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帶著石榴妹自駕前往云貴高原,走滇藏線,沿途去到海拔最高為3400米的飛來寺梅里雪山觀景臺。當我把和孩子一起旅行的照片發到盆友圈時,除了點贊,更多的是媽媽們的疑問。
帶著孩子去高原,真的不怕高原反應嗎?有些家長還說,聽說孩子去高原會影響生長發育,到底是怎么回事?我還想帶著孩子去西藏呢,雪山,草地,天空,湖泊……太讓
人流連忘返了。如果有了二胎,那不是意味著許多年都沒法去西藏了?于是,查閱了有關權威機構對兒童、孕婦、普通成人應對高原反應的相關資訊,給大家參考(高逼格的中英文對照)。
1、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Children are as susceptible to altitude illness as adults. Young children who cannot talk can show nonspecific symptoms, such as loss of appetite and irritability. They may have unexplained fussiness and change in sleep and activity patterns. Older children may complain of headache or shortness of breath. If children demonstrate unexplained symptoms after an ascent, it may be necessary to descend to see if they improve. Acetazolamide is not approved for pediatric use for altitude illness, but it is generally safe in children when used for other indications.
兒童和成人一樣容易受到高地綜合癥的影響。不會講話的孩子會出現非特異性的癥狀,如食欲減退和煩躁不安。他們可能伴有不明原因的哭鬧,以及睡眠和行為模式的變化。年齡較大的孩子可能會抱怨頭痛或呼吸困難。如果兒童在登高后表現出不明原因的癥狀,可能有必要下撤,看看他們的癥狀是否得到緩解。乙酰唑胺不被批準為用于緩解兒童高地綜合癥,但它用于治療兒童其他適應癥時,通常是安全的。(1)
No studies or case reports show harm to a fetus if the mother travels briefly to high altitudes during pregnancy. However, it may be prudent to recommend that pregnant women not stay at sleeping altitudes >12,000 ft (3,658 m), if possible. Probably the largest concern regarding high-altitude travel in pregnancy is that many high-altitude destinations are inaccessible and far from medical care.
沒有研究或病例報告顯示,母親在懷孕期間短暫地在高海拔地區旅行,對胎兒有害。不過,如果可能的話,建議孕婦不要選擇睡眠地點在海拔高度大于12000英尺(3658米)以上的地方。關于孕期去高海拔地區旅行,最大的關注點可能是,許多高海拔的目的地是難以企及和遠離醫療的。(2)
2、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
Even healthy athletic individuals may become ill at altitudes over 10,000 feet. Young
children are especially at risk. Common symptoms are headache, shortness of breath and
fatigue. If you are going to high altitudes, you should rest during the first 12-24 hours
there in order to adjust to the decreased oxygen content of the air. You may also wish to
consult your physician about obtaining some acetazolamide (Diamox). Individuals with
chronic heart and lung disorders should consult a physician before traveling to altitudes
over 3000 feet.
即使是健康的運動員,也可能會在10000英尺以上的高度感覺不適。小寶寶遇到不適的可能會更大。常見的癥狀是頭痛,呼吸急促和疲勞。如果你去高海拔地區,你應該在第一個12-24小時內呆在那里休息,以適應低氧含量的空氣。你也可以咨詢你的醫生,是否需要準備一些乙酰唑胺(Diamox)。有慢性心臟和肺疾病的患者,在前往超過3000英尺的地方旅行前應咨詢醫生。(3)
3、香港衛生署
長期逗留在海拔高地可導致慢性高山癥和身體機能衰退。由于旅客甚少長期逗留在高山上,以上癥狀是旱見的。
什么人容易出現高地綜合癥?
高地綜合癥的出現與登高速度,睡眠的海拔高度,高地逗留時間,體力消耗,遺傳因子有關。年輕力壯和身體健康往往無濟于事,反而年長旅客似乎少一些出現。女士似乎多點機會,但對高山肺水腫則不然。如旅客決心太強,過勞,精神緊張,缺水,涼,或呼吸道感染,都會增加疾患的風險。
如何預防高地綜合癥?
由于低氧氣壓令心肺疾病惡化,故此患有嚴重高血壓、心絞痛、慢性阻塞性氣道疾病,貧血,癲癇癥的人士如欲往高原,須咨詢醫生做身體檢查評估。
登山前如有不適,如患上感冒,應延遲旅程,直至康復為止。
盡量避免直接飛行前往高地。如需前往(如直飛拉薩、拉巴斯),抵達后首數天要多休息,慢慢走,少洗澡,多喝水,忌飲酒,避免進食太飽或使用安眠藥,以便盡早適應。
登山時慢慢上山,不可操之過急,使身體有足夠時間對氧氣壓力的轉變做出適應,方法如下:
于2,500米至3,000米處停留兩、三晚作適應期。
在3,000米以上,每晚睡眠地點的海拔高度應保持增加300至600米之間。
每登高1,000米便應多停留一晚作適應期。
白天攀登高一些,晚上睡在低一些的地點。
以輕松心情登高。
需留意自己和隊友有沒有出現急性高山癥,高山腦水腫,特別是高山肺水腫的癥狀,以便及時采取適當的行動。千萬不要忽視預警癥狀。
登山時不要強迫自己跟隨大隊的步伐或不到目標不下山,必要時就算是半夜也要即時下撤,因為嚴重癥狀可在數小時內致命。
如發覺出現高地綜合癥,應該怎么做?
如癥狀輕微,應嘗試減少體力活動,于同一高度逗留一至兩天直至癥狀消失,然后才可繼續登山。
如癥狀持續超過24小時或趨嚴重,下山返回較低位置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下降五百至一千米便可。
如患上高山腦水腫及高山肺水腫,則應立即下山及接受治療。
乙酰唑胺可助身體適應,又可減輕急性高山癥癥狀;請咨詢你的醫生。
中藥銀杏素、紅景天和高原安等,未有大型隨機控制研究明確地論證在這一方面的功用。
如何治療高地綜合癥?
對初期出現的輕度頭痛,應多作休息,不應單純依賴止頭痛藥。
如急性高山癥癥狀持續超過24小時,應即時下撤,因下撤是最佳及有效的對策。
如出現急性高山癥,乙酰唑胺可作治療之用,病癥出現時服用至病癥消失后之一天。
至于高山腦水腫和高山肺水腫,均有藥物可減輕癥狀,但效果始終不及立刻下撤為佳。詳情請咨詢醫生。
呼吸氧氣可減輕癥狀,但如欲在高地逗留數天以上,則不建議用此方法。(4)
位于海拔2,500米以上的城市及地區:
? ? ? ? ?
詩和遠方,量力而行
如果你正處于產假期間,純母乳喂養寶寶,那么真該好好珍惜這人生中可能是時間最長的一次假期,帶著孩子去旅行。去哪里都好,不一定非得是高原(如果在高原,隨時做好下撤準備,大不了就先撤少少啦!)。母乳就是寶寶隨時隨地唾手可得的食物來源,還有什么比這更方便更快捷的食物呢?在旅行中,在雪山,在草原,這是非常方便的營養來源,水分補充和心理安撫。
加輔食的寶寶,可以根據寶寶月齡帶上成品泥、小剪刀、研磨碗、小燜燒鍋(罐)等,根據需要選擇方便攜帶的輔食加工工具。一歲后的孩子,如果擔心外出就餐鹽份太高,可以在餐桌上放一碗白開水,涮涮后再給到寶寶。在高原地區,比如香格里拉,新鮮的蔬菜水果很少,那么你也可以考慮在進入藏區前買上幾棵西蘭花等蔬菜,這樣在酒店或者餐廳都很方便加工,既保證了維生素,纖維素攝入,又預防寶寶便秘,一舉多得(帶些成品西梅泥也不錯)。
作為母親,我們不能為了方便母乳喂養,就只選擇足不出戶在家喂奶,那樣的話,母乳喂養反而成為一種桎梏,成為制約媽媽堅持母乳喂養的原因,也成為部分媽媽放棄母乳喂養,追求“自由”的緣由。
作為女人,我們也不能因為害怕潛在的危險,害怕遇到歹徒就選擇不去遠方,害怕因為自己的美麗引人犯罪,就放棄穿衣打扮變得更美。作為女人,我們不能只是謹小慎微的——活著。
作為孩子,我們也不能因為擔心他偶爾的吃得不好睡得不好,就只選擇在家喂養,其實孩子精著呢,經常是在車上路途就睡覺,一到景點就醒來。除了吃和睡這些生存的需要,玩、運動、探索、社會交往,都是孩子成長的內容。
說來也奇怪,這世上許多迷人的風景都存在于高海拔地區。所以,無論你計劃悠閑的漫步或野外探險,高原反應一定是你的旅行計劃中會考慮到的因素。不過,大多數高反都是溫和和自限性的,所以出發前做足知識儲備,提前和醫生溝通咨詢,準備一些必要的藥物,盡可能了解當地的醫療資源,并準備承擔當你的團隊成員(包括孩子)出現高原反應跡象時的應對方法。這樣,當你的身體和心理已經做好準備,具備承受相應風險的能力和應對措施時,不妨帶著孩子在路上,來一場驚喜和挑戰并存的親子旅行吧!
詩和遠方,量力而行,可以不必一緩再緩。
參考資料:
(1)、http://wwwnc.cdc.gov/travel/yellowbook/2016/international-travel-with-infants-children/traveling-safely-with-infants-children
(2)、http://wwwnc.cdc.gov/travel/yellowbook/2016/advising-travelers-with-specific-needs/pregnant-travelers
(3)、http://www.fda.gov/downloads/iceci/inspections/foreigninspections/ucm113730.pdf
(4)、http://www.travelhealth.gov.hk/sc_chi/environmental_health_risk/high_altitude.html
作者:徐玉燕,自然離乳進行中,曾職場背奶10個月,一個愛旅行,愛母乳,愛寫點文字的廣州地區母乳哺育指導,ICEA國際生育教育協會培訓的分娩陪伴、生育教育者學員,“母愛10平方”特別推廣者。轉載請聯系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