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兒子曾抱怨過,他小學時,下雨天我們從沒給他送過傘。有一次下雨,兒子雨中跑著回家。途中雨越下越大,路邊的干電焊的小門頭主人拉他進去,并讓他電話給爸爸來接。一直記得兒子說到此處落寞的表情。
我當時還不自覺,居然還寫過一篇小文章,沒有傘的孩子要快跑,突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堅強和獨立。的確,現在兒子很獨立,但是卻很難想象兒子當時復雜的心理:無奈,傷心,孤獨,是不是還有過絕望?一個小小的孩子獨自面對世界,面對困難,會有過怎樣的掙扎?并且由于父母在孩子需要時的缺席,又會產生多少情感心理上的影響?記得我曾對他說,你看,媽媽多疼你啊!他居然是滿臉的不屑和鄙視。現在想想,我是一個多么不稱職的母親。
認識到問題所在到行動中改變需要一個過程。我開始盡量抽時間陪伴兒子。但是兒子已經一天天長大,對父母的依戀是一天天減少。從過去自己的正氣凜然到開始顧忌兒子神情的變化,后悔自己在兒子早期成長心理與情感變化中的缺位。有些事是無法補救的,譬如時光無法倒流。
幸虧兒子溫厚良善,熱愛讀書,雖有父母的疏忽,卻也順利度過了青春期。他雖偶有叛逆,但絕大多數時間均情緒平穩。可是作為父母,如果有更多的陪伴,這里指高質量的陪伴,對孩子成長無疑是極好的。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首先是父母的陪伴。
有些家長喜歡做甩手掌柜,孩子出生后就把孩子交給父母來帶,更有甚者把孩子托付給保姆照顧。有的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托付給某些機構。這對孩子來說是極其殘忍的。小時候,母親把我放到姥姥家,也就只呆幾天。姥姥家在農村,她需要干農活,我就一個人到處游逛,對著任何一樣東西,都要詢問,某某,我媽媽呢?
無論有什么困難,盡量自己帶孩子。實在不行,下班后也要多陪在孩子身邊。
其次是真實的陪伴。
陪伴不是說只要和孩子在一起就可以了。帶孩子,我們都知道,的確很累。有時就會讓孩子一邊玩,父母也玩自己的。真實的陪伴是與孩子一起做游戲、說話、講故事、讀書等,父母參與到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而不是作為旁觀者。總之,陪伴是高質量的有意義的有價值的,是真實的。只有真實的陪伴才是教育。
最后是幸福的陪伴。
作為父母,參與到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見證孩子的成長,是幸福的。這幸福是交互的。父母是幸福的,這幸福的感覺是會不自覺地流露出來的,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幸福,從而也會有愉悅的感受而變得幸福。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是幸福的,孩子感受到父母陪伴自己幸福,會變得更加幸福。
孩子成長需要父母陪伴的時光就那十幾年。作為父母為了孩子心理情感的健康成長,就盡量多一些陪伴,這樣就會少一些懊悔。
最好的教育是什么?對父母來說,不是高深的學問,而是真實的陪伴。
去陪伴自己的孩子吧,在他或她還需要你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