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蒙自過橋米線制作技藝在2014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厚重的一層油裹住湯,將肉片、蔬菜、米線一頃而下,吃起來格外鮮美。
有待點評:
一個人吃火鍋很寂寞,但一個人吃過橋米線很快樂
——有待,人人可編輯的非遺百科全書
縱觀全國各省,其實云南人的生活是最充滿詩情畫意的。他們有孔雀舞,有潑水節,還喜歡把鮮花當做蔬菜吃。除了最著名的花茶和鮮花餅,其實還有菊花過橋米線。
菊花過橋米線是蒙自過橋米線的一種,尤為出名且極具創新特色。
它是以新鮮菊花作為主要素菜,所采用菊花不是傳統中藥用的菊花,而是當地特產的觀賞性菊花。菊花采摘于清晨帶露之時,或金黃或雪白,加入湯中有一種獨特的清香。
金燦燦的菊花搭配著過橋米線的傳說,吃著格外溫情。
過橋米線源于蒙自縣,始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據民間傳說,在蒙自縣城南的湖中心有一個小島,環境清幽。縣城內有一姓楊的書生為了備考,但苦于城里人聲喧嘩,就到這島上的亭中刻苦讀書。
為使丈夫安心學習,勤勞賢惠的妻子每日堅持為他送飯,但因離家較遠,途中還要經過一座橋才能達到小島,等飯菜送到時已涼了。
一日,妻子把家里一只肥母雞宰殺燉熟后,把雞切成塊連同米線盛入裝雞湯的罐內,急忙給丈夫送去。豈知走到湖橋時因疲勞過度暈倒在地。等醒來已不知過了多久,她連忙奔向丈夫讀書處,待到丈夫面前,揭開蓋子,見罐內雞湯仍十分燙手,原來雞油將湯覆蓋了,所以才保溫。
她從中得到啟發,后來常變換著花樣把肉片、生魚片等汆入湯中和米線一起入罐送給丈夫吃。丈夫更加刻苦攻讀,終于如愿金榜題名。
后人聽說也如法炮制,因為妻子送飯時要經過長橋才到小島,故而她發明的這種米線的吃法被人們稱為「過橋米線」
要做好一碗過橋米線,有四個關鍵環節。
選料
制湯的原料多用肥壯的母雞、豬筒子骨。生片的原料用質嫩、易燙熟的凈瘦肉,以及雞脯、鮮魚、火腿肉等。素菜關鍵要新鮮,云南不缺蔬菜,嫩韭菜、綠豆芽、豌菜尖、玉蘭片、豆皮等。
米線要選用當天榨出的白而軟且勁道的干漿米線,這種米線不易斷且口感佳。
制湯
將肥壯的母雞、豬筒子骨放入冷水鍋中,旺火燒開,打盡浮沫,然后加姜、黃酒等幾種調料,之后用小火燉。慢燉4、5個小時后加入鹽、胡椒粉。
刀工
準確來說,過橋米線的食材是在熱湯中燙熟的,所以要求肉類都要薄如紙屑。要順著肉類的肌理去切片,靈活運用不同的刀法,才能使原料放入湯中一燙即熟。
保溫
將盛湯的碗放入開水中煮燙幾分鐘,使碗的溫度升高。在碗中加湯之后,還要往湯里加入六成熱的油,使湯的溫度能保持滾燙。
三個環節把控好了,還得掌握吃法順序。吃之前,先把生片放進湯中微微攪動,再放進新鮮蔬菜、豆制品燙熟,隨后放進豆團。根據自己的口味加調味料,最后再倒入米線慢吃。
郭沫若早在1958年就在《茶花詩》中提到過橋米線,稱其為云南食品中的一朵瑰麗的山茶。蒙自過橋米線也已于2014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獨特的美食打上非遺的烙印,其實代表的是一個區域人民的智慧。
更多非遺故事,歡迎至官網查看:www.ichyoudai.com,或前往App Store下載「有待」。如果你是一枚高級吃貨,對非遺美食有見解,也期待你給我們投稿:youdai@9do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