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第一次聽到“人生只有900個月”這種說法的時候,頗為震撼。把每個月當作一個格子,在紙上畫出來,不過就是一張A4紙大小的樣子。像今年已有33歲的我,已經快把這900個格子填充了一半。很多到了我這個年齡的人,往往會生出一種危機感來——這個年齡正是男人事業的黃金期,若不能在三四十歲做出一番成績來,后面再也沒有機會了。
這種危機感,我也有。我們通常把人生、事業比作爬山,總是希望盡快爬上一個新的高度,看到新的風景。登上一座山峰時,內心固然喜悅,但這種快樂維持不了太久,因為你馬上就要去攀登新的高度。特別是這兩年來,認識的一些朋友,他們已經到達了我曾經認為是高入云端的人生成就。但其中有些人內心依然痛苦不堪。
爬山登高是個一維的過程,唯一評價標準就是你爬到多高。但看看這張表格,這是個二維的空間。每個格子——一個月份,不是一個小點,而是一個可以填充內容的格子。以這個視角去看待人生,成就已經不像是“高度”一樣的墊腳石——當你爬到這么高,就可以在此基礎上爬得更高。
在一個平面的視角中,在某個格子中,一件事情發生了,那就為這個格子涂上了不一樣的色彩,填充了不一樣的顏色。但不管多大的成就,它帶給你的高峰體驗,總是有限的。后面的格子,需要后面的事情去為它填充材質。縱看我們的人生900格,每個格子被填上什么樣的材質,整張A4紙畫成什么樣子,完全取決于你每一刻做了什么事。其間,你達成了什么成就,影響終究有限。
回來說男人三四十歲的焦慮上,在攀登高度的視角上,我們對自己人生評價的唯一標尺就是這段時間爬了多高。爬的高,這一二十年都有了意義。不成功,則會覺得這段人生是灰暗的。但若以填格子的視角來看,你每個格子過得怎樣,完全取決于你在這個格子上填上了什么材質,跟最后一個格子上發生了什么毫無關系——不是么?
二、
佛家說,不要有分別心,不要去對比。但這似乎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人性就是傾向于對比,用比較的結果來評價自己。因此,與其給自己喝雞湯,讓自己不要有分別心;還不如弄清楚真正應該對比的是什么。
如果以爬山的視角來看待,生命質量的對比,就在于誰爬得更高。
如果以900個格子的視角來看,人生和人生之所以不同,是因為每個格子所填上材料的不同。
哈,好濃的一碗雞湯!
我的本意,并不是因此否定奮斗,否定成功,否定物質享受。而是換一個視角,讓我們看清楚這些對我們的人生真正意味著什么?
靜態地看這些東西,你擁有了就是擁有了,不管是成就還是消費品。但從時間的角度看,關鍵看這些東西填充了你多少個格子。不同的消費品,對你生命質量改善的程度不一樣。花很多錢買/租一套好房子,它將以優良材質填充你生命中的好長時間。但花好多錢買豪車/包包可能幫助不大,豪車的新奇感和滿足感不過短短一兩周時間就消失了,剩下時間它對你的體驗和普通車子并沒有多大區別。當然這些只是舉個例子,每個人的感受可能差別很大。
三、
家庭出身,對人生早期的材質填充有很大的的影響。
我是個80年代出生的典型小鎮青年。在八九十年代,有個說法說,像深圳這樣的經濟特區,是“文化沙漠”。對于這樣的評論者,我只能說,這些大老爺們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文化沙漠。深圳再文化沙漠,至少還有書店、報刊亭、很多電視頻道。
而八九十年代的典型小鎮,則是沙漠中的沙漠。我小的時候,鎮上只有一家小的不能再小的新華書店,大半個店面賣的還都是教輔書。而報刊亭壓根兒就沒有。電視頻道呢,只能收到中央一、二臺和福建地方臺。這樣長大的孩子,若是好學的話,只好把父親書架上的書翻過來倒過去地看。甚至,我連報紙的中縫廣告都不放過,一字不落全讀完。而電視呢,《新白娘子傳奇》和《西游記》則翻來覆去放了無數遍。
當然,不能因此說我們的童年是不快樂的。只是說,這樣的童年,大量的時光都是在無所事事中度過,填充的材質單調了些,也少了很多可能性。
四、
人生有所成就的秘訣在于,學會如何在一件事上進行積累出常人的時間投入。
有研究者對各類小提琴演奏者的練習時間進行了估算。有一些是優秀的演奏家,已經在世界上知名的交響樂團中演奏,另外一些是音樂學院的學生,其中有些被教授認為是頂尖的學生,認為未來能成為國際知名的演奏家;還有些是教授認為不錯,但潛力不夠;而剩下的則是普通學生,教授認為只能在一般學校里當小提琴教師(當然水平也相當不錯了)。
通過對他們練習時間的分析發現,頂尖學生和演奏家與普通學生相比,練習時間上有著巨大的優勢。而且這種優勢在他們較小的時候就開始展現出來了。
許多有世界級大成就的人,往往都是在人生很早期的階段就開始在某件事上積累大量的練習時間。而一般人呢,到二十幾歲才開始練習——也就是從普通人正常的職業生涯啟動時間開始。
老虎·伍茲三歲開始練高爾夫,當時就擊出了9洞48桿的成績。而比爾·蓋茨,是13歲就開始了編程生涯。如果換作是計算機已經普及的今天,13歲編程的小孩已經很多了,但蓋茨13歲的時候,可是1968年。那時候,全世界的計算機都沒有幾臺。相比于全世界的同齡人而言,這才是真正地“贏在起跑線上”。
五、
如果說哪項能力/特質是最能決定的一個人成就,我認為,既不是智商,也不是情商,而是填充時間的能力。上述小提琴練習者的累積時間對比,已經很形象地說明了這一點。
大部分看到上述材料的理解就是,這些成功者勤奮、珍惜時間。但光是用“勤奮”來解釋填充時間的能力是永遠不夠的。
中國學生應該是全世界最“勤奮”的了,不管是因為自身勤奮,還是被逼的,中國學生的填充時間能力都是很強的。在PISA2012中(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經合組織舉辦的全球性教育情況測試和統計,上海學生的每周平均作業時間是13.8小時,居全球第一,遠超其他國家。
咋一看,很嚇人,全球第一了。我引用這則材料的目的,并非控訴應試教育的問題。恰恰相反,我想說的是,從練習時間的角度看,這點時間遠遠不夠長。不信大家可以自己統計下每天花在手機上的時間。如果是自己真正喜歡的事,一周花超過13.8個小時,一點都不難。而真正有世界級成就的人,像蓋茨,他們的幸運之處,不在于智商多高,而是在很小的時候找到了自己興趣所在——哪怕半夜潛入學校機房也在所不惜。由此,積累了超常的練習時間。
上圖是美國的一項統計數據,其實學生在學校中所花的時間不過14%而已。中國學生課業負擔重一些,但只要不是自發地熱愛一件事,一定是有大量時間空余而沒被填充過的。所以,這樣的時間利用效率下,你我注定只能做個普通人。而世界級專家則是在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讓自己的時間被高效率地填充掉。
六、
拿學生作為例子來分析,提升填充時間的能力,有兩種方法:
由外力驅使。家長監管、老師督促、標準化考試、大棒加蘿卜…這是工業時代以來,全球范圍主流的教育方式,中國把這個教育模式發揮到了極致,因此我們有了全球第一的作業時長和全球第一的PISA測試成績(包括閱讀和數學)。
發揮學生的內在動力。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向和材料,考試的目的是為了檢查學習漏洞而非評價學生...這種模式在全世界還是鳳毛麟角的。我在《以色列、芬蘭為什么能成為創業的國度》這篇文章中介紹過的芬蘭教育就是這種模式的代表,美國的很多精英私立學校也是如此。所以才能出現蓋茨這樣的(十三歲就精通編程的)學生。
進入新千年來,動機心理學領域開始風靡“自我決定論”。這個理論的創始人德西和瑞安教授(Deci & Ryan)在2000年發表的自我決定論論文(《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至今已被2萬多次引用。
自我決定論認為,人的動機分為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內在動機也就是指與活動相聯系而不是與這種活動指向的目標相聯系的價值或快樂,而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 針對的是活動所指向的外在目標。也就是說,當我們做一件事,這件事本身就能給我們帶來巨大樂趣、激勵的時候,我們是受內在動機驅使,而不是為了獲得獎勵或避免受到懲罰。
德西教授等人設計了大量的實驗,證明了金錢等外部獎勵對人們的動機造成了傷害。在實驗室里,那些因為有外部獎勵(糖果或金錢)而去畫畫的孩子們,更容易對畫畫感到厭倦,也更容易被困難擊退。而沒有任何激勵的孩子,表現出了對畫畫更持久的熱情。
真正擁有內在動機的人,更容易在時間填充率上超過一般人。世界上真正有大成就的人,無一不是受內在動力激勵。就像伍迪·艾倫,始終刻意與外部獎賞保持距離。他多次獲得奧斯卡獎,但都推脫了去參加頒獎典禮的機會。艾倫不僅不參加頒獎典禮,他也不去讀任何關于他作品的評論,甚至沒有把自己所有的電影都看了。工作,工作及其帶來的滿足感,就是送給自己最好的“小金人”。
七、
世界上的教育,有兩種理念。
一是,培養有用的人。大部分國家、家庭都是這種理念。從數據上看,中國是執行這個理念的國家中,學生填充時間效率最高的。但這種理念下,所培養的都是“有用”但很多缺乏內在動機的人。
二是,為每個人提供合適的時間填充材料。讓學生能夠自主地選擇,發自內心的喜愛。通過不斷增強學生能力而提高學生自信心,而不是通過考試競賽打擊學生。
我相信,后者才是教育的真諦,才是教育的未來。
八、
人生最高境界,就是每一分每一秒做的事都是內在動機驅動的,完完全全地享受當下。這時我們的時間填充率一定是最高的,所能達到的成就也是常人所不能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