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加盟代理的開店模式已經走到了夕陽期,因為這種渠道模式才是產生不良庫存的根本所在,可以說這種粗放式發展的野蠻擴張期是國內服裝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必然。當一個產業的供給需求關系達到飽和后,同業間的競爭就開始產生火藥味,價格戰就層層來襲,開在同一區域的競爭對手你打9折,我就打8折,你打7.5折,我就打7折……
新的時代機遇下,必然會孕育新的物種(新的商業模式),原有產業+新技術(新的趨勢,風口)=新產業(新的模式)。差異化的競爭就是因為有難度,所以大部分人還是喜歡待在舒適區,享受溫水煮青蛙的自我感覺良好狀態。
大家都在賣東西上互撕,最終東西賣的越來越少,營業額銳減,店面裝修還是繼續高大上,成本就高升,在產品上想辦法降低成本,原料采購自降身價,產品品質大打水準。銷售真的只是賣產品這么簡單嗎?
國內男裝品牌七匹狼每年都在關店,是他的衣服做的不好嗎,你去他們店里看看,衣服質量是挺好的,但穿過一次就不想再去買了,我的感受是版型不好,不舒適,總之就是體驗差。
聰明的人可能會說國內實體店的發展正好趕上了電子商務的快速爆發,淘寶、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對實體店生意沖擊太大了。這是事實,的確沖擊太大了。剛開始線上價格優勢很大,比線下便宜很多,線下的消費流量都大量轉移到了線上。
經過幾年來電子商務的高速發展,最先吃螃蟹的人跟著馬云悶聲發大財。然而好景不長,線下大的品牌廠家,商家也想入駐,馬云一看,這回這些實體大財主終于來拜年了。好吧,你們有錢,咱們換個玩法賺錢,天貓商城就誕生了。
當天貓越來越大,入駐的土豪越來越多,拿著錢包都喊著我要流量、流量…于是乎,淘寶的流量就往天貓淌,這就出現了沒有買直通車你還好意思去淘寶天貓開店,就算開了店不推廣不營銷支出也賠錢啊。
我們再來看看線下,商場的租金水漲船高是一方面,各種苛捐咱睡避免不了,成本是降不下來了。有些東西你只能接受,好嗎,好的。那怎么辦,總不能不做線下生意吧?我個人所知道的國內品牌海瀾之家就是轉型比較成功的,定位清晰,不張揚的品牌形象,產品的品質和服務體驗算是可以給個很滿意的評分了。
以純這幾年學優衣庫還是學的不比雷軍學喬布斯差,老牌友誼班尼路,美特斯邦威,森馬轉型的運氣就差了一些。你看優衣庫開店都選都市繁華商圈地段,它為何增長速度如此快,還是很盈利的。
好吧,就算你覺得優衣庫的衣服很一般,不買就是了,逛一下,體驗一下,是不是能感受到點什么有價值的東西。優衣庫里面的店員都是中國本土人員,為什么和國內傳統品牌店的營業員有差別呢?
好了,先看完以下幾個案例,也許你會對上文的那些闡述有更深的體會。
案例一:小Z去日本旅游回來說,在日本買的東西別的忘了,只記得大阪心齋橋的斯凱奇專賣店買了雙鞋,折合350rmb,當場就查了下,made in china,淘寶450(還要擔心是不是莆田貨),天貓旗艦店570,對哦,回國后有次逛街,在我們這斯凱奇柜臺看到也有這雙鞋,和天貓一個價。刷銀聯卡還打95折,外國人退消費稅。價格便宜才是真,大家都會用腳投票。我們應該思考下為什么會那么貴,萬稅萬稅萬萬稅。
案例二:小K是位90后上班族,一般專賣店店員都一路跟著,一路BB。弄得我試都不敢試,怕自己不好意思不買。但像優衣庫,HM,ZARA之類的品牌店員就不會這么煩。尤其是優衣庫的店員服務態度很好,我在選衣服的時候看我沒有拿衣框,就會拿一個給我送來,很有眼力勁。而且他們網店和實體店價格一樣,實體店能帶來更多體驗。但國內品牌,網店價格一般都比門店低,所以我也懶得去門店了。
案例三:小T程序員一枚,今年去了一趟日本。無論在哪里,大店,小店,無論是環境還是服務,感覺都很好,像我這樣基本不會英文的,賣家也不厭其煩。買好東西后店員立刻把每樣東西都用禮品紙分別仔細包好,裝好,再附送幾個紙袋便于客戶后期送人使用。最后一連串謝謝加鞠躬。你看人家不但賣東西,而且幫你考慮好后面的使用場景,并盡量為后面的使用創造良好條件。 要國內能這樣,還去網店干啥。
案例四:小C是某公司高管一姐,她說,有次我真的想去買個CPB的口紅,想著專柜可以試色,于是去了專柜,我問柜姐有沒有,啥啥,柜姐一副你買不起愛理不理的樣子。我,我,我,合著我看著連個口紅都買不起?老子回某寶買,媽的,不試色了隨便買,買錯重新再買。
看完上面幾個代表性案例,你此刻應該會有所理解,體驗就是最好的感知,良好的體驗才是未來的線下消費貨幣。一個好的商業價值理念是要靠每一個參與其中的協作體積極主動地去執行,誠心地去服務,沉下這顆浮躁的心,需要學習商業智慧的東西還很多。
7-11、全家FamilyMart等便利店為什么在中國發展的如此之好,它們背后的零售商業智慧真的是值得研究和學習的。其實哪怕只學到7-11一半經營智慧的人,他若去開個商店也差不到只訂貨不賣貨吧。
日本國內的實體店發展為什么超越線上規模呢?這和日本整個商業體系結構的發展和消費習慣有很大關系,線下的完美體驗讓你不得不佩服原來實體店還可以這樣方式購物。
通過了解、分析了大部分網友們真實的購物體驗,總結歸納一下國內中產階級群體到島國消費的感受:
1.日本線上電商發展不起來的一個原因就是線下實體太成熟了,已經把銷售做到了你想不到的優質體驗式服務。
2.線下的品質放心,無論是大商場還是路邊店,不擔心假貨,消費者也省心。
3.渠道管理出色,各個線下渠道的商品價格,基本是平的,在大商場、路邊店、旅游區,消費者不擔心“買到吃虧”,沒有貨比三家的心理負擔。
4.服務給五顆星,水準高,無歧視。
總而言之,現在實體店鋪生意下滑是不爭的事實,總結一下現實存在的幾點因素:
首先,我國實體店成本高。各種不透明的雜睡,房地產市場的過度開發將高額的拿地價轉化為了隱性的商家租金成本上漲,百年老店遇到拆遷辦也欲哭無淚,這就導致商品價格不得不上漲。(這條其實可以忽略,你懂得。)
其次,我國人民又喜歡所謂物美價廉,貨比三家,于是作假的比不作假的能賺錢,劣幣驅逐良幣;最后電商蹦出,比作假稍高的價錢,和真貨基本相等的品質,實體店活不下去了。還有就是客戶體驗又太差,價格下不去,服務上不來。
再者,經濟下行導致基層民眾消費能力降低,但不影響高層的。基層都在國內消費,高層出國消費。線上的隊伍越來越龐大,大到世界其他國家的元首都找馬云來賣自己國家的優質產品,我們的國貨中也不乏優質產品,但還是太少,品牌粘性低,大部分好一點的生產廠家還是給國外代工為主,前20年就是這么走過來的,產業升級也沒這么容易。
同時網店各種開支費用也攀升,門檻也提高了,需要的條件繁雜了許多,流量比產品還貴,開始出現一些人說電商難做,電商賠錢。金字塔尖的人群繼續靠多年不斷地累積完善、模式創新,找出自己的套路掙錢如流水,底層的群眾分不到羹了,開始怨天尤人,電商不好做啊,錢掙不到啊,怎么辦?
要不做實體去?和線上同時干?好吧就這么干,然而誰知道!不做好產品,服務,不抓住細節,不建立良好的供應鏈體系,不去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多換個角度思考,無論電商和實體,也都舉步維艱!
電商的增長已放緩,實體的春天來臨之前必然要經過一番資本并購重組、市場沉淀的重新洗牌;工匠精神的產品,有文化內涵的產品,注重個人體驗與服務的產品,藝術創意型產品未來會有生機勃勃地綻放機會。
祝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