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浮光掠影罷了?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
我從一個愛熱鬧的孩子變成一個喜歡觀察的人
或許是小學五年級吧
到了臺北當老師的阿姨家住
從原先自由發(fā)展的環(huán)境,到了一個回到家也像在學校里的環(huán)境
被干涉交友和出去玩
在臺北的那三年多日子,我記得很清楚
一共只和同學出去玩過五次,其中三次集中在最后半年
就是在青春期里面臨這樣的轉變
我開始從愛熱鬧的人變成享受獨處的人
在一個有人當中小學老師的家庭里成長
很不幸的
會被比較的對象,除了同學,還有各個老師的孩子
我也曾經(jīng)因此在課堂上對老師說出我在家里閑聊的事當場翻桌
還有許多阿姨的學生會告密說我又干嘛了
對從小各路朋友都愛結交享受自由的我,這是個很難適應的狀況
既然沒有朋友可以討論,那就選擇孤獨吧
于是我學會了和自己對話
在人多的地方,在人少的地方,在只有自己的地方
外面的環(huán)境聲音很吵
但我內(nèi)在的思緒卻更加的活躍,也更加的吵雜與紊亂
甚至覺得我的內(nèi)心能不能有哪一天是能讓我得到平靜的
但這樣內(nèi)心喧囂的我是孤獨的,從外人的眼光來看
在這樣的家庭度過青春期
少數(shù)的好處是建立了我閱讀的習慣
三年多沒機會和朋友外出玩
取而代之的是出沒在敦南誠品 南京東路的書店街 家附近的金石堂
雖然這些景物,目前不復存在
但是在那里讀過的書,看過的景象,依舊存在于我的腦海
實體消逝了,但記憶如同數(shù)碼保存的檔案一樣鮮明地存在著
仿佛時間凍結在那一刻
但我已經(jīng)從一個青春期正長毛的男孩
成為為了生計四處游走的自以為文藝青年
改變是種不變
不變也是種改變
從小孩到青年的成長,是種演化上的不變
保持自己在喧囂里的孤獨,在自己的孤獨里被紊亂的思緒喧囂著,是種心態(tài)上的改變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