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去聽一個學科老教師的公開課,發現了一個問題:一位年輕老師只是把講課者的“學案”抄到自已的聽課紀錄本上。我本來和教研組長說好聽課結束后不參加評課,因為我還有其他的事要處理。發現這個問題后,我臨時決定還是去講一下,畢竟,這種情況發生在年輕教師的身上,那是必須引起重視的。
學校要求老師們一學期要聽多少節課,并且要求要有聽課紀錄。聽一節課,紀錄本上什么沒有當然不好,但聽了一節課,人家講課老師講的什么一點也沒有觀察、沒有記錄,只是把講課教師發給學生的學案記幾頁,有什么意思?
聽課,主要是親臨現場的觀察、體驗,把自已在現場的種種觀察和體驗記錄下來,下去后慢慢地揣摩、反思,以利于自已快速成長,這才是聽課的真諦。對于年輕教師來說,聽課最重要的事應該是以下三個方面:
一,把講課者如何處理教材、如何把握課堂的情況觀察、記錄下來。教無定法,同樣的教材、課堂,看別人如何把握、處理,從中可以學習到好多東西。這是年輕教師成長的一個捷徑,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講課者的行為隨著時間而流逝,聽課者把講課者對自已感觸最深的東西記下來以便揣摩反思,這是聽課者的一個重點工作,為什么不在這個方面用心呢?
二,把講課者如何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的方式方法記錄下來,為自已的教學提供借鑒和參考。新教師去聽課,特別是去聽同學科老師的課,由于重點和難點新教師以前沒有經歷過,看別人——無論是新教師、老教師的現場處理,會對自已的教學設計有很大的啟發和借鑒意義。如果去聽一節課,沒有把這個記錄下來,而是記了一大堆人家讓學生做的東西,那不就是把自已放在學生的位置上了嗎?
三,觀察別人課堂上學生的表現,反思自已的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策略。說到底,教學的好壞是以學生的表現來衡量的,最先進的教學理念都是圍繞著如何激發學生來進行的——無論中外、無論古今??磩e人的課堂上學生如何表現,思考其中的原因,這是一種難得的機會。因為平時自已上課的時候,可以說少有機會去認真觀察學生,特別是學生非學習方面的反應,而現在有機會坐下來認真地觀察,為什么不珍惜這良好的機會呢?
“句竇之知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韓愈老先生的譏諷,還能讓它在我們身上找到擊中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