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自己不帶孩子就是瀆職!
結(jié)尾如下內(nèi)容:
當代著名女作家池莉說,“我發(fā)現(xiàn)從古至今,孩子都是一樣的,家長卻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現(xiàn)在太多的父母只愿在孩子身上花錢,不愿意花時間、精力和心思。實質(zhì)上是家長變得糊涂了,自私了,盲目了,愚蠢了,懶惰了。”⑴她的話說得比較尖銳,也一針見血。
? ? 不能只批評父母們,我也想對老一輩人——孩子的爺爺奶奶或姥爺姥姥們說,也許您有豐富的帶孩子經(jīng)驗,也許你剛剛退休,身體還非常好,也許您的兒女們現(xiàn)在非常需要您的幫助,但無論如何,您都沒必要在照看孫輩這件事上“包打天下”;您不能讓您的兒女覺得家里多個孩子只是多了個“小寵物”,卻不經(jīng)歷屎一把尿一把精心細致帶孩子的過程;不能讓他們當了父母,還在心理上吸吮奶嘴,而不考慮自己對這個小小的人除了有提供經(jīng)濟保障的責任,還有提供感情與教育的責任。所以您不妨在這件事上少做一些,把更多的事情推給兒女自己去做,讓他們在學習做父母的過程中,自己也進一步成熟起來;這對他們兩代人都是件非常重要,非常有意義的事!
現(xiàn)代家庭教育中一個很大的問題是,父母可以為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為孩子付出時間和心思。
不要把孩子輕易送回老家,讓老人或親戚幫著帶。要盡量想辦法把孩子留在自己身邊,最好能天天見到孩子。有實際困難,應該由家長去克服,不要讓孩子來扛。即使你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也要注意,不要心里只裝著工作和社交,僅僅拿出所剩無幾的精力和時間的邊角料來分配給孩子。不要對孩子的需求漫不經(jīng)心,要認真對持和孩子相處這回事,不要讓你的孩子里身于精致的房間,卻成為精神上的“留守兒童”。
如果出于客觀原因,必須要和孩子經(jīng)常分離,也一定要想辦法盡量減輕和降低孩子在感情上的失落,比如提前讓孩子和爺爺奶奶或其他臨時撫養(yǎng)人建立感情,分別的日子里經(jīng)常給孩子打電話,多和孩子溝通,定期去看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時刻在關(guān)心著他,盡量減少孩子的失落感。
把養(yǎng)育孩子的責任推出去,這種教養(yǎng)方式對兒童的損害不會立即呈現(xiàn),但孩子不會白白做出犧牲和讓步,任何不良的成長過程都會在他的生命中留下痕跡,成為日后影響他生命質(zhì)量的一個病灶,同時也給整個家庭帶來好多麻煩!
我的感觸就是: 如果家長能領(lǐng)悟兒童成長中每一天、每一種境遇的重要,知道這些境遇會對孩子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那么父母又帶孩子又工作的能力和辦法自然就有了。
想做一件事總有理由,不想做一件事盡是借口。
父母的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錢可以再掙,孩子的成長錯過了就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