洘溝,洘(kǎo),上海方言,其實就是把小河的水淘干。淘干的目的當然就是為了捉魚抓蝦,其實就是古人講的“涸澤而漁”。
每年暑假,頑皮的男孩子事情是最多的,出去洘溝那是經常的事。一開始只是在田埂邊的通水渠用泥巴筑成的小壩分割成一段一段,然后用臉盆或勺子把每一段內的水舀干。因為是水渠,又分段了,小伙伴們一起舀水,一會兒就可以把一段內的水舀干了。剩下的就是在這個“河段”內抓魚抓蝦了。不要奢望在通水渠內抓到什么大魚大蝦,充其量偶爾會有一兩只小龍蝦來不及鉆洞,亦或是有幾條小貓魚遺留在水草里。在當時的通水渠中,這樣的方式抓到最多的就是泥鰍!泥鰍,可以想象它們的樣子。灰不溜秋,渾身滑膩,在干爽的田埂上要想抓住它們也是難事,更何況是在水渠里。只能用籃子舀取帶有泥鰍的水,把它們甩到田埂上,由旁邊的小伙伴去抓取,然后放在袋子里。泥鰍,當時農村人嫌它有土腥味,處理又太麻煩!一般先用南瓜葉子,把泥鰍身上的粘液擦拭干凈。如果沒有南瓜葉的話往往用家里灶膛的灰一把,也可以把泥鰍的粘液處理干凈。后面就是開膛破肚,清洗干凈,放入大蒜紅燒即可。現在可能還可以用油炸來烹調,但那個年代食用油都是定量的,如何舍得?由于處理起來這么麻煩,所以很多時候泥鰍的命運就是喂鴨子。拿回家后,用刀或剪子把泥鰍剪成段,直接扔給鴨子吃就可以了。現在看來,有點暴殄天物了。泥鰍對于水質要求比較高,現在農村由于水污染,已經基本上看不到泥鰍了。也就吃不到小時候吃過的那種紅燒泥鰍的味道。
通水渠可以用這樣的方式洘干。但對于當時充斥在農村那么多的小河浜,用這種方式是不可能的。那必須請出專用工具:栲斗。用鐵皮或鋁片完成斗狀,中間架一根竹竿作為把手。其實也是一種專門用來舀水的工具,只不過更加方便省事一點。在當初的農村,如果家里有喜歡抓魚弄蝦的話,這個是必備工具。有了這個秘密武器,對于洘溝相對容易的多。當然首先要選擇一條適合的河流,太大的話太費力氣,太小的話魚蝦也不會多。所以往往選擇一些在接近末梢的河流。先用鏟子或鐵鎝鏟下大塊泥土筑成河壩以切斷河流。這個壩筑得牢固與否,和能不能抓到魚有著密切的聯系。曾有幾次,由于筑壩偷工減料,就是用爛樹葉或僅僅是淤泥筑壩。導致到最后水快洘干時,正開始抓魚時,發生了潰壩!!功虧一簣啊。所以,只有筑好壩以后就可以放心大膽的淘水,往往兩個人一起利用栲斗往外淘。淘水的同時還得時刻注意壩的動向,要及時補漏!等水洘得差不多時,就可以開始捉魚了。用手,用網兜都可以。這樣的小河中,最常見的就是鯽魚,一般不大,在一兩到二兩左右,運氣好的話可以抓到幾十條!蝦子也不少,剩下的就是一些諸如昂刺魚(學名,黃顙(sǎng))、烏魚等,即使有的話,一般不會大。尤其是昂刺魚,往往會觸傷人的手。所以在洘溝捉魚時,最討厭的就是它了,有時你張開手掌一把往下抓的時候,它的背鰭猛的一撐開,就把你的手給觸傷了。那時會鮮血直流,而且又疼痛不已。一般一兩個小時就可以洘干一段,如果運氣好的話,一個下午的收獲還是可以的。拿著捉到的魚,大可以到集市去賣,小的洗干凈后自家做各種魚的料理。這些可都是野生的魚類,沒有用任何飼料喂養的大自然的恩惠!
90年代以后,洘溝基本看不到了,一般都嫌棄洘溝太費體力。取而代之的用網,或者用電來捕魚,這些都屬于小規模的捉魚行動。遇到大一點的河流就用泵抽水,竭澤而漁。但泵可不是一般人家都有的,只有一些養魚戶才有這樣的捕魚設備。對于半大小孩而言,還是洘溝有更多的成就感。就好像是在完成一項工程一樣,有選址,有計劃分工,還得隨機應變,富有挑戰性。但現在的農村,連漁網也很少見了,雖然偶爾也可以看到有人在野河里用網捕魚,但現在捉到的魚你還敢吃嗎??
童年記事(二十六):放野火? ? ?目錄? ? ? ??童年記事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