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天專注橙長計劃#R2-心理學學習-day2

《精神分析治療指南》

第四章、阻抗和防御

阻抗和防御是指病人內部對治療的抗拒力。

阻抗系指病人抵制痛苦的治療過程的各種力量,其中包括:安于現狀,懼怕任何的變化;害怕引起良心上的過份的譴責;不肯放棄那些形成情感疾病的幼稚的沖動。色情的移情和怨恨的移情是特殊形式的阻抗,稱為“稱情阻抗”。這種以行動的方式而不是以語方的方式來表達,潛意識的沖突稱為“見諸行動”。它見于各種癮癖和性變態。

最為普遍、最為重要的幾種防御機制有:1壓抑 2否認 3反向作業 4轉移 5逆轉 6抑制 7與權威認同 8禁欲 9理智化 10感情隔離 11退化 12升華 13分離、投射、投射認同、無所不能、貶低、原始理想化

病人情感癥狀的潛意識沖突產生于兒童時期。由于防御的作用,使得病人過去的沖突變得模糊難辯。而在心理治療中,治療者的工作就是幫助病人解釋這些防御機制,使病人再次從意識上體驗到那些與沖突有關聯的、被禁止了的沖動、記憶、恐懼、失望,以及痛苦的感情。不論何時什么方式,只要病人表現出了阻抗,就說明病人不愿回憶起與過去被禁止的沖動有關聯的那些危險和恐懼。許多阻抗源于病人的人格結構,如強迫性格特征病人,癔癥人格類型病人。弗洛伊德提出一個重要的原則“先于內容解釋阻抗”或“表面地解釋”。也就是治療者首先要指出病人的阻抗,讓病人注意到自己的阻抗。如果病人認為自己在治療中的反應是合理的話,就不可能與治療者一同去解釋阻抗。在處理阻抗之時,要尊重防御,要避免與病人爭執,要在認識阻抗的真實成分之后才去解釋它們的潛意識動機。


第五章《移情》

不僅僅在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療的時候,無論在何時何地,人際關系都是人們重要情感關系的重現。移情與透明膠片解剖圖譜冊極相似:“各種各樣的人際關系在記憶里都是一件件地添加上去的,就像我們所看到的前面圖像受后面圖像的影響一樣。當然這個過程本人是意識不到的。”以移情的另一種理解是:人的心理是由個人既往重要記憶所形成的。這些集合在一起的記憶被稱為“客體表現”。我們觀察人們,聽他們談到有關他們談到有關他們目前的生活和各種關系,都僅僅是他們心理生活的表層。至于現在的關系與過去的關系之間發生的聯系,由現在的關系而引發出過去的關系,都是人們所意識不到的。由于這個原因,治療者在治療中會體驗至,移情就像一種壓力,驅使你以病人過去的人際關系去對待病人。

在所有的人際關系基礎上,人們形成了移情。這種心理發展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困難和痛苦,這種“強制重現”,以及由此而造成的移情,是人類的普遍現象。經典的精神分析中,分析家與病人之間會產生非常強列的移情——移情神經癥。這種情況下,被分析者對分析者這個客體表現產生了依戀,會向分析家詳細地變出自己的沖突,同時也會表現出人際交往時的其它特征性模式——反映病人人格結構的模式,這種人格結構至少部分地反映了病人兒童時期的沖突。進行精神分析時,整個過程是強化進行的。病人不看分析家以減少現實感,自由聯想,將潛意識的想法和感情帶到意識中來。分析家對病人阻擋潛意識移情在意識中出現所運用手段的解釋。分析家支持“強制重現”的活動,在治療中,既保持相對的沉默,也進行解釋。

精神分析治療中,發展移情和理解移情是治療者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通過它,能使病的困難問題重現,能了解病人的深層內心世界。這個過程也是精神分析治療與其它形式心理治療最大的區別之處。從另一個同樣重要的角度看,通過移情能使病人回憶起所忘卻的事情——潛意識里的沖突和心理痛苦的原因。由于移情通常涉及人際關系中那被長久忘卻了的沖突,病人往往不愿再體驗那些沖突所包含的感情、思想和記憶,這就是造成他們拒絕與精神分析治療者合作、甚至中斷治療的原因。

精神分析者治療者必須有信心把移情作為一種治療手段。初學者往往擔心幫助病人建立起移情之后反而會傷害了病人。事實上,治療者只是創造了一個條件,讓病人將內心深層的活動表現出來而而已;只是通過這種途徑來探索出一條如何使病人達至心理平和之種而已。

在跟病人討論了最初失望的移情,并初步建立了治療聯盟之后,心理治療者必須對病人的許多相互作用保持警覺。病人將運用一切可能的相互作用去表現過去,讓“強制重現”,對治療者形成并表現出移情反應。在此階段,幾乎所有的反應形式都可能發生。這些原則有助于心理治療者處理這樣的移情:首先,治療者必須始終保持頭腦清醒,知道病人對治療者是怎么想的,有什么樣的感情,不要簡單認為病人對治療者的評論都是客觀公正的;另外,為了幫助病人理解移情并促使病人處理移情,治療者必須把病人的注意力引導至病自身,讓病人知道自己的想法。

精神分析治療中,病人往往對移情矢口否認。這時,治療者應該向病人介紹一個移情的范例,使病人由此而得到啟示,從而暴露自己移情的本質。在這個范例中,應當告訴病人:心理治療是一種特殊的情境,一種提供觀察事物并使事物發生變化的情境。其間,雖然病人所注意不到的那些體驗被放大了,可移情的情境仍然是遵循人類心理活動的規律。

當移情較強烈時,正義的或愛的感情就可能含有色情的愿望,而負性的或攻擊的感情則可能含有破壞的或恨的愿望。這些強烈的感情,代表著病人在兒童心理發展關鍵時期與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別的重要人物之間關系的再次體驗。由于“強制重現”的作用,將它們帶進與心理治療者的關系之間。由于治療者巧妙地揭示了病人移情的機制,才使這些感情得以進入意識,使得造成病人心理痛苦、形成病人人格的重要原因暴露了出來。

雖然強烈的移情可以被病人當作“防御”的手段,但更多的是,移情提供了一個理解和“修通”病人早年重要生活經歷的機會。

第六章《反移情》

反移民表是治療者對病人的情感反應,是治療者對病人的移情,是治療者對病人移情的反應。治療者的反移情也是潛意識沖突的結果,然而這些未解決的沖突是治療者的,而不是病人的。治療者會發現:病人所談的事情都在治療者自己的生活中發生過,因此治療者也會有相應的情感反應,而且對其中某些事情的情感反應尤其強烈。對于初學者,反移情往往會發生在結束治療的階段。最近,反移情這個詞的含義已擴大至治療者對病人幾乎所有的情感反應。往往有這樣的一種情況:治療者的反應越強烈、越尷尬,就越能反映出病人所隱藏的關鍵性的沖突。

反移情反應有“一致的”和“互補的”兩種形式。前者是指治療者與病人的感情認同;后者是指治療者與病人過去生活中的某一個人(通常是父母)認同。互補的反移情能夠破壞治療者善良中立的態度,延緩治療的進展,而不是幫助病人解決嬰兒時期的沖突。如果治療者善于處理自己的反移情,則可以作為治療的最有力手段,對病人的癥狀進行解釋。我們應該認識到,連最好的治療者也無法完全地控制治療的成功與否,因而采取關心病人的態度總是能夠保護治療者不受攻擊移情的傷害。對于一個年輕的治療者來說,則應該記住:這種移情是極其普遍的,每一個治療者在職業生活中都會不止一次地遇到過這一類的問題,特別是那些最終將取得良好療效的病人更會如此。治療者需要有一種“分裂”的本領來包容和加工反移情:其一半是對病人作出情感反應,另一半是誠實地觀察自己,了解自己反移情的感情,以便作出有用的解釋。另外,即使治療者在生氣時所做的判斷是正解的、所做的解釋是正確的,也會被認為是早年創傷的重現,而不被認為是對病人的幫助。治療者應當學會有意識地去發現一致的反移情和互補的反移情的技巧。(例子中,治療者首先解釋和解決負性的反移情,然后再去解釋和解決負性的移情。在解釋病人的敵意時,治療者必須把自己放在病人的位置,設身處地地去理解為什么會這樣表現。)

邊緣型人格障礙病人最典型的表現是對自己以及別人既有正性的又有負性的形象。除了激怒和防御的反移情外,還有許多其他形式的反移情。通常,治療者的厭煩情緒就是一種,表明病人正在處理重大的沖突性的和防御性的感情和沖動,而且時常發怒。自戀型人格障礙的病人往往會把治療者理想化到超人的程度。色情的移情會激起色情的反移情。

精神分析治療反過來也會作用于治療者本身的潛意識和意識里的愿望、恐懼和沖突。治療者對自己沒有深入地了解,就不可能進行此項工作。弗洛依德認識到了這一點,特別囑咐準備從事精神分析的人在經過訓練之后還要定期繼續接受分析,他還提出自我分析的實踐。對自我的理解是進行精神分析治療的不可缺少的先決條件。若要找個代替的辦法的話,只有找一個這方面的專家定期進行督導。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