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鄉下,娛樂資源很匱乏。
每家墻上都有廣播,早晨定點自動響起,說些家國大事,是我們小孩子聽不懂的內容;有收音機,但是需得安裝四節一號電池。當時電池也是緊俏商品,常常買不到;有電視,但是天天停電……
所以我們看得最多的是書。
最初,我在父親的書箱里翻到了繁體字版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茅盾小說選》《十萬個為什么》《鐵道游擊隊》。實在無聊的時候會去翻翻,十個字有八個不認識,連猜帶蒙地往下看。
有一天,突然翻出來一本《千家詩》,簡直難掩激動。詩集啊!墨綠色封面,里面的作者大名如雷貫耳,都是語文書上的大佬。這絕對是非常高雅的一本書,最重要的,這是簡體字版的。
晚上,我和妹妹一起翻詩集。母親說:“不如你們兩個比賽背詩吧!看誰背的快。”
好啊好啊!我們翻了翻,就背朱熹的這首《春日》。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說實話,這個比賽其實不太公平,我是沾光的,我比妹妹大三歲,多讀了三年書。可是父母都沒有想到這一點。
我讀了三遍就背下來了,妹妹不行,她讀了五六遍才背下來。我贏了。
隨后我就把這事丟開了。回房睡覺時,還聽到妹妹嘴里念念有詞,她還在背詩,加深記憶。
第二天晚上,母親突然說:“你們兩個把昨天那首詩再背來聽聽呢!”
我只記得一半,背得磕磕巴巴的。妹妹很流暢地背完了。
母親看了我一眼,說:“你吧,就是有點小聰明,一學就會,轉身就忘。”她搖了搖頭:“不踏實!”
她又說妹妹:“妹妹記性不如你好,但是她踏實,學過的東西記得牢牢的。”
我當時并沒有往心里去,小游戲而已,誰會在意呢?
不可否認,妹妹確實比我認真許多。她不止背了詩,還把詩名、作者、朝代一一對應,讀的相當仔細。而我則常常搞混,張冠李戴。不過,那又如何?
直到后來,兩個人的差距越拉越大。她讀書時常年穩坐年級前三,而我,靠著那種小聰明,求學之路一直磕磕絆絆。
等到成年之后,她是上海著名985高校的研究生,而我只有一個自考本科文憑。
當時沒有放在心上的一點小差距,造成了如今的天壤之別。
現在,我每天陪著自己的孩子學習、作業。看著她根據老師要求的“日清-周結-月考”的流程,每天先復習后作業,作業寫完再復習當日所學的內容,然后預習。到了周末,再復習一周所學內容。
老師發消息給大家說:求學的路上容不得半點馬虎,學習一定要踏實,耍小聰明的行為要不得。因為,結果不會陪你演戲!
可惜,這段話的意思,我自己也是到成年以后才明白的。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也沒有白花的功夫。做任何事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