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們說了如果都是對孩子的方式,是父母不認可不接受的,父母們該怎么辦?
我們說了兩點:一是傾聽孩子,二是坦誠地和孩子分享自己的價值觀。
對于和老師價值觀不同的情況,做到這兩點就已經足夠了。至于孩子選擇什么樣的價值觀,我選擇相信孩子,孩子一定會選擇對Ta最有意義的。但是有的時候,老師對待孩子的方式,可能讓孩子很有情緒,甚至影響到了孩子的學習,這時候又該怎么辦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分享一個我讀到的童話。
《好多月亮》
悲傷的國王向彈琴的小丑訴說自己的苦惱:生病的公主想要天上的月亮,她說只要給她月亮,她的病就會好起來。可是,國王找了大臣、巫師和數學家幫忙把月亮摘下來,他們都說月亮太大太遠,沒辦法把天上的月亮摘下來給公主。于是,小丑決定去問問小公主。
“你覺得月亮有多大?”
“比我的拇指甲還小一點,因為我伸出手對著月亮比對,它就那么個大小。”
“那么它有多遠?”
“不會比窗口的大樹還高,因為有時候它被樹鉤在那樹梢上。”
“那很容易,我會爬到樹上把月亮摘下來給你。”
小丑接著問:
“月亮是用什么做的呢?”
“用金子啊!真傻。”
小丑請工匠打造了一個金月亮,穿成項鏈,掛在小公主的脖子上,小公主的病隔天便好了起來。
但國王仍然擔心,因為晚上月亮就會出來了。小公主看到月亮,一定又會生病的。
“那些博學的人都想不出什么辦法可以把月亮藏起來,好讓小公主不再生病。”
小丑決定去問一問小公主,小公主正在看窗外天上的月亮,手里握著小丑送她的月亮。
“月亮怎么還會在天上發光?它不是已經在你手中?”
“這還不簡單嗎?我掉了一顆牙,就會長出一顆新的牙;獨角獸的角斷了,就會長出新的角;園丁剪下花朵,就會長出新的花朵。每件事都是這樣的。”
孩子才是教育中的主角。
回到我們的問題上,如果老師對待孩子的方式,可能讓孩子很有情緒,甚至影響到了孩子的學習,這時候又該怎么辦呢?
最重要的第一步,仍然是傾聽孩子。
很多媽媽反應,孩子不愿在幼兒園大便。媽媽們分析,這是因為孩子在幼兒園沒有安全感。有一位媽媽來參加過我讀書會的媽媽沒有這么猜測,她選擇了在恰當的時機傾聽孩子。孩子不愿在幼兒園大便,是因為幼兒園里是蹲坑,孩子覺得蹲著很費勁,不放松不舒服,還很擔心摔跤。而在家里可以用自己專門的小馬桶,很舒服。
這位媽媽感慨:當我們有太多的猜測和評判時,就遠離了真相,遠離了孩子。
我女兒上幼兒園時,發生過這樣一件事。
一天我下班早,就早早去幼兒園接孩子。還沒到教室門口,就聽到老師大聲地在訓斥孩子。走到教室門口,我看到老師把一塊抹布砸在我女兒面前:誰誰誰(我女兒的名字),你給我拿著抹布去把陽臺擦了。女兒哭著撿起抹布,一步步往后蹭。她轉身看見我,大哭著朝我跑過來。我推開門欄抱住她。她小小的身子偎在我身上,雙手緊緊摟著我的脖子。我什么也沒說,只是抱著她,離開了幼兒園。
離開幼兒園,女兒情緒漸漸平復下來。我聽著還不足5歲的她講發生的事情,跟著她一起體會她的委屈、害怕和難過。回家后,女兒開心的玩玩具,就像什么也沒發生過。
我心里真的是五味雜陳,也真的想替孩子出氣。
我沒有早早做出決定。
傾聽完孩子,第二步,我們需要做的是和孩子共同商量如何應對。
晚上,幼兒園老師發來信息,向我道歉。我回信息:我很生氣,很心疼孩子,對老師的行為很失望。
之后,我把老師道歉的事和女兒說了。女兒只是“哦”了一聲。我問女兒,明天還去幼兒園嗎?女兒說去。
第二天,女兒和平時一樣去幼兒園。下午接她時,我問:今天怎么樣?
“老師和我道歉了。”
“那你怎么想呢?”
“老師都道歉了,以后她不會再那樣了。”
“你原諒老師了嗎?”
“是啊。人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時候,人人都會犯錯的。”
這件事就這么過去了。我其實很想替女兒出氣,可是比起出氣,更重要的是孩子擁有一顆寬廣善良的心。
老師的方式是我不接受的,也給孩子帶來了情緒的困擾。但是,孩子得到了媽媽最充分的傾聽和理解,她的情緒困擾解除了,孩子應對起來也就沒有那么困難。
我女兒的這個例子還比較簡單,有可能您遇到的情況會更加復雜。但無論情況怎么復雜,都需要充分的傾聽孩子,幫助孩子解除情緒困擾。然后,和孩子一起商量應對的方式,不要把孩子排除在事件之外。哪怕孩子請您與老師溝通,也需要把溝通的情況反饋給孩子,再和孩子一起商量如何應對。
需要說明的是,這樣的處理適用于一般情況,有時情況很嚴重很復雜,比如校園霸凌等,不要猶豫,立即尋找專業人士的幫助。
最后,如果老師的行為方式確實對孩子無益,與孩子想了各種應對方式,孩子仍然很受困擾,那么可能唯一的選擇就是離開這個學校。如果已經到這種地步,也可能需要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
總結一下,如果老師對待孩子的方式,可能讓孩子很有情緒,甚至影響到了孩子的學習,該怎么辦?
一、傾聽孩子;
二、與孩子一起討論應對的方式;
三、如果必要,向老師表達立場;
四、轉學;
五、必要時,尋求專業心理咨詢人員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