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微信時,在人民日報公眾號的薦讀專欄里,看到一篇文章,標題為《香港女特首兩個兒子都畢業于劍橋 ?她的育兒觀只有8個字》。
出于好奇,我點開了。
文中以加粗套色的方式突顯一句話: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我知道,這是在剛過去的7月1日,香港回歸20年紀念日上,正式就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新一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的8字育兒經。
在林鄭月娥眼里,陪伴孩子,比其他任何一件事情更重要。她不要讓她的孩子,在最渴望愛的年紀,卻發現沒有陪伴。
她始終有一個樸素的念想:沒有陪伴,愛就不在身邊,沒有愛的守護,孩子會很孤獨。
這樣的理念,放置在整個社會當下特別關注,并為之貼上一枚特別顯眼的標簽的群體——留守兒童身上,確實毫無爭議。
作為一枚資深留守,我認可,沒有陪伴,會感覺缺愛,而缺愛的童年,會撕裂成內心最刻骨的傷口,可能讓你一輩子都無法愈合。
因此,孩子成長的路上,確實需要一盞散發滿格愛的亮燈,特別是在孩子年幼的時候。
然而,經歷過家庭些許變故的我,在長大之后,總會想,那些在父母身邊成長的孩子,真的都長成了明媚、不帶傷的向日葵了嗎?
尤其是,當父母無休無止的爭吵聲,和著母親歇斯底里的哭泣構筑成你童年晦暗無彩的天空,甚至成為你成長環境的縮影時,你還期待他們在你身邊嗎?
所以,今天的我,異常肯定的認為,對于孩子,來自父母的這樣東西,真的比陪伴更重要。
那就是——父母成熟的情緒觀。
這里,跟大家一起分享一個身邊的真實故事。
堂哥今年三十四歲了。大齡單身。是大伯的獨子。
沒有社會上大多數大齡未婚男青年的煩惱。他有房,也買得起車。可是他就是一直單著,并且常年不回家。
大伯和大伯母一直是一個特別高調的人,經常到處展現優越感。
可是,近年來,他們漸漸低調了。
原因很簡單。
堂哥年歲漸長,早已到該成家的年紀,卻遲遲不找媳婦。心急如焚地大伯和大伯母時常托人給堂哥介紹女生。
可是在外工作,常年不著家的堂哥,愣是不配合,對大伯和大伯母托人介紹的女孩兒不怎么搭理。
一次兩次,人家姑娘也就淡了。
向來脾氣火爆、強勢的大伯和大伯母,只能嘴上嘮叨、心里著急,卻夠不到遠在外地的堂哥,更做不了他的主。
作為深受傳統觀念影響的農村人,每當鄉里鄉親提起堂哥大齡未婚這件事時,大伯和大伯母便會如自己做賊被抓現行一般,特別羞恥。
我雖同情二老,卻也理解堂哥。
我知道,盡管那些年已過去,走過山水,經過風雨,可是堂哥心底深處的那道長長的成長傷痕,依然難以治愈。
那些年,大伯和大伯母之間發生太多虐心廝殺。
作為外人,多年以后的今天,總以為打包、封存好往事。卻總在一抬眼,一回頭間,以猙獰的面目在我朦朧的記憶中,如幽靈般跳躍。
那更何況,作為親歷者的堂哥。
那時,我住在爺爺蓋得鄉下老房子里,跟堂哥家只是一墻之隔,所以,但凡他家有個風吹草動,我總能聽得一清二楚。
大伯和大伯母,都是性格強勢、脾氣火爆的人。他們只要一言不合,便會激烈地掐起來,瞬間,堂哥家便陷入雞飛狗跳。
如今想來,我整個童年的記憶中,大部分都是堂哥家刀光劍影的混亂,他們生活的主基調就是吵架。他們為子女教育吵,為物質貧窮吵;為自家的事吵,為親戚的事吵;在自家人面前吵,在外人面前也吵。幾乎為一切不值得、無意義的瑣碎爭吵。
只要情緒稍有不佳,他們便戰鼓喧天。
后來,吵架不過癮,時常演變為“你拿刀叉,我拿鐵鍬”的刀光劍影。
三天一小吵,五天大出手,成了堂哥最深刻的童年記憶。
這也可以說是他成長環境的縮影。
堂哥至今認為,是大伯和大伯母之間毫無原則和底線的無休止爭吵,以及肆意宣泄情緒,造成他性格上的多重缺陷,更讓他對婚姻充滿恐懼。
有人說:在一個人一生的幸福綜合數值中,50%來自童年,40%來自自我實現,10%來自愛情婚姻。
看到這組數據時,我不得不感慨,我們是得多努力和幸運,才可能拿到成年后大半輩子的高分,來對沖童年那道長長的傷痕帶來的負值。
后記:致碰巧看到這篇文章的你——
如果不巧,你跟我堂哥一樣,有著長長的成長傷痕,那我愿你努力修煉,早日走出童年的陰霾,因為那不是你的錯,我們不需要用父母的錯誤來傷害自己!
如果你已為人父母,或者說,你終將為人父母,那我愿你學會掌控情緒,擁有一個成熟的情緒觀,愉悅自己的同時,給孩子一個愛而無害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