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臨時起意,去看了國慶三部電影,本來沒準備看的《中國機長》。這部電影的故事情節,我想大家在以前的新聞里都有所了解了。這里我就不詳細展開和大家說了。
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請原諒我總是喜歡與自己的工作聯系起來。
在看的過程中,我忽然就在想這么一個問題。
你說,大家看完這部電影,對飛機遇到的突發情況,隨時可能命喪黃泉的情節是否記憶猶新。或者因此,就在最近或者很長的一段時間因為擔心,因為風險性,而本來可以乘坐飛機的你,卻選擇了高鐵或者其他通行工具呢?
當時,我內心深處的答案是不會。
因為什么呢?
因為我知道,腦海里我的理性和認知告訴我,目前交通工具的風險,飛機是最低的。遠低于其他的交通工具。
我并不會因為看了這部電影,或者說看了關于各種飛機空難的紀錄片而選擇再也不乘坐。
這就讓我想起了,在面對關節置換手術的眾多病友里。大家可能在得了某個疾病的時候,比如股骨頭壞死,髖臼發育不良,或者髖膝關節炎的早期就知道這個手術方式了。
可能很多人在面對未來可能的手術的時候,都會有各種情緒化的表現。但是我想說,保持理性和對客觀數據的尊重和認可,是很有必要的。
具體來說,就好像如果你碰巧加入了某個群,發現了里面有術后感染,或者需要翻修手術的病友,在同情對方遭遇的時候,你是否還能保持理性和對客觀現實的尊重呢?
如果你的回答的:是。
那么你自己對于手術,就不會因為這一個案例或者幾個出現并發癥的病友,而選擇恐慌害怕,甚至堅決拒絕手術。這里我們并不討厭因為什么原因導致的并發癥,我們只是籠統的來聊這個話題。
因為那1-2%左右的概率,確實是客觀存在的。可是另外的角度,98-99%左右的概率會一切順利。
當然,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如果你看到的全是好的病例,讓你一度覺得,這個手術就是手到病除,零風險,我相信你可能從一些不法商家或者某些情緒化的人那里聽到過這樣的慷慨激揚。
這時候,你還是要回到保持理性和對客觀數據的尊重和認可。看到背后存在的風險。為風險的應對和積極對待,做好自己充分的準備。這方面,你應該請教專業的醫生。
另外一個話題,也是我一直想說,但是很少在文章里和大家聊的內容。今天也借由這部電影和大家聊聊。
那就是,如果你不幸做了飛機,選擇了目前這個世界上最低風險的交通工具。那個極低概率發生了,比如馬航失聯。你認不認?
你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我說說我的看法。當然有人認同有人不認可,這很正常。
我的答案是:我認。
當然啦,做手術發生死亡的風險還是很低的,更多出現的還是各種情況的并發癥。有人可能會說,你站著說話不腰疼,你不得病,你體會不了我們的焦慮。
我當然無法完全體會。我不需要做關節置換手術,但是我曾經也做過手術。另外,有一位醫生這么的去理解大家,去和大家多聊聊,你們覺得在你認識的專業醫生里又有幾個呢?
當然啦,這里不是就這個問題討論。
為什么我認?
是因為我對風險的認識,比如我常說的,每天過五棵松十字路口有木有風險?當然有。雖然不大,但是風險是存在的。
我有時候給病友講,如果我哪天恰好不巧,走到十字路口,我也是走的綠燈,剛好我走到10.5米的時候,從四環上飛出一輛車,結果它就不偏不倚砸在我頭上,不早一秒,不晚一秒,或者我如果晚一秒,早一秒就躲過去了。
我認。
同樣的,對于手術,我們當然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這一點可以展開說幾天幾夜,不是今天要講的主題。
可能我的觀點還有點喪氣。
這里絕不是說,我要來忽悠大家,要來怎么樣。
而是如果你能接受小概率事件最后發生在你身上。那你就能更加坦然,更加理性的看待風險,看待未知。
同時你的心態也會更好。
如果不認,那么我們會怎么想呢?
為什么是我?憑什么是我?是不是誰誰誰,是不是他們如何對我?這樣,就會想的沒完沒了。
你每多想一個可能的原因,你內心的枷鎖就多了一個。到最后,你想到了100個理由,你找到了讓你痛很的對象。而你也再無可能解鎖。
不給自己枷鎖,選擇放過他人,更多的其實是選擇放過我們自己。
就像我老說的那樣,對于那些骨腫瘤的患兒父母,你每找到一個你認為可能導致你孩子得腫瘤的原因,你內心的枷鎖就多了一個,多了一份悔恨和自責。可是,對于孩子的病情有任何的幫助嗎?
如果真的那樣,用我可能很喪的觀點來說,你就認了。
就接受現實。
然后勇敢的面對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