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描述的是一個叫丁的廚師給梁惠王剖全牛,而梁惠王從中感悟了養生之道的故事。庖丁解牛,可以看成干貨滿滿的技術貼。也可以看成一個“牛盲”如何逆襲成為剖牛技藝高超的廚師勵志故事。
一個人,對一件事的熱情和專注,究竟能到怎樣一種程度?
庖丁用整整19年的經歷告訴我,對一件事情的專注和熱情,是能夠用“精神”替代“眼睛”去宰牛。
起初,庖丁剛開始宰牛的時候,對于牛體的結構還不熟悉,在他意識里,等著他解決的無非是整頭的牛。他得用刀子割著肉,用著刀子猛砍牛骨頭。
在剖牛的這個行業,技術高明的廚工,一年換一把刀。技術一般的廚工每月換一把刀。但庖丁的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數千頭,而刀口卻象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可見其技藝的高超。
據說梁惠王就被庖丁宰牛時優美的動作和高超的技藝所折服。問到:“丁師傅的技術怎么會高明到這種程度呢?”數千年后,我也同樣很好奇,庖丁如何將剖牛的境界從“目及全牛”提升“目無全牛”?
我認為秘訣在于:熱愛,專注力和嚴謹的訓練;
庖丁曾談到:宰了三年牛之后,他已經相當熟悉了牛的內部肌理筋骨,眼里再也看不見整頭牛了。宰牛的時候,順著牛體的肌理結構,劈開筋骨間大的空隙,沿著骨節間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順著牛體本來的結構。從來不用刀子去碰牛的骨頭,也不用刀子去砍肉。
正如他對梁惠王所說:“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規律,這已經超過了對于宰牛技術的追求。看來庖丁也是個愛動腦的人。愿意動腦的前提是他對此事足夠熱愛,才能做到足夠專注。
庖丁對梁惠王說過:每 當碰上筋骨交錯的地方,我一見那里難以下刀,就十分警懼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動作放慢。
庖丁只是用精神去接觸牛的身體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視覺停止活動了而全憑精神意愿在活動。
故事讀到這里,我想起另外一個人。他在超過90°的巖壁上,移動精確完美,每一個身體姿態都在他的掌控中,動作行云流水,仿佛是在巖壁間舞動。有人說:“每每想起他,我便心生敬畏,他在我心中是神一般的存在。”
他叫Alex Honnold!美國攀巖界的超級明星,徒手攀爬多項世界記錄保持者,包括徒手攀爬優勝美地(Yosemite)國家公園900米的酋長峰(EI Capitan)。
而Alex如何去對抗死亡,評估攀巖路線風險時,我覺得和庖丁解牛有異曲同工之妙。
面對恐懼時,他會認真分辨一下,自己害怕的,到底是高度,還是死亡?如果只是怕死的話,那你需要學會的就是,充分信任你的護具、撫平自己在高處時的情緒;而如果是恐高的話,克服機制會更復雜一些,但核心還是找到自己恐懼的根源,然后克制和消化掉這種消極情緒。
猶如庖丁用精神解牛,Alex用精神去攀巖。他倆都活出了從容淡定的節奏。
Alex要克服對死亡的恐懼,這背后靠的是幾十年如一日的刻苦練習,以及臨危不亂的淡定從容。
而臨危不亂和淡定從容的節奏則來自于對一件事情的熱愛和專注。而熱情和專注給技術做了嚴謹的保障。
Alex從11歲他開始攀巖,每周6天,每天去巖館爬3個小時,連續7年的高強度練習,沒有一天缺席。一般來說,Alex每周大概攀爬5到6次。大部分的力量訓練其實都是通過攀巖實現的。 攀巖所需要的強大專注力,其實就是通過長年累月的攀巖得到的。
庖丁解牛和Alex的故事給我的啟示:當我們在某些方面投入的時間越多,所獲得的經驗越豐富,而專注力也就慢慢培養起來了。
我認為攀巖、解牛、寫作在某種程度上是一樣。英文有句諺語:Practice make perfect! 對于我,鼓勵自己寫作和生活正好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