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農村是樂園。
無憂無慮的歡樂,一群孩子的嬉戲。東奔西跑的不需要顧忌是否安全。村里人,看見你也會喜歡,農村人,沒有誰是不喜歡小孩的。
泥巴,或如記憶,過家家,或如年幼。田野,也可以成為玩樂的場所。秋千,或是最好的回憶。拖拉機,你也不會有絲毫的厭煩覺得丟人。單車,唯一值錢的私人專屬。
小時候是內向的,會害羞。都喜歡乖孩子,學習還不錯,各種溢美之詞,聽多了也都習慣。會有一種自豪感。
農村也適宜居住,因為村里哪兒都可以成為浪的地方,沒人說不讓你怎樣玩 。天氣也好,依稀記得那種微風細雨的天氣,很舒適。
那時候的一切都太美好,只不過,是出于一個孩童的視角。
長大后,一切都變了。就像年輪一樣,被刻畫了太多。
被年輪刻畫的農村,正如被世俗所感染一樣。物質成了這里唯一的主流,早已為了物質的享樂,忽略了不計其數的精神層面的東西。
對孩童的溢美之詞,或許是唯一不變的。但一般也只會是對嬰兒的稱贊罷了,現在的孩子,懂的早思想又跟不上,自然不聽話了。
農村,如今太現實了。除了自家爸媽不會和你現實,就沒有誰了。談論的不再是閑話打發時間,取而代之的是買的車蓋的房,或是炫耀,你看我兒子在哪女兒在哪,混的多好什么的。子女還沒混出息的,大多不說話,心里不知道多厭煩,可抬頭不見低頭見,爛在心里或是背后埋怨罷了。
大學,對于農村來說,已不算什么,也并不多在乎,畢竟如今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再正常不過了。并不是讀大學不行,他們所在乎的,不過是以后掙多少錢而已,夢想,在農村,是一個極度陌生的詞匯。
在這里,人們總有操心不完的事,當然,并非自家的事 ,操心的永遠是別人家的事,說白了就是瞎操心。就像這次的選擇一樣,還沒去,就已經各種操心紛踴而至,“當武警不行”“你這去部隊要好點搞啊,該包紅包就要包,你聽我的”“你這是讀軍校啊,蠻有前途咧”“咧當兩年兵不行咧,兩年什么都混不出來,搞個兩年有什么用咧,要就當個七八年”“……”我想,很多年輕人出去了,就不愿再回來了 ,也不無道理。總是從自己狹隘的視角去操心別人的事,自己說正經的其實什么也不了解,在他們眼里,這就是一棍子打死的事,一說就是你看誰誰誰…
他們永遠不知道,瞎操心,對當事人及其家人,會無形的造成一種相當的壓力。
攀比,和物質同步的主流。每次姐姐說,隔壁左右都買了車,今年無論怎樣也要買一個,還是一定得比他們好多了的車,我都想教育她,自己姐姐罷了,說了傷感情,畢竟是思想問題,潛移默化了這么多年,難得改變。
這樣的攀比,在農村只不過冰山一角。
當然,也還有人,如曾經的質樸,和善。只是很少了。變的太多了。就像純凈的泉水,滴如一滴墨水一樣,終究會散化開來,黑了一片。
農村的年輪,刻畫的是變遷,鑲嵌的是現實。
離開的人,會想逃離,也很少再回來 ,惦記的,只有唯一溫暖如初的家,和他最愛的爸媽。
許多東西回不去了,唯一的方向,或許就是努力奮斗,好好掙錢,回去了可以抬頭做人。人前人后的指點,輿論的可怕,難以想象。
這篇,僅基于自己生活過的農村而言,并無對其它地方一棍子打死之意。或許再回來,這里已經搬遷了,搬去了市區,一切都將成為回憶。可思想是頑固的,或許也只可能隨著時間的推進,教育的改變,這樣的思想會發生真正的質變。
但愿,會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