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伸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河邊看柳
七九河開
八九雁來
九九加一九
耕牛遍地走
九九消寒圖,是漢族歲時風俗(歲時風俗:我們所說的傳統節日和習俗,例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等)。寒冬漫長,漢族人民為了熬過天寒地凍的冬季,就用數九的方式,既可以打發時間,又能預卜來年豐欠,讓寒冷的冬天過的不那么漫長,有一絲樂趣和期盼。
記載數九文字最早的書,是公元550年梁朝宗懔所著《荊楚歲時記》,書中有“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之句。
冬至,是九九天的開始,到第二年的驚蟄后六天結束,九天為“一九”,共計九九八十一天。因此九九消寒圖在冬至掛起,到驚蟄后取下。明劉若愚在《酌中志》中也有記載:“冬至后,室內多掛《綿羊引子》畫帖,司禮監刷印《九九消寒圖》。”可見當時已沿襲成俗。
相傳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廣東海豐被俘后,正值數九寒天,于是他在墻上繪一支紅梅,一日一花瓣,九天一朵花,九九八十一天紅梅墻上綻,寒消之日,英勇就義。傲骨的紅梅歌頌了文天祥凌霜傲雪的英雄氣概,九九消寒圖因此在民間流傳開來。
九九消寒圖,又稱九九圖,分為圖案九九圖、文字九九圖、圓圈九九圖。圖案九九圖中最雅致精美的就屬素梅圖。明《帝京景物略》中記載:“冬至之日,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每過一天,就用紅色的朱墨涂一個花瓣,直到滿樹繁花紅勝火,春日又返人間來。
初次看到這九瓣梅花時,我還鬧了一個笑話。我的家鄉只流行九九歌,從未聽說九九消寒圖,我還跑到別人的公眾號留言,委婉的告訴她梅花畫錯了,應該是五瓣的。感謝對方的耐心解答,讓我知道了一個漢族歲時風俗。
淡墨空鉤寫一枝,消寒日日染胭脂。
待看降雪枝頭滿,便是春風入戶時。
素梅圖深受文人的喜歡,《灤京雜詠一百首》其自注云“冬至后,貼梅花一枝于窗間,佳人曉妝,日以胭脂日圖一圈,八十一圈既足,變作杏花,即暖回矣”,明人楊允浮以婦女曉妝染梅詠及此俗,給素梅圖更增一絲文雅之氣。
試數窗間九九圖,余寒消盡暖初回。
梅花點遍無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文字九九圖有兩種,又稱九九消寒詩圖。一種是葫蘆形消寒圖,一種是九九消寒句用雙線鉤之而成圖。此兩種都屬于描字,共有九字,均為繁體字,每字九劃,共九九八十一劃。
葫蘆形消寒圖有固定的詩句“雁南飛哉,柳芽待春來”(雁字要在佳部把一點和一直連成一筆),分布在葫蘆之內。葫蘆形消寒圖是道光皇帝所畫,由工整的小楷詩文構成,是清代宮中盛行的填字游戲。周圍的小字則是九九詩,從九九歌演化而來。詩反映了每一九的氣候特點,還將我國歷史編在其中,從“頭九初寒才是冬”讀起,每九有四句詩,九盡詩文完,春天來到。
頭九初寒才是冬,三皇治世萬物生,堯湯舜禹傳桀事,武王伐紂列國分。
二九朔風冷難當,臨潼斗寶各逞強,王翦一怒平六國,一統江山秦始皇。
三九紛紛降雪霜,斬蛇起義漢劉邦,霸王力舉千斤鼎,棄職歸山張子房。
四九滴水凍成冰,青梅煮酒論英雄,孫權獨占江南地,鼎足三分屬晉公。
五九迎春地氣通,紅拂私奔出深宮,英雄奇遇張忠儉,李淵出現太原城。
六九春分天漸長,咬金聚會在瓦崗,茂公又把江山定,秦瓊敬德保唐王。
七九南來雁北飛,探母回令是彥輝,夤夜母子得相會,相會不該轉回歸。
八九河開綠水流,洪武永樂南北游,伯溫辭朝歸山去,崇禎無福天下丟。
九九八十一日完,闖王造反到順天,三桂令兵下南去,我國大清坐金鑾。
九九消寒句中最著名的文句是由道光皇帝寫的“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其他比較經典的消寒句有“春前庭柏風送香盈室”、“庭院春幽挾巷草重茵"等。此圖每日涂一筆,晴涂紅色、陰藍色、雨涂綠色、風涂黃色、雪涂白,或添鉛粉(金裔完顏佐賢著《康乾遺俗軼事飾物考》載),還會在筆畫上標注上當日天氣,每日記載詳略,要視當日筆畫長短而定。
最雅致的是作九體對聯,每聯九字,每字九畫,每天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冬盡聯成,稱為“九九消寒迎春聯”。
上聯:柔柳輕盈香茗賀春臨;
下聯:幽柏玲瓏濃蔭送秋殘。
上聯: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
下聯: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
圓圈九九圖有畫銅錢和消寒益氣歌,有九格共八十一圈。自冬至起,每日按天氣點染,日涂一圈,上點陰,下點晴,左點雨,右點風,若是下雪點當中。
溥儀幽居深宮,憂苦寂寞。為了排遣寂寞,侍臣們為他編制了《消寒益氣歌》,消寒圖乃九格八十一圈。《京都風俗志》亦有“冬至日,俗謂之數九,或畫紙為八十一圈。每日分陰晴圖一圈,記陰晴多寡,謂之九九消寒圖,以占來年豐歉”之句,當指此圖式。
梅花消白變杏花,寒冬消寒轉暖春。
佳人胭脂涂素梅,曉妝嬌艷迎春來。
——心語
小吟一首,紀念歲時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