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可以說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從小學、中學、大學的學業功課,到工作后的業務技能、演講培訓、文案寫作,以及基于興趣愛好而參加的唱歌、跳舞、下棋、攝影、瑜伽、理財等各種培訓和學習活動,貫穿于我們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學習成為我們一生永恒的主題。
然而,在同等智商、同等努力的條件下,為何各人的學習效果仍有差異?這個問題提示我們,每個人的學習理念、學習方法和技巧是不同的,學習效果的差異性就體現在對學習之道的掌握上。在工作單位,前輩們經常教導我們“別光低頭拉車,更要抬頭看路”,把這個道理用到學習上,我認為就是要讓學習始終走在一條正確的道路上。
近年來,我對業余時間的學習抱有很大的熱情,并希望能掌握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但我常常感到疑惑,究竟什么是正確的學習觀念,我現在的學習方法是科學的嗎,會不會誤入歧途而不自知?
正因為帶著這樣的困惑,我一直對提升學習能力的知識倍感興趣。上周,有朋友推薦《學習之道》這本書,我便毫不猶豫買了一本先睹為快。順便啰嗦一句,在當下的中國,我覺得沒有比書更高性價比的東西了。
讀完這本《學習之道》,不能不對作者的人生經歷和取得的成就大為嘆服。該書作者是美國人喬希.維茨金,少年時曾8次在全美象棋冠軍賽中奪魁,13歲即獲得“象棋大師”頭銜。18歲時他出版了個人第一本書,20歲開發了世界上最大的計算機象棋程序“象棋大師”,并成為其代言人。在縱橫西方棋壇十年后,22歲開始研習太極拳,并連續21次贏得全美太極冠軍和世界冠軍頭銜,成為“太極拳王”。一個人如何在兩個看似南轅北轍的領域中連攀巔峰,屢戰不敗?正如作者所言,“我意識到自己最擅長的既不是象棋也不是太極,我最擅長的是學習之道。”
這本書并不是教人們如何學好象棋或太極拳,重點不是談這些操作層面的技巧,而主要談的是學習的觀念和理念,從哲學的高度和科學的視角闡述正確的學習思維,啟發讀者將這種學習之道應用于任何領域并取得成功。
在這里僅列舉幾個對我有啟發的觀點:
1、整體理論與漸進理論。這是兩種不同的學習觀念和學習理論,前者強調天賦和不變,后者強調努力和改變,作者堅持后者,倡導終身學習。漸進理論旨在樹立學習信心,認為學習是一個可以改進、不斷修正、緩慢提升的動態的過程。在這里我們可以把思維拓展一下,談談孩子的教育問題。我們知道,家長對于孩子學習觀念和思維方式的培養承擔著極大的責任,睿智的家長注重把學習成果與勤奮努力關聯起來,而有的家長則把孩子的成果與天賦關聯起來,家長的價值導向必然反映在孩子今后的思維模式中。試想,如果一個人相信凡事皆由天賦來決定,那么其稍遇痛苦和挫折就會很容易失去繼續學習的勇氣和信心。
2、漩渦效應。一個錯誤接著一個錯誤,連續的錯誤就像漩渦一樣會導致一系列災難性后果。要避免漩渦效應,就要避免因情緒波動造成的盲目,這是作者在象棋和太極等競技運動中的體驗和感悟。我們也可以把這個道理聯系到自己的實際工作和生活中,提醒我們不要在大喜、大悲、大怒、恐懼等情緒激烈的時候匆忙作出任何決策。道理很簡單,一個人在理智、清醒時作出的決策尚不能確保一定是科學正確的,那么在情緒極其不穩定情況下的決策就更加不靠譜了,犯錯是注定無疑的。對此,相信有股票投資經驗的朋友都深有體會。
3、劃小圈。用作者的原話說,學習的基本原則就是要鉆研微觀的細節事物從而來理解是什么促成了這些宏觀上的問題。我理解這個觀點與聚焦的理念類似,強調學習應從細節入手,盡量學得深一點而不是廣一點,如此才能修煉成真正的高手。把這個學習理念推而廣之,下棋劃小圈,打拳要劃小圈,讀書、寫作等各個領域的學習都要劃小圈。譬如,對初學寫作的人來說,一個宏大的命題是完全無法駕馭的,但從身邊很小的一件事來切入,反而能寫成一篇不錯的文章。
4、適時釋放壓力。不要時時刻刻把自己置于一個精神高度集中的狀態中,要學會讓大腦釋放一些壓力。作者建議,要想提高水平和表現能力,必須把面對壓力、釋放壓力和恢復活力的節奏揉入你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知道,在競技體育領域,真正的巔峰對決基本都不是技術層面的較量了,說到底是心理層面的較量。誰的壓力承受能力更強,誰的心理狀態更為穩定,誰就能取得最后的勝利。這讓我想起奧運射擊比賽里的一個悲情人物----美國名將埃蒙斯,連續三屆都是在最后一槍出現致命失誤,不能不說心理層面的影響太大了,一個人真正需要戰勝的對手其實是你自己。
當然,本書的內容遠遠不止這些,以上只是我梳理出來的一些初步觀感,帶有我個人的傾向性和局限性。所以,要了解這本書的全貌,還是建議你親自去讀一遍,讀完后也許比我的收獲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