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什么時候開始接觸到外文搖滾樂的?印象中大約是高一,聽膩了滿大街的張學友張信哲,突然接觸到一盤外文精選,里面有Richard Marx的經典之作《right here waiting》,但還是偏情歌一些,另外就是些電影插曲,什么《人鬼情未了》、《卡薩布蘭卡》之類的,要不就是Michael Jackson這樣偏舞曲的流行之王,我總覺得缺少了些什么。
直到有一次,在一中門口的音像店里發現一盒磁帶,居然還配送雜志一本,封面只有紅色的幾個英文《Music Haven》。從此,《音樂天堂》雜志成了我的音樂啟蒙圣經,打開了一道探究世界的門,也讓我第一次知道原來這世界上的音樂還可以如此豐富多彩。也是這本雜志的指引,外文打口磁帶、打口CD成為了我的最愛。
但是這本雜志特別難買到,印象最深是有一期雜志里,主編回憶說,為了盈利,不得不A面放上流行音樂,B面才是另類和搖滾。到昆明讀大學之后,建設路上有家音像店起的名字就叫《音樂天堂》,于是那里成為了我沒事就逛的根據地。
最欣慰的是,當時昆明有個電臺每天介紹搖滾,什么山羊皮、涅槃、槍手與玫瑰……云大門口的星旗音像是電臺的贊助商,于是那里成了我的另一個根據地。但我的最愛是Scorpions和Bon Jovi。
初識Leonard Cohen,大約是因為他那首《Hallelujah》被太多的搖滾樂隊翻唱過,其中就包括Bon Jovi。Bon Jovi的主唱Jon Bon Jovi被譽為上帝親吻過嗓子的人,他好像說過:最想合作的音樂人就是Leonard Cohen,于是記住了這個名字,但這典故一直沒找到出處,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少年時聽不懂歌詞,而且Leonard Cohen實在太老了,聽過也沒太多感觸,直到他在11月10日去世,在網易云音樂上把老爺子的專輯找出來重新回味一遍,才發現除了低沉的嗓音,歌詞更能顯示其才華,不比前幾天剛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另一位音樂人鮑勃·迪倫差。
比如這首《I'm Your Man》
?Ifyou want a lover
如果您想要一個情人
I’lldo anything you ask me to
我會為你做任何事情
Andif you want another kind of love
如果您想要的是另一種愛
I’llwear a mask for you
我會戴上為你帶上面具
Ifyou want a partner
如果您想要的合作伙伴
Takemy hand
抓住我的手
Or ifyou want to strike me down in anger
或者,如果您憤怒的打擊我
HereI stand
我的立場不變
I’myour man
我是你的男人
……
通過和菜頭的文章,才發現老爺子這一輩子的經歷足夠傳奇,才華橫溢出詩集、然后為了泡妞玩音樂,一出手就是經典。身為猶太教徒,卻跑到深山禪宗隱修6年,74歲下山才發現情人兼經紀人拐走了所有積蓄,于是重返舞臺。
我到74歲時還有如此活力嗎?不知道,但老爺子這么大年紀都可以重頭再來,我憑什么現在不能繼續努力呢?
紀念到此為止,感謝網易云音樂這款有史以來最好用的音樂軟件,讓我總能找到那些極小眾的音樂,終于不用再滿世界找打口CD就能尋回自己的音樂夢。
讀大學的時候留了一頭長發,那是1999年,男生留長發的比較罕見,在球場上我以為自己是羅布特巴喬和巴蒂斯圖塔,在音樂上,雖然嗓音毀了我的音樂夢,但特立獨行是搖滾人的標致之一?
現在我的頭發長不盈寸,你完全無法想象每次我假期回家,院子里的叔叔阿姨總問我爸媽:你兒子是搞藝術的嗎?然后爸媽一臉無語的模樣。謹以此文紀念Leonard Cohen以及我叛逆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