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馬歇爾·盧森堡
語言是人類的一項偉大發明。有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所以,語言可說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
教育家感言“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但今天讓更多一線教師感慨的是“有愛也不見得有教育”。一些老師對學生滿腔熱情,而有的學生卻敬而遠之;有的老師很負責地幫助學生糾正錯誤卻遭到“敵視”,甚至于惡語相向、爆發激烈沖突……何以至此?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于教育對象的主體性增強了而教育工作者的溝通能力卻相對滯后了。
我們是否以為拳腳相加才是“暴力”?或許我們知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但是否意識到自己對當事者陳述不當行為時卻把“觀察”與“評價”混為一談了?經常會給孩子以“道德評判”、說張三卻拿李四來比較以及慣于使用“我不得不”“你讓我”這類口頭禪?與人交流時,是否只顧自己說話而忽視了“傾聽”對方?是否喜歡用“安慰式”“同情式”“反駁式”“辯解式”“建議式”等等方式向傾訴者作出反饋?
《非暴力溝通》對種種“異化的溝通方式”作了詳細剖析。
也許有的老師認為自己依法執教,不體罰學生,根本與暴力扯不上關系。但實際并非如此。本書把“暴力”分為“身體的暴力”和“隱蔽的暴力”兩類。教師涉及使用武力的“身體的暴力”比較容易辨別、發生的概率也比較低。但是,通過語言和行為讓對方產生精神恐懼、緊張和痛苦的“隱蔽的暴力”,往往連自己都很難察覺,政策法律更管不到,發生的頻率也就更高。如果我們用心體會和留意一下自己和同事、哪怕是優秀教師的日常談話方式就會發現,我們的語言的確經常會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隱蔽的暴力”雖然沒有肢體上的沖突,但它同樣會激怒受害者、迫使對方作出暴力反抗,它的實際危害性被大大低估了。
? 《非暴力溝通》還涉及到如何避免過分自責、合理地表達憤怒、運用強制力避免自己遭受傷害、解決內心沖突以及正確表達感激等內容,視野廣闊、論述獨到。在作者看來,非暴力溝通不僅僅是一種語言表達的方法,也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提醒:“讓愛融入生活”,讓每個人實現既豐富他人生命、也更加欣賞自己的人生追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