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們一起來思考兩個問題:
1. 你有考慮過死亡的問題嗎?
2. 死亡對你來說意味著什么呢?
那么,孔子是怎么看待死亡的呢?
在孔子眼中,死亡是人類“自然生命”的結束,人有生老病死,這是客觀規律,所以無須對此畏懼和抵觸。
更重要的是,儒家希望你了解,死亡同時也是人生目的的完成。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呢?
孔子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有志者與行仁者,不會為了活命而背棄人生理想,卻肯犧牲生命來成全人生理想。可見,成仁就是目的。
孟子也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存是我所想要的,義行也是我所想要的,兩者如果不能同時兼顧,就放棄生存而選擇義行。可見,取義就是目的。
一般人以為,死亡是犧牲,死亡是放棄,死亡是損失;但對儒家而言,死亡是生命的最后一層檢驗——檢驗這一生過得有沒有價值,有沒有達到目的,是否問心無愧,是否止于至善?
這就是儒家對死亡的看法,如果你理解了,人生就非常安穩了。死亡這一關都理解了,生命還有什么好擔心的呢?剩下的就是好好珍惜這一生,好好把握它。
每個人都有功課要做,以便可以從容地面對死亡。
今日讀后感:
通過讀傅老師對儒家文化的解讀,開始從內心敬佩孔子了,不愧被譽為圣人,真是一個敬虔具有大智慧的人,無論人“生”觀還是人“死”觀都能看的如此透徹與高深,值得我們去思考探討。
起初看到本周共讀的書是《傅佩榮的先秦哲學課》有點興致缺缺的小失望,沒想到聽了3天書后,來了興趣,發現我們老祖宗的文化還是很有意思的,值得去學習研究下,況且每天抽個10幾20分鐘的零碎時間,跟著有書聽聽書,開闊下視野思維還是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