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散文游記·連載
五、天壇
北京第3天,9月9日。一樣的天高云淡,一樣的迷人金秋!我們選擇到東城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的天壇公園去玩。
下車直奔天壇,已然迫不及待進入園內,便想到是跌進了千年綠潭之中。最讓我們驚訝的是森森古柏,這些茂盛粗壯且形態各異的古拍整齊的排列成林,倘若栽幼苗于天壇初建時,也已三、四百年高齡了。當年古人種樹的這塊地上,兩個愛情伴侶幸福的徜徉和依偎在一起,納涼于飽經風霜的古拍下,沐浴著稀流灑在林中草地上的暖和陽光,沒有人打攪,全身心的融進蜜樣的甜中……
【相關鏈接】
2005年,我到北京出差,再次重踏了當年的足跡。
園中還有些蘋果園、柿子林,也給人以賞心悅目之感。我們買了些零食、汽水,悠哉游哉,信步而游。
天壇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兩代帝王祭天的地方(北京還有一處地壇,是帝王祭地之處),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面積有237公頃(四千畝)。清乾隆、光緒時曾重修改建。(多少年后,被列為了世界文化遺產)。
經過彩繪長廊,祁年門以其壯觀的姿態迎接我們。當年明清兩朝皇帝,就是從這里,被群臣簇擁進祁年殿祭天的啊!如果說祁年門以其紅色彩飾的門身、藍色琉璃飛檐的屋頂,使人感到這個被稱為“門”而實在像個大廳的龐大建筑物,已然不甚驚訝的話,那么當我們剛一踏進祁年殿,如廣場般開闊的磚地上時,其驚訝簡直非同一般了!
天壇公園在明、清兩代是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豐登之場所。天壇是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有壇墻兩重,形成內外壇,壇墻南方北圓,象征天圓地方。主要建筑在內壇,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墻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筑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
祈年殿采用的是上殿下屋的構造形式,建于高6米的白石雕欄環繞的三層漢白玉圓臺上,即為祈谷壇。它是一座磚木結構,殿高38米,直徑32米,三層重檐向上逐層收縮的宏偉建筑,底層為珠紅色立柱門窗,中上層皆為黃綠色彩繪,每層上有深藍色的琉璃瓦檐,最頂層上是鎏金的圓尖頂。在我們看來,整個造型與其說像一頂頂帽子重疊在一起,還不如說像豐收的谷倉更確切。
介紹上說,祈年殿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為一矩形大殿,用于合祀天、地。嘉靖二十四年(1545)改為三重檐圓殿,殿頂覆蓋上青、中黃、下綠三色琉璃,寓意天、地、萬物,并更名為“大享殿”。清·乾隆十六年(1751),改三色瓦為統一的藍瓦金頂,定名“祈年殿”,是孟春(正月)祈谷的專用建筑,為帝王祭天和祈禱“五谷豐收”之圣壇。光緒十五年(1889年)不幸被雷火焚毀后,又按原樣修復。
跨上祭壇,我們在惶惑和神秘中走進大殿。祈年殿的內部結構比較獨特:不用大梁和長檁,僅用楠木柱和枋桷相互銜接支撐屋頂。二十八根楠木巨柱環繞排列,支撐著殿頂的重量。祈年殿是按照“敬天禮神”的思想設計的,殿為圓形,象征天圓;瓦為藍色,象征藍天。內部開間還分別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時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筑僅存的一例,實為古代建筑藝術珍品。
我們置身大殿,盡可能揚起頭環顧,那圓頂彩繪圖案呈放射狀對稱,正中一圓形飾圖于黃色中“浮動”出紫紅色,又有四散開來的綠色禾苗狀圖案,恰給人一種“陽光普照,萬物勃發“之昂奮感覺。在彩繪拱頂之下,正中即是方形祀臺,襯以木雕背景;另有“香帛亭”,祭祀時放置香帛用;還有被譽為“玉振金聲”的各種古樂器,如镈鐘、編鐘、鼓架、大鼓、編磬、搏拊等,想必帝王祭祀時鼓樂齊鳴,會給壯觀的祭祀場面以非常的喧染。
在祁年殿后,是皇乾殿,與祁年門前后遙相呼應,構成祁年殿全景。祁年殿又稱祈谷壇,在園內北面,它正對著的圜丘壇,在園內南面,而中間則由360米長的丹陛橋相連。
【相關鏈接】
祁年殿的外圍,有一圈很大很圓的紅墻,這可不是一般的墻哦,它就是鼎鼎有名的“回音壁”。
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圍墻。墻高3.72米,厚0.9米,直徑61.5米,周長193.2米。墻壁是用磨磚對縫砌成的,墻頭覆著藍色琉璃瓦。
圍墻的弧度十分規則,墻面極其光滑整齊,對聲波的折射是十分規則的。只要兩個人分別站在東、西配殿后,貼墻而立,一個人靠墻向北說話,聲波就會沿著墻壁連續折射前進,傳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無論說話聲音多小,也可以使對方聽得清清楚楚,而且聲音悠長,堪稱奇趣,給人造成一種“天人感應”的神秘氣氛。所以稱之為“回音壁”。
【相關鏈接】
從設計的角度講,回音壁有回音效果的原因是皇穹宇圍墻的建造暗合了聲學的傳音原理。圍墻由磨磚對縫砌成,光滑平整,弧度過度柔和,有利于聲波的規則折射。加之圍墻上端覆蓋著琉璃瓦使聲波不至于散漫地消失,更造成了回音壁的回音效果。
我們真是長了見識。
(相關資料來自景點介紹及百度百科)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