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份,我第一次報名參加了好報寫作班,那時候,我將近三年沒有進行寫作了,長年累月中有意無意地積累了一些素材,有些甚至是不吐不快,所以六月份的寫作,我顯得底氣十足,元氣淋漓,也基本完成了三年來所有想說的話;
我覺得堅持一個月寫作時間已經夠長了,所以完成這個月以后,七月份我就停了。也不是說完全不寫,只是想,沒有群組約束,我的寫作可能會更自由一些,可以更自由地看書,深入地想一些問題,而不必拘泥于每天不得不交的作業;但是實踐證明,那個月我基本上沒看什么書,也沒寫什么字。也就是說,沒有群組約束的狀態,就是會放任自由的狀態,沒有輸入,也沒有產出。
八月份,又開始了一個月的寫作,但這個月,底氣就沒有那么足了,真正有質量的文章不到五篇,其余都是流水賬似的應付性文字。這讓我甚至對寫作產生了厭倦,勉強完成了最后一篇作業,就溜之大吉。
九月份,基本上一個字也沒寫。逃出了寫作任務的我,每天回家就是葛優躺在沙發上,看看電視,消遣的時間居多。雖說看了電視劇想寫觀后感,但在沒有作業任務的約束下,一直拖延著。同樣的,當初信誓旦旦要在沒有作業任務的情況下,自由深入地看些書,尤其是想看薩提亞的家庭治療方面的書,但不知道為什么,也并沒有看下去,讀后感也就自然不用再提。
而在我閑散消遣的日子里,群里的姐妹卻一直堅持寫作,尤其握瑜姐應該已經堅持了八個月,魯娜也至少有五六個月了(經確認她比握瑜姐少一個月)。她們一天也不間斷地寫,不僅有數量,而且多數都是上乘之作。讓我這個對她們的寫作只是抱著觀望態度的人,也不禁肅然起敬。
為什么他們有那么多的東西可寫呢?他們就沒有素材枯竭的時候嗎?我遇到的問題他們有遇到過嗎?他們是如何解決內在輸入和向外輸出的問題呢?
帶著內心的愧疚感,和微藍一起,又報了十月份的寫作班,是因為不想再懶惰下去、也是因為自己不服輸、想突破自己,更是為了尋求答案。
握瑜姐前兩天寫了一篇話劇觀后感《京味大戲<銀錠橋>上演一出精彩的生活流》,里面引用了很多對白,我忍不住問了她一句:瑜姐,你是邊看話劇邊記錄嗎?怎么能記住這么多臺詞?她回答說:不是,我買了劇本,看了兩遍,才開始寫的。其實,她能寫這么好,做這么充分的準備原也在意料之中。有足夠的輸入,才可能有相應的輸出。而如果對一件事情感興趣,輸入的最好方式就是輸出,因為你想輸出,才能更專注地輸入,所以也可以說,輸出是輸入的最好途徑。
群里的璞玉溫潤姐姐最近幾天都在做關于弗洛伊德《夢的解析》的讀書筆記。看起來這是一本非常復雜難懂的書,但璞玉姐姐每天認認真真做筆記,而且獲得了簡書首頁推薦,對她來說是勞有所得。 我想這也是因為她有輸出的愿望,所以才會認認真真地去讀書吧。而借由輸出這條途徑,她會輸入(獲得)更加扎實的知識。
在這幾天寫作業的過程中,每天腦子里飄忽著一些不可捉摸的題目和思想,如果不寫下來,就永遠都抓不住。只有每天晚上坐在電腦前,理清思路,把腦子里那些想法一個字一個字地打出來,才覺得那些想法是真實存在的。看著腦子里那些想法變成文字,深深地感覺到輸出的喜悅和重要性。而只有在輸出的時候,才能感知到,有些東西是自己確確實實擁有了的。輸入和輸出此時變得密不可分。
在我們小時候,老師經常會提醒我們,如果想要很好地掌握新學的知識,最好的辦法是找機會給小伙伴們講一遍,你在給別人講的過程中,自己也會越來越明了,對知識的理解越來越深。這個過程,其實也說明了,輸入的最好方式是輸出,輸出是輸入的最好途徑。
本文僅對輸入和輸出的時效性生發討論,用以抵抗自己拿來作借口的拖延癥和惰性。至于有人說,即使輸入了也不必那么急于輸出呀,本人亦深感同意。那些潛藏在你的氣質和談吐里的潛移默化的輸入,無論何時輸出,都會一樣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