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近兩年,經常在寫作群里看到有人問:寫作需不需要天賦?普通人到底能不能學會寫作?
關于這個問題,中國的很多寫作大師的觀點基本都是認為寫作一定要有天賦;相反,國外的許多作家,還有寫作課培訓導師則更強調后天的訓練,很多國外的寫作書籍里都強調,寫作跟天賦關系不大,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幾乎人人都可以成為作家。
前幾天看了一本由加拿大作家布蘭登羅伊爾寫的書,書名叫《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這本書的作者布蘭登畢業于哈佛大學,不僅自己是作家,寫了一系列暢銷書,而且還開設寫作課,幫助很多人實現自己的寫作夢想。
這本書一出版,就被美國各大常春藤名校列為入學考試必讀書目,并一路暢銷至今。
在這本書里,作者布蘭登不僅正面回答成為作家是否需要天賦的問題,并且給出了提高學習寫作的系統方法。如果剛開始學寫作就從這本書開始,那么基本上就可以建立系統的寫作框架,為你后面成為作家打下堅實基礎。難怪各大常春藤名校要將它列為入學考試必讀書目。
在這本書的前言里,作者寫道:“那些具備出眾寫作技巧的學生和青年作家,大多是掌握了一些最為重要的寫作原則,并反復不斷的使用。”
緊接著,作者結合自己幾十年寫作經驗,為我們總結出了這些原則。
總體來說,這些原則分為四個方面:結構,風格,可讀性,語法。
這四大部分,如同保持椅子穩固的四條腿:結構關乎文章組織以及表述觀點的順序,風格是寫作的方式,主要指如何使用恰當的例證支撐所寫內容,可讀性與表達方式和文章的易讀性有關。
《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這本書主要闡述前三大支柱:結構,風格,可讀性。第四個支柱,即語法,作者在他的另外一本書——《一本小小的金色語法書》有專門論述。
接下來,我們逐一來看看《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中》為我們揭示的三個支柱:結構,風格,可讀性這幾個部分的具體內涵。
一 、結構
在結構部分,作者提出一個非常有效的原則——倒金字塔結構。
倒金字塔結構,通俗來講就是開門見山,結論先行。
日常生活中,我們比較多見的基本都是觀點表述類的文章,如報紙文章,大學論文,商業備忘和書信等,都是如此。
從策略上來講,觀點類文章,觀點或總結放在開頭,然后再提供支撐觀點的事例或細節,會使文章更簡潔有力,一目了然。
下面是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的一組對話,我們來看看,前后兩種表述,哪種更好。
表述一:
愛麗絲,你去城區的時候能不能幫我個忙,如果你坐地鐵去主街,下車后從第一個出口出地鐵站,步行到十字街,在十字街和瓦銀路交匯的十字路口,你會看到桑迪文具店,你能去店里幫我買一包0.5毫米的派通牌鉛筆芯嗎?
表述二:
愛麗絲,你去城區的時候能不能幫我個忙,我需要一包0.5毫米派通牌鉛筆芯,去桑迪文具店買最方便,你可以坐地鐵到主街,下車后從第一個出口出地鐵站,然后步行到十字街,這家店就在十字街和瓦英路交匯的十字路口。
點評:
從上面例子中,我們很容易能夠感受到,第一種表述,說了半天,聽者仍然云里霧里,不知道對方想表達什么;而第二種,結論先行,明顯簡潔的多,也讓人容易抓住重點。
說到這里,我不禁想起自己剛剛進入職場的時候,也遇到過類似事情。
記得當時,中文專業畢業的自己,每次向上司匯報工作,都要彎彎繞繞的說一大堆,自己還一直自我感覺良好——嗯,交代清楚,詳細;直到有一次,匯報完工作,上司非常和氣的對我說:“下次匯報工作的時候,你先把結果告訴我,然后再說過程,這樣會更好。”
直到這一刻,我才明白,原來我那婆婆媽媽,啰里啰嗦,找不到重點的敘述方式,已經折磨了我的上司好久。
二、風格
風格這一部分,作者主要講了寫作的方式,即究竟怎樣的表達方式,才是最好的。
在這里,作者引用了約瑟夫普利策的一段話:簡短的展現,以便他們閱讀清楚地展現,以便他們欣賞如畫般的展現,以便他們記憶,最重要的是準確的展現,以便他們被它的光明所指引。
從這段話中我們不難看出,作者認為的最好表達就是簡潔,清晰,準確和令人印象深刻。
至于如何才能做到這樣表達,作者給了我們幾個建議:
(一)清晰的描述出細節,而不是籠統抽象的表達
先來看一個例子:
表述一
牛仔節將于7月的第一個星期舉行,屆時將有無數歡樂活動和美食等著你們,帶上你的牛仔帽和牛仔靴。到時候見!
表述二
牛仔節將于7月的第一個星期舉行,競技場地有24種騎行游樂設施,無數美食攤位(試試迷你甜甜圈),現場鄉村音樂土著人,表演熱鬧的沙龍和大型賭場,針對小朋友則設計了兒童愛畜動物園,魔術表演,以及有無數有機會贏取超大毛絨玩具的游戲,開幕式當天有花車游行,活動期間每天都有競技表演,包括套牛犢及公牛,還有炊事車賽跑,每晚都有絢麗奪目的煙花,到時候見!
點評:
你可能會注意到,表述二的篇幅更長。既然文章應該簡潔,為什么較短的文章反而不好呢?因為簡潔和細節之間存在著權衡。
充分的細節使文章更長,但這并不意味著冗長。簡潔要求句子中的詞語盡可能少,而充分的論證則可能需要更多句子,來令讀者理解的更加清楚,也更加印象深刻。
為了更好的理解這一點,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
這是一則傳統書廣告的例子,我們看看,前后兩種表述,有什么區別。
表述一
傳統書是神奇的工具,他們提供資訊,供人娛樂,而且不離不棄。
表述二
傳統書是現代科技的革命性突破,沒有電線,沒有芯片,沒有電池,不需要連接任何東西,或打開任何開關,如此簡便,即使孩童也能操作,只要翻開封面就可以,它小巧便攜,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使用——即使坐在爐火旁的扶手椅上,而且傳統書十分強大,它足以容納相當于一張CD的信息。
用法如下,傳統書可以隨時拿取,只要打開就能用,他永遠不會死機,也不需要重啟收的目錄功能,可以讓你迅速跳到任意章節,隨意前后翻閱。許多書,附有索引功能,能讓你立即回復到所選信息的確切位置,你還可以用自選編程工具——可攜帶擦頭的鉛筆——在書頁處做個人筆記。
是電腦的終結嗎?傳統書(由組織有序的知識構建而成)似乎將成為未來的娛樂潮流。
點評:
在上面這則有關傳統書籍的廣告中,表述二比表述一的篇幅更長,敘述更詳盡清晰,也更生動形象,對傳統書的認識也更加深刻。
模糊的語言會弱化文章主題,因為它迫使讀者猜測你要表達的含義,而無法完全專注于你的觀點;選擇準確描述性詞匯,會使文章更有力。有時為了準確和具體,你必須使用比平常更多的詞語。
砍掉多余詞語固然重要,但是充分論證所說的內容更重要。要做到這一點,在打草稿時,有一個十分有價值的技巧,就是在寫完之后,立即加上例如來強調你想表達的觀點,以支撐自己的陳述。
(二)個性化的語言,會深深的留在讀者心里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很容易就能明白這一點:
表述
人們正在挨餓。
一般表述
人們正在挨餓,你可以從他們的眼睛里、皮包骨頭的樣中看出來。
詳細表述
但是你忘不掉的是他們的臉,像重復出現的夢魘畫面,他們總是回來,揮之不去的臉龐,從搖搖欲墜的茅屋窗戶后面向外望,眼神空洞,他們深陷的眼睛毫無生氣,皮膚緊緊貼著背部,雙手向外伸,眼神呆滯,萎靡的乞求者,我走過著饑荒的痛苦,猶如在夢中一般。
點評:
你看,第三種表述方式,不僅敘述詳盡,而且極具個性化,有作者自己的感受和氣息在里面,所以使得文章更加個性化,內容更豐富,留給人的印象也更加深刻。
同時,上面這個例子,也充分印證了這句歷史悠久的作家格言:“呈現,而不是述說。”
另外,要使文章更簡潔,又更富有表現力,還有兩個小技巧,一個是使用短句,一個是使用排比句。
1、使用短句
短句蘊藏著強大的力量,千萬別低估它的作用,好的短句(三到五個詞),能迅速抓住讀者的眼球,偶爾使用短句還能給你的文章增添一份靈動。
例如下面這條知名黑啤品牌的廣告語:
黑與眾不同。黑金致高雅。黑以及敏銳。黑堅定果敢。黑神秘莫測。黑性感魅惑。黑光滑細膩。黑是欲望的另一面。
這里要提醒一下,并不是所有地方都要使用短句,長短句相結合,從而創造起伏變化的風格,才是最恰當的呈現方式。
2、使用排比句
排比句使用得當,也會使表述更加清晰有力。
下面這個選自《圣經》中的例子,能說明這一點。
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饑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
三、可讀性
在可讀性這部分,作者重點講了文章的修改和修飾。
因為很少有作家能夠一氣呵成的完成一篇完美的文章,大多數寫作高手需要至少三遍稿,才能完成一篇短小寫作。
作品越長,這個過程所需的次數就越多。
直到文章改到無可修改,此時你的文章才算真正完成。
寫作是一個創造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最讓人滿意的就是把垃圾變成某種有價值的東西。
當你強迫自己拼湊出一篇長文,如個人論文或商務報告,你會自然而然的先寫擅長的部分,隨后再寫你不擅長的部分,而這些部分必須修改。
讓我們姑且將你喜歡的部分稱為“花兒”,不喜歡的部分稱為“灰塵”,當你集中注意力于“灰塵”時,你試圖完善它,然后某一時刻你出乎意料的發現,這些部分,也變得像某些“花兒”一樣,甚至更好了,這是個讓人極其開心的時刻,你能因此受到鼓舞,獲得能量。
你嘗試完善其他的“灰塵”,直到一處不留,然后你回到最初花兒部分作進一步的修改,從而將作品在提升一個等級。
寫作就是一個不斷創造“花兒”和塑造“灰塵”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