ 風險太大
方案2:C:400名人質會死去;D:有1/3的可能救出全部600名人質,有2/3的可能全部人質被殺害。請問你會選擇哪一種?
大部分的人選擇了D選項。為什么?
C選項無論如何都要死掉400人 → 損失太大了,難以接受
D選項有風險,但是至少有可能救出所有600名人質。 →很像“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感覺。
※ 方案1(收益狀態)與方案2(損失狀態)的內容其實是一樣的,只在于表述方式的不同,不同的選擇在于選擇人所處狀態的改變。
方案2中當你處于損失狀態時,選擇時跟“確定效應”截然相反的,這種突然想要承擔風險的心態,稱之為“反射效應”。
※ 處于收益狀態時,因為“確定效應”,人們更加厭惡風險。喜歡“見好就收”;處于損失狀態時,因為“反射效應”,人們更加偏好風險,傾向“賭一把”。同一個人的風險偏好,其實是不一樣的。
運用:
1. 在醫療行業,存在新藥的使用,三期臨床試驗,相對安全。對于沒錢的患者更愿意嘗試新藥。→ 受經濟情況限制,如果不治療那么結果不是他想要的,如果使用新藥那還有機會。患者處于損失狀態時,更偏好風險,傾向“賭一把”的心理。
2. 股票投資建議軟件:遵循其投資建議,會有很大可能賺錢,但也有一定風險會賠錢。這款“高風險高收益”的智能投股服務,應該賣給那些股票被套牢的人,因為這類人更愿意“賭一把”。
- 問:賺到錢的人,就更激進、更偏好風險嗎?
- 答:其實虧了錢的人,才更偏好風險。
3. 兩家理發店互掐,快撐不住了: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不打一定損失;打下去,可能損失更大,但也可能把你干掉。所以對方一定會“賭一把”,繼續下去。如果你過去進行協調:帶一筆錢過去,說,打下去兩敗俱傷;退出去,錢你拿走。把對方的損失狀態扭轉為收益狀態,他的心態也從“反射效應”轉變成“確定效應”,很可能拿錢,停止掐架。
4. 在股市上很多人喜歡將賠錢的股票繼續持有下去。統計數據證實,投資者持有虧損股票的時間遠長于持有獲利股票。投資者長期持有的股票多數是不愿意“割肉”而留下的“套牢”股票。“反正已經跌成這樣了,再撤出去已經沒有多大意義了。”典型的反射效應。
金句:
抱有存量的更加不愿意冒險,缺少彈藥的更愿意破釜沉舟。
增加100元收入所帶來的效用,小于失去100元所帶來的效用。
思考題:
你有沒有見到有人是通過克制自己,或者利用別人的“反射效應”心理,在股市中賺錢的呢?他們是怎么做的?
※ 自己沒有遇到,希望能看到其他人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