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保羅 ?薩特說,“孤獨是人類屬性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特征,它是被一種存在于人們‘找到生命意義的需要’和‘對人世本質虛無的覺察’之間的矛盾所激發的”。人生而無意義,但人們卻想找到點什么,從而產生了孤獨。
高中閨蜜今天跟我說,最近一直沒有學習的動力,懶懶不想起床,問及原因,是跟她同級的一位男生,給了她(或者她自認為給了她?)交往的信號,一直曖昧了半年,結果臨畢業時卻回老家讀博了,閨蜜為了他甚至改變了自己的出路設想,臨了難免有一種被欺騙的感覺。
為什么跟我最近的感覺這么像???錯誤的理解對方的信號,其實忘了原來我們也只是萍水相逢的兩個人,以為能夠幫我們找到自我的那個人,其實也有自己的目的,自己甚至成為他達到目的的手段(如果這樣說言重了的話,至少也有作為手段的成分吧)。太順從的人,總會被貼上“靠譜”的標簽嗎?自己從什么時候開始,把自己一步步放入要依靠別人而活的地步?一步步縮小了自己的社交范圍?
人生來喜歡跟比自己弱的人交往嗎?這樣會有一種安全感和優越感嗎?
跟我說“你變得更好是因為我”的人值得交往嗎?
自己最近的改變是:慢慢的不再相信從外處可以找到答案,只有向內尋找,才能解決問題。
人活著,只是一根孤獨的蘆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