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幾句話
用了7天的業余時間看完這本書的,每天大概一個小時,期間很多章節是反復回來重新讀一遍的。說真的,本書我看的很痛苦,因為它的晦澀難懂。但同時這本書卻又讓我欲罷不能,因為只要我讀懂的部分無不讓我振奮欣喜,這是一種真正學到知識、解開困惑的興奮。陶淵明曾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接下來我會最大努力剖析自己理解和領悟,并希望你從中也能有自己的“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作者簡介
喬希·維茨金,英文名Josh Waitzkin.
這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按照軟件界的說法,這就是個“牛逼中的牛逼,大神中的大神!”
我們可以看看他的平身簡介:
- 6歲時街頭偶然接觸象棋,華盛頓公園打敗無敵手
- 少年時8次在全國象棋冠軍賽中奪魁
- 13歲便獲得象棋大師頭銜
- 電影《王者之旅》(又譯《天生小棋王》)一書及同名好萊塢電影的主人公
- 18歲時,他出版了個人第一本書《喬希·維茨金的進攻性象棋》
- 20歲之后,他開發了世界上最大的計算機象棋程序“象棋大師”,并成為其代言人
- 在縱橫西方棋壇十年后,22歲開始研習太極拳,并連續21次贏得全美太極冠軍及世界冠軍頭銜,成為“太極拳王”。
看書之前,我有一個疑惑:象棋是純粹的腦力運動,太極基本上算是一種體力運動,作者是如何做到把這兩種不相干的領域都成為世界冠軍的?
在看書之前,我也一直認為作者能在如此短時間并橫跨領域的獲得眾多世界冠軍頭銜,絕對是因為天賦異稟。然而,看完之后,本書打破了我對天才的看法!正如維茨金自己在書中所說的:
“我意識到自己最擅長的既不是象棋也不是太極,我最擅長的是學習的藝術。”
走進學習之道
我無法把書中所有的東西都攬遍概括,唯有挑出認為最精華的一部分解析闡述。而本書又恰恰是以記敘的形式進行展開的,從中描述了作者從象棋競技到太極競技拼殺的過程以及整個心路歷程,這段歷程穿插著作者根據自身實踐不斷完善的學習之道,并抽象成理論。而我正是從其理論著手,并結合自身的經歷相印證,這也可能會丟失作者一部分經歷。
(1)整體理論、漸進理論 —孩子的教育之道
維茨金是6歲開始接觸象棋,在父母的支持下,他投入了極大的熱情,每天放學后便守在棋盤上與華盛頓公園里各式各樣的人交戰,象棋技藝不斷提升,漸漸的連周邊的大人都不是對手。隨后跟隨布魯斯(一個曾經的象棋世界冠軍)系統的學習象棋之道。布魯斯的教學之道,相比于國內,我們還是很值得看一看:
首先,跟維茨金互相了解信任,并建立深厚的友誼,他們沒有上下之分,更多的是亦師亦友的關系,我們可以想象得到這是一個和諧放松的學習環境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是引導而不是抑制作者的創造力。布魯斯要求維茨金把每一步出棋的想法告訴他,然后兩個人互相討論分析。
最終,不斷引導思考、培養思維的成熟。而不是強加灌輸一些理念
在布魯斯的教導下,不斷學習和完善,一段時間后維茨金成為全國(美國)同齡人排名第一的選手。但盡管如此,他在爭奪8歲全國冠軍時失敗了。
失敗了,他和我們所有人一樣,沮喪、泄氣,失敗的陰影籠罩心頭。這個時候他的父母和老師并卻并沒有責備他,而是給了他一個最溫暖的懷抱。父母帶著他出海釣魚、潛水、嬉戲,在大自然下遠離競爭的壓力,在父母的幫助下,維茨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熱情,失敗的陰影一去不復返。并積極備戰下一次比賽,奪得冠軍。
說到這里,維茨金能從失敗到奪冠是天賦異稟嗎?若不是,那又是什么?我認為是他的父母老師從小給他的教育理念。
這里就涉及到本段要闡述的核心:整體理論和漸進理論 。
我們先看看兩個理論的概念和區別:
整體理論:強調心智或技能水平是一個固定的、無法演變的整體,更注重一時的成敗。
漸進理論:也叫學習理論,它強調心智或技能是一個漸進的學習過程,可以通過努力一點點提升。
這兩個理論引申出兩種不同的教育理念。整體理論的教育理念使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孩子考試拿了好成績。父母:“我兒子真棒!太聰明了”,大加贊揚;而孩子下一次考了差成績,父母:“你怎么那么笨, 看來你真不是讀書的料”。是呵斥甚至打罵。“整體理論”傾向于這種做法:成功時告訴他做的很好,失敗時告訴他,他并不擅長做這個。
漸進理論,我們可以看到上述作者的父母和老師是對他的教育,在他失敗后又是怎么處理的。更多的是鼓勵孩子,告訴孩子,引導孩子,讓孩子明白學習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可以通過努力慢慢提升的,一時的失敗并不可怕,這點正和整體理論恰恰相反。
這兩種教育理念對孩子產生的影響是深遠的、本質的。“整體理論”教導的孩子會把成功歸結為天生就適合、擅長做某件事情,會把成敗跟先天能力聯系起來,這樣一旦孩子失利,反而無所適從,覺得自己本來就做不好,不擅長做這個,從而失去了接下去的動力和信心;“漸進理論”更注重的是過程,通過一點一滴改變的過程,這樣會使孩子充滿韌性,即使面對失敗和挫折,也能很快調整狀態,繼續戰斗。
追求卓越的關鍵是始終堅持充滿活力、長期的學習過程。不再滿足于原地踏步,平平庸庸。讓孩子擁有健康的心態,能夠從每次經歷(不論好壞)中有所心得,這樣才能一路走下去,并走得很快樂。
(2) 軟區域-讓你受益終身的技能
是否經常遇到這樣一種場景:當你高度專注某一件事情的時候,比如你在聽歌、看書、認真工作、沉迷某一件事,突然一件意外的事情把你的專注狀態瞬間打破,這個意外可能是一個突然的電話,有人大聲喧嘩,老板給你安排新的任務,更或者一輛汽車突然在你面前爆炸,地震房子倒塌等等,這時為了維持你之前的專注狀態的本質,你身體第一階段的本能反應會是:身體緊繃,集中精力,抵抗分心和干擾,遇到大危險時甚至驚慌失措,大腦停止思考,一片空白。這樣,你的本能反應便帶著你進入了一個“硬區域”,處在這個區域的你就像一段干脆的樹枝,隨時可能在不斷累積的壓力下爆裂。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讓自己進入“軟區域”,而不是“硬區域”(危險的區域),那么什么是“軟區域”呢?
先引用維茨金在書中的一段寓言:
說古時候地球到處都充滿了荊棘,一個人想要從地球的一端走到另一端,那么他有兩種選擇:一是鋪一條路,征服地球;二是造一雙鞋。
很明顯第一種做法是將成功建立在“征服世界,唯我獨尊”的基礎上,改變外部環境;而第二種做法是改變內在環境(自己),用自己的才智和意志應對一切困難。這兩種不同的做法,我想是高下立判的,第一種明顯不切實際,因為這個世界上我們唯有改變自己,或許才有可能改變世界。
所謂“軟區域”,就是上面說的第二種做法—為自己造一雙鞋,避免雙腳鮮血淋漓。當突發事件來臨時:
1. 我們要心平氣和柔韌地來容納、處理一切意料之外的變數。
2. 用自己的才智和創造力將它們(變數)化為己用。
“軟區域”充滿了韌性,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可能活在真空中,反而一切都充滿了變數,一切都有可能打破我們既定的計劃或專注。所以我們要培養自己的“軟區域”,學會用它來容納、處理紛繁世界中各種變數,不讓自己成為一段干脆的、隨時爆裂樹枝。
當然“軟區域”培養起來并不容易,要克服很多本能反應。作者維茨金做法是在各種各樣的干擾下(喧鬧,煙霧,嘈雜音樂...)訓練象棋,讓自己直接面對干擾,而不是逃避或試圖改變,同時學會利用干擾,比如利用嘈雜音樂的節奏進行思考,進攻。
聰明的你,我想一定能找到屬于自己的方法培養出“軟區域”,為自己在這紛繁的世界打造一雙鞋,那將是終身受用的技能。
(3) 漩渦效應
這是我們生活中常遇到的情況,我把它歸結為下面一句話:
一個錯誤引發的一些列錯誤
想象一下:你在做一份考卷,第一題花費了預算的時間依然做不出來,這時你選擇放棄去做下一題,但你的心里已經留下了一絲絲陰影,隨后第二題仍舊做不出,這時陰影加重,緊接著做第三題,而第三題又做不出,此刻不好的感覺已經占據了你的心扉,接下去的考試接連失利,一塌糊涂,你的頭腦也一片空白,很多平時做的出來的題目,這會完全沒了思路,整個人都處于悶逼狀態...
上面所說的這個場景就是“漩渦效應”,我們可以從很多生活中的事例以及各種競技場找到它的身影。那這種效應是如何產生的呢?原來當錯誤發生時,人們往往會習慣的呆在之前的情感舒適區,并且產生不安的預感,覺得事情會越來越糟糕,這樣會給心里越來越壞的暗示,引發接下去的一系列錯誤。
我們知道,當一個錯誤發生時,只要我們控制得當,對大局往往不會有多大的影響,這點在競技上體現得尤為淋漓盡致,你經常能在比賽中看到一些開始失利的選手,在比分落后的情況下最終反超對手贏得冠軍,這屆里約奧運會的中國女排就是最好的佐證。
所以很多時候,要知道擺脫這種“漩渦效應”,當一個錯誤發生時,保持適當的警醒,做兩到三個深呼吸,或者洗個冷水臉,沖下去跑個步,總之找到貼合你的方式,把不好的狀態趕走,在心里默默的告訴自己:這沒什么,只要接下來做的好,我依然會是最棒的。
(4) 以退為進 -后退是為了更好的前進
月圓之夜,紫禁之巔,兩個絕世高手兇猛的撲在了一起,兩人拳來腳往,動若狡兔,眨眼間已經交手數十回合難分高下。只見高手A兩步并做三步,揚起一掌閃電般擊向高手B胸前。在這千鈞一發之際,高手B左腳后撤,頂住身形,同時上身微側,險險避開一掌,讓其掌從胸前穿過,趁A力量用盡、重心不穩之時,B忽然擰胯旋腰,微側的上身猛然向前加速,驚人的速度帶動肩膀流星般撞向A,A被撞得轟然倒地...
好了,電影里面武林高手過招的橋段到此為止,引用高手AB只是為了讓大家更直觀的從視覺角度體驗什么叫"以退為進"。顯然B就是以退為進的最直觀體現:先后側避其鋒芒,同時暗中積蓄力量,時機成熟,用畜滿的力量一舉破敵。
維茨金在22歲初學太極拳時,和一個叫伊萬的太極拳高級學員對練。伊萬是一個桀驁不馴、體格威猛雄壯的人,空手道二級黑帶,還學了8年的合氣道和8年太極,總之對于作者這個初學者來說,伊萬無疑是個巨人。你可以想象的到和他對練的凄慘,維茨金是被蹂躪得有多“欲死欲仙”?按照維茨金自己的描述:“幾個月下來我一直都在挨伊萬的打,我感覺自己像被一輛運貨的火車,每天晚上被碾壓至少五十次,每次都被拳頭逼到墻上,墻上的石灰都被磨光了。每次課后我都會一跛一跛的回家,身上青一塊紫一塊。”
當挨打挨的多了,維茨金漸漸適應對伊萬的恐懼,并在不斷的挨打中學會了如何吸收這些攻擊、應付這些攻擊,并試圖挖掘對方身上的弱點、破綻。終于有一天,經過足夠的積累,維茨金和伊萬單獨較量,輕松擊敗伊萬。
作者的這段經歷使我懂得:當自己能力還不夠的時候,要學會放下自尊心,放低姿態,默默的積蓄自己的力量,給自己一個“以退為進”的空間。后退并不丟臉,相反,這是一種人生的智慧。
(5)化小圈-優化技能的王道
我一直是帶著這么一個問題看這本書的:維茨金最大的學習秘訣是什么,他憑什么做到技高一籌,在比賽中力壓群雄?而“化小圈”就是我找到的答案之一,我把這個答案稱之為“優化技能的王道”。
是的,假如你想把你的某一項技能再優化精進,你需要在熟練了這項技能的基礎上“化小圈”。“化小圈”便是“化繁為簡”,把繁復的技能變得簡單,在不改變技能實質前提下,把你原來需要五步操作才能實施完的技能變成兩步甚至一步就能完成。書中維茨金是這么說的,由于太過經典,我就直接引用:
我武術成長的下個階段就是把大的東西分解成各個細節的東西,我認為這個過程就是要挖掘技能的實質所在,然后有效的壓縮技能的外在表現同時又緊緊圍繞著技能的內在實質。一段時間后,廣度會慢慢縮小而力量則會逐漸增加。我把這種方法叫做“化小圈”。
我們常聽到“大道至簡”,卻不明白如何“大道至簡”,而“化小圈”就是最好的做法。一個程序員用代碼實現一個稍微復雜功能,一開始他用了100行代碼。經過重構,優化,再重構,同樣的功能最終用30行代碼就搞定,因為他在不斷的重構中減去了一些不必要的、重復的代碼,電腦執行起來性能反而更高,而他本身的編碼水平也在重構中得到巨大的提升。
我們能成為頂尖選手并沒有什么秘訣,而是對可能是基本的東西有更深的理解
(6)化困境為優勢-讓困境也向你折服
世間是充滿著變數,這也就決定著人這一生中不可能順風順水,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境,比如受傷了,生病住院了,所在的公司忽然倒閉了...那個時候我們又該如何自處?
維茨金在一次太極推手比賽中右臂被兇猛的對手用肩膀撞成骨折,受傷后醫生說:“骨頭要六個星期后才能長好,但是手臂會出現大幅度萎縮。接下去需要好好休息恢復。”
是的,接下去要好好休息恢復,因為醫生就是這么說的,我們平時也是這么認為的。但是維茨金這家伙卻不這么干,打上石膏第二天就開始訓練。并且是訓練另外一只手,一開始是找一些信的過的學員進行輕微的訓練。他們雙手,而他是單手,一段時間后使得他左手越來越嫻熟,只要對方技能比他稍遜一籌,都不是他一只手的對手。這種新的視角讓他形成了一種全新的武術概念:只要能用一只手控制住對方的雙手,就可以輕而易舉的用另外一只閑置的手來做別的事情,從而掌握賽場主動權。
講上述這些并不是說讓你生病不去治療休息,而是用以說明我們處于一種困境下,如果能利用這次困境障礙刺激你找到新的學習視角,以此訓練,讓挫折來磨煉你意志,那你將會更進一層。
我們通常都很容易被日常生活方式所桎梏,形成思維定式,從而在學習過程中失去創造性,于是一旦受傷或遇到挫折就會阻礙我們的發展。所以,請記住,不要被困境、挫折嚇倒,你如果能利用它刺激你達到新的學習高度,那也不失為對命運之神的一種有力反擊。右手受傷了可以刺激我更好的訓練左手,生病躺醫院了可以引發我對健康養生的深入思考,所在公司忽然倒閉了又給了我一次職業生涯選擇的機會,刺激我學習掌握更多的東西。
(7)激發最佳狀態-成功的催化劑
我們知道,兩個勢均力敵的高手對弈,狀態好的那個肯定更有勝算,因為好的狀態能最大化的發揮你的技能水平。而相反,差的的狀態卻是最大化的抑制你的技能水平。我們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跟狀態產生關聯,考試需要狀態,比賽需要狀態,談判演講需要狀態,工作需要狀態...那么如何把自己的狀態在一些重要場合發揮到最佳地步?
我想,維茨金能在他的象棋、太極生涯比賽中斬獲無數跟他能激發自身的最佳狀態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這已經是心理層面的東西,正如他在書中所言:任何高水平的競技,最終都是涉及到心理層面的交鋒。
而最難能可貴的是,作者恰恰把他這一激發最佳狀態的秘訣毫無保留的放在書中分享,總結如下:
1、找到最讓你心平氣和、注意力最能集中的東西。比如聽歌、看書、健身、跑步、甚至跟自己孩子玩耍...
2 、制定出四步、五步固定的修煉,比如:
- 第一,聽十分鐘讓你感到安靜的音樂
- 第二,十五分鐘冥想
- 第三,10分鐘伸展運動
- 第四,跟自己的孩子玩球
3、在迎接重大比賽、談判、會議之前,做擬定好的固定修煉。
4、上面幾步能很好的實施后,壓縮固定修煉的時間。
以上幾步固定修煉(每個人的都可能不同,需要找屬于你的),能讓你在充滿壓力的環境下保持內心的平靜,并全身灌注專注你的事情。它的原理是讓固定修煉與它之后發生的活動建立一種心理上的聯系。
(8)化情緒為力量-迫使你改變的最大原動力
這是維茨金書中最后章節提到的內容,我把它稱之為“迫使你改變的最大原動力”,這是一把鋒利的利劍,任何人利用好了,都將受用終身。
在生活中,常常會面對各種各樣的負面情緒,憤怒、彷徨、焦躁、失望絕望,這時的我們該怎么做?維茨金在競技中面對違規的選手又是如何面對自己的憤怒?
1、 學會擺脫情緒的控制,但不抑制真實的情緒
2、以一個外人的角度觀察自己的情緒
3、利用情緒在內心深處創造出激發斗志的環境
這三點便是你要努力做的。情緒就是一把雙刃劍,勇者用它來沖破一道又一道障礙,完成自我的升華,弱者用它來傷己。
成功的唯一方法,便是承認現實,超越現實,鼓起勇氣并善用之。為了避免自己在這充滿荊棘的世界鮮血淋漓,你需要為自己造一雙鞋!
決戰
在看本書之前,我就已經踏上了自己人生的征途,去進行大大小小的戰役,我依然還會彷徨迷茫,我依然還會害怕沮喪,但那又有什么關系呢?要成為勇者,最重要的是走出去,在失敗和挫折中,在痛苦和迷茫中,磨礪自己,提升自己,并淬煉和掌握屬于自己的學習之道!
最后用維茨金在書中一句經典的話做為本編的結束:
真正的掌握,是去發現那些最能引起你共鳴的東西,徹底的吸收融入,直至成為一體,那樣才能隨心所欲的駕馭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