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一:說一下你對競爭優勢的理解
1.用戶粘性/用戶的潛在能力
2.價格優勢
3.上下游的控制能力
4.成本優勢
附加:
企業內部的魅力,擁有吸引人才進入的能力
先結合,《巴菲特的護城河》的內容寫一下,大體和第三課的內容差不多
簡單說,護城河就是企業的競爭優勢。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這種優勢是一種長期的優勢,能持續地幫企業創造價值,競爭對手很難模仿或超越;
第二、這種優勢可能來源于多個方面,它可能是先天的,比如企業憑借地理位置和自然資源形成的優勢,或者所處的行業是朝陽產業;也可能是長期積累的,比如超大規模的運營網絡;還可能是法律賦予的,比如專利權或者某種特許經營資質等等。
實際上,護城河最基礎的作用,是保護一個企業的安全。有護城河的企業遇到困境也更容易擺脫。比如可口可樂,它的強大品牌和分銷渠道就是護城河。21世紀初,可口可樂推出了一款新飲料 C2,也就是零度可樂的前身。C2 飲料口感跟普通可樂沒太大區別,但是熱量少了一半。按理說,這款飲料比普通可樂更健康,但是市場不買賬。因為當時消費者的偏好已經不再是碳酸飲料,而是水和果汁這樣的非碳酸飲料了。可口可樂受到了巨大的沖擊,但他們迅速推出瓶裝營養水,依靠可口可樂的品牌和渠道,擺脫了困境,渡過了這個難關。
你看,護城河保護了企業,也就進一步保護了投資者。
總有一些公司在初創階段發展勢頭很猛,但是一夜之間跌落神壇,如果投資者盲目沖動,被這些公司的迅猛勢頭吸引,就可能在公司衰落時遭到極大的損失。但是有護城河的公司就不一樣了,它們能長期保持比較高的投資回報率,即便是遇到股價波動,但是長期來看,投資者還是能獲得比較好的回報,同時降低血本無歸的風險。
了解了護城河的概念和作用,到底什么樣的競爭優勢算是護城河呢?
在回答這一問題之前,我們得先來看看哪些不是護城河。因為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有一些誤解,把好產品、高市場份額、好的執行力和一個好的 CEO 認為是企業的護城河,但其實它們并不是,我們來一一分析。
先來看好產品。通常情況下,如果一家企業只有好產品這一個競爭優勢,就很容易吸引競爭對手進入市場,即便一開始收益高,慢慢也會減少,最后,企業享受的只能是短期超額收益,很難形成護城河。比如,上個世紀80年代,克萊斯勒汽車公司推出了一款小型貨車,剛上市的前幾年內獲得超額利潤,但很快,大批競爭者進入市場,產品質量也都不錯,結果導致行業整體利潤下降。而克萊斯勒在這一領域并沒有其他競爭優勢,最后只好轉移市場,放棄了小型貨車及相關的配件業務。
那么,高市場份額為什么也不是呢?因為高市場份額意味著有利可圖,競爭對手必然會加入,而企業如果只有這一優勢,就很容易受到競爭對手的擠壓,不能保持長期的超額收益。比如,柯達膠卷曾經占據過全球三分之二的攝影產業市場份額,但因為沒有建立或加固自己的護城河,只能在受到挑戰后,將自己的市場份額拱手讓出。
此外,一些公司有很強的執行力,擅長調度和解決問題,這使它們比競爭對手能更輕松、更穩定地實現經營目標。這對于單純比拼效率的行業來說,比如,計件工種,也許是個優勢,但對于大多數的其他行業,如果僅僅有高效率而沒有一套專有流程來保障,那競爭對手就很容易模仿或超越,不能成為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而一個卓越的 CEO,或者一個卓越的管理團隊,會讓企業運行得更順暢、更出色。特別是超級明星管理者,可能會讓企業的價值暴漲幾十倍。但在作者看來,大多數情況下,個體給大規模組織所帶來的實際影響是有限的。管理者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大,而且個人管理者還充滿了不確定性,容易流動,而企業的護城河則需要長久保持。
好,現在我們知道了,產品質量好、市場份額高、公司有超強的執行力或卓越的管理者,都不是企業的護城河,而只有那些能使企業長期保持高資本回報率的結構性競爭優勢,才是要探討的真正的護城河。
第二部分
接下來,我們就要介紹第二部分內容,如何識別真正的護城河?
書中主要介紹了四種護城河,它們是無形資產、轉換成本、網絡效應和成本優勢。讓我們來具體看一下。
首先,來看無形資產。無形資產沒有實物形態,表現為某種技術或法定權利,像品牌、專利和法定許可都是主要的無形資產,它們是企業最有價值的競爭優勢,具體體現在以下這幾個因素:
品牌溢價、專利、政府授權、
通常情況下,一個好的品牌能給企業帶來定價權,企業可以靠品牌來賣高價,用戶也愿意為產品多花錢。或者,雖然品牌不能給企業帶來定價權,但卻能減少用戶的搜索成本,讓用戶一想到這個品牌,就知道這個產品的質量和特點,從而愿意為品牌買單。那么,這個品牌就是企業的護城河,還是寬闊、堅固的護城河。比如,等級、凈度、克拉數等基本指標都相同的鉆石,蒂芙尼的價格可能要比其他品牌貴將近50%左右,這就是品牌的力量。當然,蒂芙尼鉆石畢竟是奢侈品。我們所熟知的拜耳牌阿司匹林藥片,也是很好的例子。市場上,拜耳制藥公司生產的阿司匹林,跟其他品牌的阿司匹林在化學成分上完全相同,但拜耳的阿司匹林價格卻是其他品牌的2倍。這種定價權,就是品牌溢價的力量。
我們再來看專利。我們知道,專利是受法律保護的特權,能在一段時間內禁止競爭對手生產銷售你的產品,從而形成了一定時間內的競爭優勢。如果一個企業具有持續創新的能力,能夠持續獲得專利權,那這個企業就能形成可持久的競爭優勢。比如,3M公司,是世界著名的產品多元化的跨國企業,生產的產品包括砂紙、膠帶、手機、筆記本電腦、汽車等等,簡直是五花八門、品類繁多。同時,3M還不斷推出新的專利產品,已經在幾百種產品上擁有上千項專利。這些專利就是3M的護城河。
再來看法定許可。企業申請法定許可,通常需要有一定的資質,而且需要由政府監管部門審批,程序相當繁瑣,但一旦獲批,企業就相當于有了從事某種特定業務的壟斷優勢,這就形成了寬闊的護城河。拿美國的債券信用評級機構來說。在美國,要取得對發行的債券進行信用評級的資格,就必須獲得一個認證,叫作“美國特許統計評級機構”。企業要想進入這個領域,就必須經過一個特別長的官方審批過程,而一旦獲批,得到的利潤就會相當豐厚。比如美國著名的債券評級機構穆迪公司,在獲得了評級資格以后,它的“投資者服務”業務,利潤率超過50%,而資本回報率達到了150%。
以上就是無形資產形成的護城河,分別介紹了品牌溢價、專利、政府授權這幾個主要因素。
下面,我們來看第二種能形成護城河的優勢:轉換成本。
這是對于用戶來說的,用戶的轉換成本越高,企業的護城河就越寬。一個人本來一直用蘋果手機,現在改用小米手機了,看上去省了錢,卻可能增加了很多麻煩。比如,兩個手機之間需要導通訊錄;有些軟件只有蘋果系統有,而小米采用的安卓系統則沒有;等等。這就出現了轉換成本。轉換成本不僅包括經濟成本,還包括時間、便利性等其他成本。如果用戶的轉換成本較高,就意味著企業形成了護城河。在不同行業,轉換成本是不一樣的。對于日常消費品,比如牙膏、服裝等,轉換成本就比較低,客戶從高露潔換成佳潔士簡直太容易了,基本上沒什么成本,這就沒辦法形成競爭優勢。但是在銀行、軟件業,客戶的轉換成本就高多了,因此能形成寬闊的護城河。
拿銀行賬戶來說,你可能也有體會,我們在一家銀行開戶,用這個賬戶領工資、交水電煤氣費等,很容易就形成習慣和依賴,一般不會因為另一家銀行降低開戶手續費,或者其他一些小優惠就去頻繁更換賬戶,因為這樣做的成本實在太高了。一方面,換賬戶需要花時間,你總得去原來的銀行辦理銷戶手續吧,而到新的銀行開賬戶也需要花時間,還需要填一大堆表格;另一方面,還可能面臨轉換的風險,如果出現什么差池,我們的工資就不知道發到哪去了。所以,很多人不會選擇在多個銀行開設賬戶,也不會在不同的銀行之間頻繁更換賬戶,這就使得銀行業的利潤率長期保持穩定。在美國,銀行業的平均資本收益率是15%,已經很高了。所以說,用戶巨大的轉換成本,使銀行業擁有了護城河。
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三種競爭優勢:網絡效應。
對個人來說,認識的人越多,能形成的互惠關系網也就越大,個人的社會價值也在不斷增加。對于一個企業來說,同樣如此。如果一個企業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價值,會隨著用戶的增加而增加,那這個企業就可以受益于網絡效應。像互聯網、信用卡和一些金融產品交易所,就是典型的例子。作者認為,建立在網絡基礎之上的企業更容易形成壟斷,所以,網絡效應能讓企業獲得強大的競爭優勢。而且龐大的網絡效應通常需要經營多年才能形成,一家企業一旦形成網絡效應,競爭對手往往很難超越。
拿微軟來說,幾乎大多數單位和個人都在使用微軟開發的Office和Windows系統,而word和excel已經成為全球用戶的通用工具,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大家都在用。在這種情況下,即使競爭對手能很快推出一款文字處理軟件或者表格軟件,價格便宜一半,便捷程度提高5倍,也很難贏得市場。畢竟,你發給別人的word文檔,也希望能在對方的電腦上順利打開,而不希望給信息溝通造成障礙。
由此可見,一般情況下,在以信息類共享或者是聯系用戶為基礎的業務中,網絡效應形成的護城河會更常見。因為在這類業務中,一個人使用產品并不會影響其他人使用,大家可以同時使用同一個產品。比如,我今天開車,你就不能同時開這輛車,而我用微信,并不影響你用。事實上,微信現在有10億用戶,同一時間可能有幾億人在同時登錄,但大家互不影響。因此,網絡效應的意義就在于,越多的人使用這些網絡,它們的價值也就越大。
接下來,我們來看最后一個優勢:成本優勢。
這很好理解,低于競爭對手的成本,就是企業的護城河。特別是在某些行業,用戶通常是誰的價格低就買誰的,這時候企業的成本優勢就特別突出了。
那么,如何識別有成本優勢的行業?作者給出了一個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判斷產品是否可以被替代。比如,波音737和空客A320都是復雜的飛機產品,但在大多數客戶眼里,它們幾乎沒有什么差別,都具有相同的功能、結構、飛行距離和載客數量,因此完全可以相互替代,這時候,價格就成了唯一的優勢,誰給的優惠多,就買誰的。
對企業來說,低成本的優勢可能來源于多種因素,比如地理位置的優勢和資源的優勢,這里我們重點要介紹的是規模形成的成本優勢。作者認為,規模優勢創造的護城河是最長久的,企業規模越大,競爭優勢就越大。但這里最關鍵的,并不是企業的絕對規模,而是跟競爭對手相比的相對規模。只要相對規模比競爭對手大,比如,比競爭對手擁有更強大的運營網絡,或者在市場的某個領域能超過競爭對手,那么,就算它是一個非常小的企業,也能擁有一條堅固的護城河。
比如,美國有一家達登餐廳公司,開了多家海鮮餐廳。雖然在業內,達登餐廳的規模并不是市場最大的,但是它有一個超越競爭對手的優勢,就是擁有龐大的配送網絡,能以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為北美大陸650家餐廳供應新鮮的海產品,這就形成了競爭對手無法跨越的護城河。
再比如,美國有一家固瑞克公司,很小,名不見經傳,主要就生產兩種高端的工業泵,但它的資本回報率竟然高達40%。因為生產泵的企業不少,但整個高端工業泵的市場盤子卻沒有多大,對資金雄厚的大企業來說根本沒什么吸引力,即便有競爭者加入,每個參與者也分不了多少,所以,固瑞克公司在這個領域幾乎是微型壟斷企業,這種競爭優勢就形成了企業的護城河。
這就是今天介紹的第二個方面,如何識別護城河。無形資產、轉換成本、網絡效應和成本優勢等都可以形成企業的護城河。如果擁有了其中之一,并具有持續性,就可以判斷這家企業不但擁有護城河,還是寬闊的護城河。
第三部分
當然,企業有了護城河之后,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還可能遭受侵蝕,接下來,我們要介紹的第三個方面核心內容,就是如何判斷企業的護城河遭到了侵蝕。簡單來說,如果你發現一個以前可以經常提價的企業,開始在客戶面前示弱了,也就是說,客戶不再買賬了,那就釋放了一個強烈的信號:這家公司的競爭優勢極可能出現了弱化,它的護城河受到了侵蝕。
比如,2006年底,晨星公司的分析師發現,銷售數據庫軟件的甲骨文公司開始一反常態,不再提高軟件維護的承包費了。通常情況下,軟件公司為大規模企業提供大型軟件,可以收取較高的維護承包費,還會每年保持小幅抬價。而對于這些大企業來說,也愿意由提供原軟件的供應商進行后期維護服務,畢竟,他們最熟悉軟件代碼,也最了解最新版本和性能,所以,雖然會不滿軟件公司總抬價,也還是會掏錢。但是現在,有個別第三方公司能夠提供專門的軟件維護服務,已經初具市場規模,收費還不高,客戶就沒必要進行軟件版本的升級了,直接找第三方來進行維護就好了。這就必然影響到甲骨文的盈利能力,它的護城河受到了侵蝕。
那么,有哪些因素會侵蝕護城河呢?書中主要為我們列舉了三個方面原因。
第一個因素是技術變革。一個行業里,一旦有別的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推出一種新產品,而且物美價廉,那就有可能意味著,那些曾經擁有護城河的企業,它們的競爭優勢可能會在一定時間內消失。就像剛才提到的甲骨文公司,就是第三方公司的技術優勢形成了氣候,使自身的護城河受到了侵蝕。我們再來舉個長途電話的例子。在互聯網出現之前,長途電話業務曾經無限風光,幾乎在幾十年里壟斷了遠距離通話業務,但是互聯網的出現,顛覆了長途電話業務的優勢。特別是今天,人們可以通過網絡實現通話聯系,就像微信的語音通話功能,不但可以快捷通話,還是免費的,這讓曾經收費昂貴的長途電話運營商,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曾經牢不可破的護城河受到了嚴重的侵蝕。
侵蝕護城河的第二個因素,就是行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這種變化給企業護城河帶來的破壞,通常是永久性的。有的時候,這種變化會表現為原本分散的客戶出現了集中效應。比如,沃爾瑪等大型連鎖零售商的出現,給消費者提供了便利和實惠,導致客戶群體集中,從而形成了買方市場。這對消費者來說肯定是有益的,但是這樣的結果,卻導致了消費品生產商的運營機制出現惡化,而且這種惡化還是不可逆轉的,從而導致這些生產商喪失了產品的定價權。
還有的時候,一些競爭對手不以賺錢為目的,比如,一些企業可能會為了政治目的或社會目的,降低價格、犧牲利潤。單個企業這樣做的結果,可能會導致整個行業產生變革。舉個例子,美國的飛機發動機行業,在多年以前一直由三家公司所操縱,按照行業慣例,這些公司賣發動機的時候,給的是成本價甚至低于成本的價格。那怎么盈利呢?靠的是長期收服務費。但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這三家公司中的勞斯萊斯公司遭遇財務危機,迫切需要政府的幫助,于是,勞斯萊斯決定同時降低發動機的售價和服務費。雖然這種做法確實幫助勞斯萊斯實現了盈利,但它卻打破了行業慣例,損害了另兩家公司的利潤,也損害了整個行業的利益。
第三個因素是破壞性增長。說到破壞性增長,我們可能會第一時間想到著名管理學大師克里斯坦森提出的“破壞性增長戰略”。克里斯坦森認為,小企業可以通過低成本、功能簡單的產品占領低端市場,從而在大企業不屑競爭的領域尋找壯大的機會。但這本書里所說的破壞性增長,指的不是小企業,而是大企業,就是說一些企業在發展壯大后,容易冒進,向其他沒有護城河的領域盲目進軍,結果可能增長越快,對自己的競爭優勢破壞就越大。
拿微軟來說,它的競爭優勢主要在核心操作系統和辦公軟件領域,這為它打造了寬闊的護城河。但是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微軟卻向其他領域擴展,而在這些領域它并沒有護城河,結果大多以虧損而告終。舉兩個典型例子:微軟曾經開發了一套系列兒童玩具,結果失敗;上個世紀90年代末,微軟還投資了30億美元到歐洲幾家有線電視公司,結果也是白白扔了錢。事實上,微軟在這兩個領域毫無競爭優勢,這使得它原本高額的資本收益受到了影響。但微軟畢竟財大氣粗,盈利能力非常高,所以這樣的投資失敗并沒有拖累它的整體盈利,而別的公司就不一定有這樣的好運氣了。所以,在作者看來,與其貿然進入沒有競爭優勢的陌生領域,還不如以股利的形式,把剩余資金返還給股東,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做法。
這就是我們要介紹的第三個方面的核心內容,企業的護城河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可能會受到侵蝕。如果客戶不買賬,就意味著企業的護城河受到了侵蝕,這種侵蝕可能來源于技術變革、行業結構的重大變化或者向沒有優勢的領域擴張等。這就需要我們保持警惕,密切關注被投資企業的競爭態勢,盯緊護城河遭到侵蝕的種種跡象。如果能盡早發現某種衰退信號而采取適當措施,就可能減少損失,提高投資收益。
總結
讓我們來回顧一下今天所介紹的核心內容,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護城河是企業的一種結構性競爭優勢,它能使企業長期保持高資本回報率,避免競爭對手進行模仿或復制。它可以保護企業的安全,幫助企業迅速擺脫困境,也可以幫助投資者增強自律、減少損失。一直以來,我們可能把好產品、高市場份額、好的執行力和好的管理者看作是企業的護城河,但事實上這是一種誤解。
第二,識別真正的護城河其實比較難。作者認為,無形資產、轉換成本、網絡效應和成本優勢等都可以形成企業的護城河。如果擁有了其中之一,而且確定這種競爭優勢具有持續性,就可以判斷這家企業擁有了護城河。
第三,找到了有護城河的企業,也不能高枕無憂,因為企業的護城河可能會受到侵蝕,如果客戶不買賬,就是信號。能夠侵蝕護城河的因素主要有技術變革、行業結構的重大調整、向不熟悉的領域擴張等。這就需要我們能盡早發現某種衰退信號,從而采取適當措施,避免損失,提高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