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論證過程,是論點/題、理由和結論的統一體。
理由
理由,就是“用來支持和證明結論的看法、證據、隱喻、類比以及其 他陳述”,也就是“說服我們相信某個結論的邏輯依據”。沒有理由 支持的結論,只是一種觀點,比如:下雨天巧克力和音樂更配哦。每 個人都可以隨意提出觀點,而每個觀點,都有一定的合理性。真正有 技術含量的,是能找出足夠的理由來支持其觀點。
理由(論證依據)的特點
找到結論背后的理由和論證過程,是批判性思維不可缺少的一步。
理由是模具,結論是成品
結論本身不是理由,而是一個和多個理由支持起來的陳述。
結論不是理由
無論哪一類問題,都應該遵循“先有理由,再有結論”的過程。得出 結論時,不打無準備之仗。可現實生活中,遇到質問和爭議時,理屈 詞窮的時候,不少人會當場編造理由來捍衛先前的結論(弱勢批判性 思維)。這種“逆向邏輯”“反向推理”,違反了論證規律,是情急 之下的倉促反擊。
從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就近尋找看法,裝扮成結論,但是邏輯性大打折 扣,邏輯質量也很難保證,容易給人留下說話不靠譜的印象。高危動 作,盡量避免。
避免歧義
讓人捉摸不透的多義詞
領導:你這是什么意思?
麥兜:沒什么意思,意思意思。
領導:你這就不夠意思了。
麥兜:小意思,小意思。
領導:你這人真有意思。
麥兜:其實也沒有別的意思。
領導:那我就不好意思了。
麥兜:是我不好意思。
上文中的“意思”尋找合適的替代詞。
檢查有沒有歧義
凡是對方提出的問題,都應該自問“我知不知道它的意思”。就是要 有意識地避免“心靈感應”,不停地問“你這樣說是什么意思”。
看看上下文,這才是它的真實含義
除了基本的字典定義外,關鍵詞語所在的語境也是很重要的線索。同樣是“意思”,卻是不同的意思。
定義規則
堅持批判性思維,需要不斷地思考關鍵詞語可能有的含義,一般而言 每個詞的解釋,大概遵循3種方式:同義替換、舉例說明以及“具體 標準定義。
字典定義≠情景含義
我們需注意的是,不能單從詞語固有的含義出發,還需結合上下文進 行理解。
讓人思維短路的感情色彩詞
除了要避免心電感應,堅持思考關鍵詞的含義外,為了避免歧義,還 需要警惕被“激發情感”,情感上頭,理性下線。
還有一些媒體報道,也會對人產生很大的誤導。比如“惡意討薪”, 一個“惡意”把欠債不還錢的開發商包裝成了弱勢群體。此種例子還 有很多。培養批判性思維,要對能引發感情偏好的詞語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