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爸媽 鄰居
我是廠礦子弟,父母都在廠里工作,從年輕時進廠到經人介紹、相愛、結合、到生下我、養我長大、退休,都在這個廠里,也許是當下社會來看最穩定的一份工作,一輩子都在這里度過,青春,熱血,奮斗,生活,所有的回憶都在那一排排的廠房和家屬樓里。而我,童年少年青年一直到現在,大部分時光也在這個大院度過,雖然沒有在廠里上班,可也是在這里成長,有著抹不去的烙印和關系,我們這樣的孩子被叫做廠子弟。在這個小小的國度里,所有的地方都會加上一個廠字,廠幼兒園、廠子弟校、廠辦公大樓、廠食堂、廠工會、廠商店、廠俱樂部…該有的都有,像是一個濃縮的小社會,大家很多都認識,師傅帶徒弟,徒弟再帶徒弟,同期進廠的,后期進廠的,都在一個菜市場買菜,一個幼兒園接孩子,一起上班下班,見面都會熱情的打招呼,叔叔阿姨爺爺奶奶一大堆,見誰都叫,挺親的感覺。
我爸媽分別在兩個車間,也有過幾次調動,爸爸是廠里能源供應的車間主任,媽媽是工段組長。每天的上班時間也不固定,白班比較多,差不多就是現在的朝九晚五,早上叫我起床,洗漱吃飯,然后再去上班,有時會順路送我,那時候我們家住的樓房是那種共用過道和衛生間的,過道是露天的,家家都在門口做飯,用蜂窩煤爐子,兩三家共用一個廁所,一家一把鑰匙,四層樓,一層大概十來戶人家,中午飯回家比較簡單,因為休息時間也比較趕,那時候早上爸媽上班的時候會拿兩個長方形的鋁制飯盒,里面放好大米,廠里有大的蒸箱,到中午米飯就做好了,回家只用炒菜就行,只有傍晚下班,做晚飯的時候,會很熱鬧,家家戶戶都差不多時間,忙乎著,打著招呼,偶爾會互相借個蔥蒜廚具什么的,而我們放學回到家,要先寫作業,等著開飯,我每次都會做得很快,為的是吃飯后還可以有時間出去玩,直到天黑,到處都有家長在叫自己的孩子回家睡覺,才悻悻的回到家里。現在想想,什么“你媽叫你回家吃飯!你爸叫你回家睡覺!”都是小時候爸媽玩剩下的嘛。讓那么多人共鳴,或許大家都記憶猶新吧。
和我同住在一棟樓上的孩子很多,基本也都是獨生子,年齡差不了幾歲,加上大人都是鄰居,所以也很容易就經常玩在一起,有時家里大人加班,就會把孩子托給鄰居照顧,大家都比較主動,做好了飯會來叫你去他們家吃飯,當時總有很奇妙的感覺,鄰居家的飯菜總是比較香,不自覺就會多吃一碗,吃完后和鄰居孩子一起寫作業,等著爸媽下班再接回去。
大人們平時吃完晚飯,也會在樓梯的平臺上聊天,女人聊些家常,男人們聚在一起下棋,我爸很愛下棋,所以我經常坐在小板凳上,在旁邊看著他們在棋盤上殺來殺去,有時我也會下上一盤,高手會讓我個車馬炮什么的,而我也比較乖巧,高手盡力廝殺,水平一般的臭棋簍子我也不會故意讓他輸得難看,因為我爸的言傳身教,重在參與,不動聲色。當然,孩子嘛,心智沒有那么成熟,難抉擇時都是看我爸的眼色行事,這可能是最早的心態啟蒙吧,哈哈。
媽媽飯做得好,字也寫的漂亮,最厲害的是織毛衣,小時候的穿的毛衣都是他親手織成的,她買一本織毛衣的書,上面有圖案和針法,自己就能很快實現在我的身上,鄰居和樓前樓后的阿姨們經常來我家請教,然后互相學習,所以直到現在想起媽媽年輕的時候,做飯的身影和織毛衣就像兩個定格的經典畫面,瞬間就會出現在腦海里。
這樣的日常陪我走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的大部分時光,那個年代的大人們也都變老了,或是不在了,曾經的老家屬樓也早都被新的住宅樓取代,時代的進步,讓我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改變,什么都很方便,鄰居們都關起門來過自己的日子,偶爾串門,也沒有了那么親昵的感覺,爸媽有時也會跟我嘮叨些以前的事情,說著說著就會突然沉默,鄰居,在他們的年代是個有著情感支撐的詞語,相親相愛的那么真實,而對于現在的我們,鄰居?門對門也不認識,充其量只能算是同在屋檐下吧。有時回爸媽家,在院子里會碰見熟悉的大人們,我會很主動的打招呼,他們臉上也總會出現欣喜的表情,像是見到了自己孩子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