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開始在居住地附近的公園跑步時,常常遇到當時很出名的長跑選手。某次,禁不住好奇問對方,“真的有這么熱愛跑步嗎?難道沒有‘哎,就休息一天吧’這樣的想法嗎?”長跑選手笑呵呵的回答:“每天都是?!?br>
村上春樹恍然大悟,原來大家都是普通人啊,對于長跑,有同樣的“惰性”。
剛開始寫文章的我,沒有讀者,沒有閱讀量,更不會有人知道,每天要鼓勵自己多少次,才能做到不放棄。我沒有211、985的高學歷,也沒有豐富的閱歷,難得的幾年職場經驗,也被職場大V們吊打得體無完膚。
雖然不想承認,但我就是這么普通。
在美國,也有這樣一位普通人——斯蒂芬·蓋斯。典型的宅男,天生的懶蟲。既沒有耀眼的履歷,也沒有高薪的工作,同樣擁有不盡如人意的生活現狀,和喜愛享樂、逃避改變的自然傾向。
直到某日,斯蒂芬·蓋斯突然頓悟。為改變不健康的生活狀態,開始研究各種習慣養成策略。從堅持每天1個俯臥撐、2頁紙質書籍的閱讀,50個字的寫作,研究出普通人改變命運的方法——微習慣。
01,
什么是微習慣?
剛剛讀完后浪出版社在2016年引進的斯蒂芬·蓋斯的著作《微習慣:簡單到不可能失敗的自我管理方法》。書中介紹,微習慣是一種非常微小的積極行為,小到不可能失敗。正是因為這特性,它不會給你造成任何負擔,而且具有超強的“欺騙性”。
實行微習慣的目的就是把一種行為變成一種習慣。它不像市面上的“21天行動計劃”和“100天行動記錄”,有明確的時間節點。微習慣就是從每天1個俯臥撐開始,自發增加“額外環節”(不增加也沒有什么緊要)。即使當日工作繁忙或是偶爾懶惰作祟,也能按最初的“每日1個俯臥撐”的健身設定達到要求,大大消除愧疚和挫敗感。
溫迪·伍德曾有斷言,“遇到壓力或身體不適時,人們無法輕易做出決定。在你沒有精力做出決定時,往往會重復平時的做法?!?/p>
村上春樹“除魔”的方式就是跑步。像每日吃飯般,與時間同行,與生活同在。
02,
為什么“打雞血”失去了法力?
當知乎warfalcon聊起自己每日讀完一本書時,我告訴自己今年要完成100本的閱讀量;當我聽說同期的豆瓣友鄰已經出書時,我發誓自己也要每天更新文章。
在前期培養習慣階段,我總是用他人的每日閱讀量和書籍出版作為動力源,來維持自己每日的閱讀和寫作。每天都有兩個聲音拉扯著大腦“別人可以為什么你不可以”,“我太累了,今天就算了吧”。這導致我閱讀和寫作的習慣,在塑造上苦不堪言,卻又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
而《微習慣》一書幫我找到了答案。動力之所以不可靠,是因為它以人的感受為基礎,而人類的感受總是容易改變,假使身體不適,不適感會被放大百倍。不能把希望建立在如此不穩定的基礎上。
“先行動后動腦”,成了動力的替代策略,俗稱意志力。當你做事缺乏動力時,意志力的消耗就會猛漲。
03,
微習慣為什么與眾不同?
拓寬舒適區。
試圖培養一個習慣前,總要先有所行動。而阻礙行動的兩個時間節點:行動前的阻力和繼續行動時面對的阻力。
斯蒂芬·蓋斯在《微習慣》中給出建議——“小火慢燉”。不要一步跨到目標區,先在舒適區的邊緣活動,再一點點向目標區移動。
一小步+想做的事=較高的進一步行動的可能性
沒有壓力。
我曾經試過跳操減肥法,每天耗時兩個鐘頭,算上心理建設的時間,晚上10點換上運動鞋都算早的了。如果某天晚上大魚大肉,或是沒有完成運動計劃,馬上就會墜入無休止的自責與厭棄中。我曾私以為,培養習慣的人都是這樣,通過這么坎坷的方式。
而斯蒂芬·蓋斯“每天1個俯臥撐”打破了我傳統培養習慣的行動方式。
“我只做了一個俯臥撐,肩膀就快要裂開了。肌肉就像睡了24年剛醒過來一樣??墒?,既然都已經擺好姿勢了,我索性又一口氣多做了幾個?!?/p>
有一天作者已經睡覺了,突然想起來今天的健身計劃還沒完成。趕忙趴到地上做了1個俯臥撐,然后上床,入夢。
習慣是什么?你可以把自己累垮,讓自己瘋狂工作,只要你能保證第二天仍能達到最低要求,就沒有問題。不畏難,不為難。
04,
徹底改變的8個步驟。
第一步:選擇適合你的微習慣和計劃
1.每天8個仰臥起坐
2.每天寫100字
(因為我的每日閱讀已經成為習慣了,就不再算做計劃)
第二步:挖掘每個微習慣的內在價值
深入挖掘,誠實回答。
每天寫100個字。為什么?
因為我開始喜歡上寫作了。為什么?
為了鍛煉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希望心之所想都能用文字表達出來。為什么?
因為我喜歡講故事,又喜歡表達觀點,所以希望用講故事的方式間接的表達自己的看法和主張,與人們產生共鳴和聯結。而不是強行地把觀點加諸他人身上。為什么?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判斷準則。有的可能還在完善,有的可能需要升級換代。我只希望盡最大的能力,引發他人思考自身問題,學會面對而非逃避。
第三步:明確習慣依據,將其納入日程
培養習慣的常見依據有兩種,時間和行為方式。
根據時間進行的微習慣行為可在下午3:00或晚上9:00等時間完成。
根據行為方式進行的微習慣可在午飯后、開始工作前、開車時、如廁后完成。
我的依據:睡覺之前。
第四步:建立回報機制,以獎勵提升成就感
感官回報(一塊蛋糕)和抽象回報(馬甲線)。
學會愛上延遲滿足的感覺,對之后更大回報的期待也是回報的一種形式,它能對你進行抑制,讓你不至于現在就去兌換小回報。
第五步:記錄與追蹤完成的情況
一定要手寫,一定要手寫,一定要手寫。我專門買了n多個小本子,記錄每天的微習慣計劃。在睡前檢查完成情況,用紅線劃掉。
第六步:微量開始,超額完成
微習慣的超額環節。
自發的,即使每天剛好完成最小目標也沒關系。超額完成目標后,記得夸自己“了不起”。
微習慣安全網。
8個仰臥起坐的健身計劃和100字的寫作訓練,就是我的安全邊際網。按計劃執行,不在心里偷偷設置上線,也不跟自己較勁。
如果你只能達到最低目標,它還是會成為習慣,而且相對很快,因為量很小。一旦它成為習慣,你會出于在它基礎之上進一步發展的完美位置。
第七步:服從計劃安排,擺脫高期待值
我們明明可以設定更高的目標,為什么還要制定這么小的習慣呢?
從潛意識層面看,超額完成目標后,大腦會設定一個新的期待值。它承載了你以前失敗經驗帶來的所有負擔和壓力。如果持續不斷的提高目標,當有一天達不到要求時,你可能會讓自己重新走入失敗的陰影,繼而內疚與絕望。
拒絕更大的目標,堅持原定目標。
第八步:留意習慣養成的標志
當寫作變得很容易,不寫反而會很難時;自信的告訴別人“我??磿被蛘摺拔沂莻€作家”時;不再擔心自己漏掉某一天時;像吃飯、睡覺一樣成為常態時;這表示你已經將寫作這個行為變成了習慣。
作者在《微習慣》中有一段話我特別喜歡:“我熬夜寫作到很晚的選擇是我內在價值的體現,即使全世界都不同意,我也不會動搖。就算全世界都反對你的做法也沒關系——別因為膽怯而選擇不適合你的生活方式?!?/p>
行動見真章,愿我們都有機會體驗新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