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節已經到了,隨之而來的長假也到了。大家都會有各自的出行計劃,很多人也會計劃去西藏等高原上體會高原的風土人情。但是,去之前我們總會擔心自己會不會出現高原反應。
所謂高原反應,是指人到達一定海拔高度后,身體為適應因海拔高度帶來的氣壓差、含氧量少、空氣干燥等變化,而產生的一系列病理性反應。海拔高度一般達到2700米左右時,就會有高原反應,有數據顯示,如果快速到達海拔超過3500米的地區(例如:拉薩),高達75%的人都會有或輕或重的高原反應。
高原反應較為普遍的表現有:頭痛、頭昏、惡心嘔吐、心慌氣短、胸悶胸痛、干咳、失眠、嗜睡、食欲減退、腹脹、手足發麻、呼吸困難等。嚴重者會出現感覺遲鈍,精神亢奮,思考力、記憶力減退,聽、視、嗅、味覺異常,產生幻覺等,并可能發生浮腫、休克或痙攣等現象。
很多人普遍認為乘坐火車進藏會有個海拔從低到高的過程,能夠更快的適應高原環境。但實際上從格爾木站開始,所有進藏的列車車廂內都是彌散供氧的,再加上車廂內屬于相對密閉的環境,空氣較差,還有乘坐火車時間比較久,車廂內人員密集,往往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因此選擇火車進藏并不會加快對高原環境的適應時間。
乘坐飛機進藏快速從低海拔直接到達高海拔地區,更加容易產生明顯的高反癥狀,但相對于火車而言,可以留出更多的時間在拉薩休整和適應。一些人剛下飛機會感覺沒有什么明顯的高反癥狀,是因為血液和細胞攜帶的氧氣尚未大量消耗,而等到夜間往往便會感覺到比較明顯的高反癥狀。但也不必過分緊張,這些都屬于正常現象,保證充足的休息便會很快適應。
任何人進入高原地區都有可能發生高原反應,和年齡、性別、身體強壯與否都沒有必然關系。長期以來,許多人對高原反應一直存在著認識上的誤區,有些人認為身體強壯或經常鍛煉的人耗氧量更高,因而高原反應也更加嚴重。一部分人認為進藏前應該加強鍛煉,另一部分人則恰恰相反,認為要停止鍛煉。實際上這些說法都是沒有科學依據的,高反與否取決于先天的細胞攜氧能力,與身體素質好壞并沒有必然聯系。
許多人習慣用吸氧來緩解不適。吸氧能暫時解除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等癥狀,但停止吸氧后,癥狀又會重新出現,延緩了身體適應高原的時間。假若上述癥狀不很嚴重的話,建議最好不要吸氧,這樣可以使身體更快非適應高原環境。輕微的高原反應,會不治自愈,不要動輒吸氧,以免形成依賴性。如果高反癥狀比較嚴重,也可以租用醫用氧氣瓶,在睡前開始吸氧,并將流量閥開至最低,以此來緩解高反癥狀。
高原反應的預防
1.保持良好的心態。
如果過于緊張,無謂地憂心忡忡、思慮過度,稍有不適便慌亂起來,給自己負面心理暗示,反而會使身體不適加劇,延長緩解時間。其實,許多高原反應癥狀都跟心理作用有關。也不要過于興奮、沖動。初上高原的朋友,切忌看到高原、雪山,就心潮澎湃、激動萬分、大喊大叫、奔跑跳躍。這只會導致內分泌失衡、增加心肺負擔,加重高原反應。
2.足量飲水。
在高海拔活動中,足夠的飲水能讓你維持機體平衡,血液循環通暢,供氧能力增強,心肺負擔減輕,快速排出毒素,從而在很短的時間內適應高海拔環境,擺脫高原反應痛苦,恢復良好的狀況和體能。一般來說,在高海拔每天至少應當喝2—35升水,水分補充合理與否,可以尿量是否充分、尿液是否清澈、至少淺黃為判斷標準。除了白開水,還可以在水中加葡萄糖、西洋參切片、板藍根沖劑、果珍等,補充能量,增強抵御疾病的能力、預防感冒等。
3.注意防寒保暖。
高原天氣特點是:氣溫低,一般海拔每上升1000米,氣溫下降5-6℃;早晚、晝夜溫差大,天氣變化快,剛剛還艷陽高照,很快就可能狂風大作,雷雨冰雹。因此,在高原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謹防感冒。一定要帶上足夠的防寒衣物,并且勤更衣,加減衣物一定要及時,做到“宜暖不宜涼”。另外注意盡量少洗澡、洗頭。人在高海拔,身體機能失衡,抵抗力下降,極易遭到病魔侵害。上高原的頭幾天千萬不能洗澡,有高反癥狀的話在高反期間千萬不能洗澡,肺水腫和腦水腫是會要人性命的。
4.合理膳食。
在高原缺氧環境,人體新陳代謝受到影響,消化系統功能較平原地區減弱,但人體在高原地區消耗的能量、維生素等卻比平原地區大大增加。因此,在飲食安排上,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少吃油膩食物,也不宜吃得過飽,要增大碳水化合物(應該占60%以上)和高植物蛋白的比例,增加各種維生素的攝入,以便快速提供熱量,提高機體適應能力。
5.合理安排行程。
第一次去高原,最好做火車,這樣從低海拔到高海拔慢慢的適應,是不容易高反的。如果做飛機的話,建議行程最好是從“前藏”到“后藏”這樣的過程。拉薩、山南地區稱為“前藏”,日喀則地區則稱為“后藏”,整個藏北高原稱為“阿里”。前藏和后藏之間的孔道,就是雅江中游的尼木峽谷。林芝就屬于前藏,它的海拔只有兩千多米,林芝被譽為西藏的小江南,景色也非常不錯,可以在林芝玩上兩三天再到拉薩(海拔3650米)等地,這樣就能避免直接去高海拔地區而導致一下子不適應引起高反。
6.晚睡早起。
高原的夜晚往往比白天更難過,晚上空氣中含氧量更低,人體自身在進入睡眠狀態后,不像白天那樣能通過主動調整呼吸來緩解缺氧狀況,呼吸會逐漸降到接近平原的頻率,導致缺氧,影響睡眠質量。比較好的辦法是,針對自己平時的睡眠習慣,略微再推遲1小時左右再睡。在做好防寒保暖的前提下,房間或帳篷一定要保證良好的通風。房間可以適當開窗,帳篷注意通氣口完全打開,必要時拉鎖留縫。高原的空氣本來就稀薄,如果再處于封閉環境中,循環呼吸固定體積的空氣,更容易導致頭疼和其他不適。
7.必要的藥物輔助治療。
初上高原的朋友,可以在進入高海拔地區之前1-3天開始服用高原安或紅景天等;嚴防死守避免感冒,因為即使很輕微的呼吸道感染,也會增加發生高原肺水腫的危險性。一旦發現感冒初起癥狀,應立即服用抗感冒藥。若等病癥起來后再服用,一般已無效。高原反應引起頭痛時可選用加合百服寧等去痛片,當反應較重時,還是建議到附近醫院去看看。還有就是建議反應稍重的朋友,在沒有危險且能夠耐受的前提下,盡量不吸氧,努力依靠自身適應。一旦吸上,依賴性確實很強,恐怕你今后在高原很難離開它了。
8.有些人不宜進藏。
如果你從未進過高原,在進入高原之前,一定要進行嚴格的體格檢查,如發現心,肺,腦,肝,腎的病變,嚴重貧血或高血壓病人,請勿盲目進入高原。如果你只患有一般疾病,必須預先采取必要的預防措施,如隨身攜帶氧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