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我和對門水果店的大爺達成一項合作:中午,我店里爐灶閑的時候,他去買來面條、菜蛋肉,再給我5塊錢,我給他做一大碗熱湯面。
大爺花不到7塊錢,就能吃一頓又香又暖又管飽的熱湯面,比在外邊買省了3塊。
而我只需要付出一點勞動,和一點電費,就能賺5塊錢。
這本來是不值一提小事,但仔細想來,非常有意思。
1.
起初,我是拒絕收大爺的錢的,像我這樣有鍋有灶有手藝的,做一碗面真不費什么。唯一損耗的是水電,但人家大爺會經常送一些有瑕疵的水果給我,也足夠了。所以開始一直拒絕收錢。
這樣做了兩次,我發現問題了:
一是大爺的角度,他明白,我的開店收益里面,有一部分是作為我個人的勞務報酬的,一份飯約有3-4元,這一點讓他覺得,不給足錢會欠我人情。再就是水電費用,雖說可以給我有瑕疵的水果吃,但是這樣的水果不是經常有,今天給,明天沒了,他也會覺得欠了我人情。做生意講究確定性,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都要有定數。但人情是不好估價的,就成了一個不穩定因素。時間一長,合作可能就無法持續。
二是我的角度,有時候我店里會還有客人,大爺拿來面、菜、蛋肉讓我來加工,我第一意識肯定是考慮先照顧自己的客人,再給大爺做。但是大爺忙了一上午也很餓了,雖然他不說什么,但是等久了,肯定心里也會急。而且,大爺的口味比較苛,經常會提一些要求,時間長了,我心里肯定又會不耐煩,下意識會抱怨“這老頭,我又不收你錢,你還有意見”,其實人和人的口味確實不一樣,我不應該忽視他的需求。
所以不收錢,兩個人都很尷尬。
而收錢了以后,事情就很好解決了。我收了錢,就當做生意對待,做起來更負責,更關注需求,即使店里另有客人,我也會把大爺和他們一樣對待,公平地分先來后到。大爺也能放下尷尬,大膽地提一下他的口味偏好,以及對這頓飯的評價。
這樣,我們的合作極其順利、協調地進行了下去。
2.
哈耶克在《致命的自負》里說到商業秩序的起源,提出了一種可能性。
人類部落成員超出一定數量,往往會分出一支,遷徙到遠離故地的新領地。新領地常常會缺少部落生存所必須的某種原材料,所以必須派一部分成員回到故地取回這種材料。
最初,這種索取是無償的,當是,隨著時間推移,當最初相互熟識的原生成員們相繼死去,新成長的成員們之間逐漸生疏,但是畢竟又有血緣關系,這時候索取材料的時候,新領地成員往往會攜帶當地的出產,作為禮品,來換取必需原材料。隨著血緣近一步淡化,關系進一步生疏,禮品互訪的行為也不再適用,而被雙方都接受的、物品之間的等價交換所取代。于是商品交易成為最終穩態。
這個猜想,可能非常貼近人類商品交易的起源和發展事實。但是卻不能準確描述人類分工出現以后的商業秩序的起源。
3.
人類分工,特別是部落內部分工出現以后,可能伴隨著另一模式的商業秩序的起源。
比如有人擅長做陶罐,比部落里其他人做的都經久耐用。最初,他會經常拿自己做的陶罐,送給自己的親朋好友。后來,親朋好友會請求他幫忙做陶罐,剛開始,這種請求是無償的。而做陶罐是非常耗時耗神的工作,請托太多,會嚴重影響他自己的打獵、采集、照顧家人等活動,這讓雙方都感到不便,于是請托者后來會拿禮物來換取。隨著分工、專業化以及交換對象的近一步拓展,這種交換最終會被無差別的等價交換所替代,也就行成了“村頭鐵匠”模式。
這個模式才更符合現代商業的起源。
在我的農村家鄉,也有這樣的商業現象。
因為農村外出務工人員不斷增多,會出現很多閑置土地。外出者最初是轉包給自己親朋來耕種,作為回報,承包方需要拿出一定比例的糧食。等年終務工人員歸來,雙方交割糧食。但隨著這種轉包規模越來越大,雙方都會覺得不方便,這時候,貨幣會代替糧食,作為轉包費用。而更專業化的耕種者,也會集中起越來越多的轉包土地,成為大規模種植的專業戶。
大農場經營的雛形就出現了。
從我收5塊錢給大爺做熱湯面,到農場的大規模種植專業戶,這都是典型的現代商業模式。
現代化商業秩序的起源并不久遠,而且直到現在,仍處在不斷新生與發展的進程中。
如果用心的話,你可以觀察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