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4
天秤座
米索不達亞文明占星家為了方便研究及觀測天上諸多恒星,人們把星空分為若干個區域,每一區就是一個星座。這本來應該是一個天文學范疇的問題,然而在現實中卻和人的性格運勢聯系在了一起。類似我國古代的占卜,雖然被當作迷信,不過在某些時候,這些被當作迷信的東西確有著解釋不了的合理。
有好事者把十二星座進行了量化,還為之命名。天秤座的符號象征一桿秤子,希臘字母Ω代表了衡量,而下面的“-”則代表了衡量的基礎。在天秤座的神話中,維納斯代表了天秤座的特質。但由那一桿秤子,可以看出天秤座追求平衡的基本念頭,同時,搖擺不定的秤子也表現出天秤座的猶豫不決。
一
或許每個人都有過這樣感受,在中學時代,除了課本以外,任何一本課外書都無比的精彩,看幾遍都未必會覺得煩躁。而當你過了那個年紀,可能再也靜不下來讀書了,所以,每個人都會喜歡懷念曾經。
曉宇所在的是一所半封閉管理的學校,半封閉是一種富有中國特色的校園管理模式,通過限制學生的活動范圍,從而迫使學生進行被動學習。因為與填鴨式應試教育的要求高度吻合,在當時成為了很多名校的代名詞,當然存在即是合理。
人的本性就是這樣,總是對自己現有的一切挑三揀四,總是在羨慕著自己所沒有的,然后不斷盲目的嘗試著追求,毫無征兆的失敗。開始給自己尋找一個出口,最后才發現,那些沒有辦法被現代科學所證明空間,恰恰就是凈土。
青春的萌動讓這個年紀的孩子有著貓一般的好奇心,他們急于去發現一切,而在半封閉管理這樣的大背景下,各種期刊雜志顯然成了他們了解外界的唯一鏈接。星座類的圖書,在校園當中應該是最受歡迎的,原因也不難理解,無非是這類圖書當中不知是偶然還是必然的巧合,恰好滿足這個年紀的好奇心;里面有著得對愛戀的隱晦描寫儼然成為了青春懵懂的權威教材。
雖然在學校,這些都是禁書,因此也凸顯出這些書籍的珍貴,往往能夠在班級里反復傳閱,也總有同學絞盡腦汁去找尋,哪怕是盜版的,也許大家在意的并不是內容,而是那種潛伏一般的刺激感。盡管用不了幾天書本便已經滿是滄桑,不過它的魅力總是大于《三年高考五年模擬》。
對于這些不知算不算八卦的東西,曉宇和其他同齡人一樣,充滿的好奇,不過特立獨行的是,他總是表現出一副莫不關系的樣子。在教室里不斷傳閱的雜志,他都是拒絕的,不過在他總是認真的聽著別人關于這些八卦的閑聊,這是他獲取這些信息的來源。
二
或許是這個年齡段的人都會有一種叫做階段性自我檢討綜合癥的病,簡單的癥狀就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那么一瞬間有一種虛度時光的負罪感,然后有那么幾天會充滿學習和奮斗的欲望。
難得沒有補課的周末,曉宇沒有像往常一樣去網吧,到教室去自習。
推開教室門,曉宇詫異的發現,教室里并沒有人,就連那幾個學霸級別的人物都不在。曉宇走到自己的座位,打開資料,開始了這一個階段的反省。
夏天的熱,不斷發酵著曉宇的心,手里的筆不停的繞著右手拇指打轉,始終無法落到紙上,形成只字片言。
“還是走吧!”曉宇在心里嘀咕了一句,合上了書本。眼睛余光卻看到了涵秋課桌抽屜里的一本星座書。
一只饑餓的貓發現了老鼠,曉宇內心的好奇被瞬間觸發。正當他想伸手去拿的時候,大腦中又閃過另一個念頭“算了,萬一有人來了怎么辦?”
兩個念頭開始在腦海中擺起了擂臺,“看”?“不看”?曉宇陷入了無限的糾結。
其實,或許根本沒有人關注他在看什么,誰也沒有活在誰的嘴里,然而曉宇內心的自負,卻把他的這種特立獨行放大了。
“好奇心害死人。”曉宇心里的糾結似乎有了結果,一把扯過書開始翻起來。
“想不到不食人間煙火的大神也淪陷了。喲,鄭曉宇,你還挺能裝的啊!就說你平時一身素白,其實內心也是五彩斑斕!呵呵”聲音太過于熟悉,不知涵秋什么時候,已經走到了他的旁邊。
“真是怕什么來什么。”曉宇念叨著,這時距離他把這本書翻開還不到十分鐘。
曉宇迅速合上書,就像上課時被老師逮到偷偷看小說。本應拿出腦袋中的所有詞匯來反駁,這一分鐘竟“無語凝噎”。
罷了,有些時候,沉默才是最好的進攻方式。古人對此,已經做出的完美的詮釋,因為話多而掉了腦袋的人不在少數。渴望表達和學會傾聽根本就是不在一個層次上的兩種境界。前者屬于聰明,后者才是真正的智慧,而現實中,人們都往往太過于聰明,而又太缺乏智慧。
索性,涵秋也沒有在繼續追問的跡象,她拿了幾本書,徑直走出了教室。
每個人都試圖把自己表現得很強大,不過更多時候,改變一切不過是一顆稻草。有時你拼命謀劃什么,往往會因為一個小小的意外讓你前功盡棄。有的人可以很快忘記,有的人卻難以介懷。
按說障礙掃除,可以肆無忌憚翻看那本書,但曉宇也儼然已經沒有了興致。
三
如果說,風景是上天對一個城市最大的惠贈。那么,這個城市一定是集萬千寵愛于一身,那么生活在這樣的城市,肯定是幾世修來的福。
曉宇帶著反復的糾結,走在西洱河邊。
西洱河,如此清澈的風景當中,有誰,又能把她和血腥的戰爭聯系的起來。而實際上,似乎任何的美麗都無法掩飾歷史在上面留下的痕跡,可惜的是,人永遠是一種善忘的物種,無論多么刻骨銘心的痛,終將會被遺忘,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幸運的是,有些文字,最終還是在時間的篩子里逃脫。
?“鮮于仲通六萬卒,征蠻一陣全軍歿。至今西洱河岸邊,箭孔刀痕滿骨枯。”這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蠻子朝歌》中留下的記錄。
這首詩說的是發生在唐朝天寶年間的“天寶戰爭”。唐,應該是一個強盛的代名詞,劍南節度使李宓在出征前,相比沒有把這彈丸之地當做一回事兒,但他一定沒有想到第二次天寶戰爭,也是以唐軍全軍覆沒告終。
先哲孟子曾經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說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有的戰爭,似乎都沒有正義與否的論斷,千里的跋涉,早已埋下了戰敗的伏筆。
當然,唐軍將士做夢都不可能想到是,當他在西洱海邊倒下后,卻得到了此生從未有過的尊重。所有的將軍將士都被厚葬,作為將領的李宓更是在西洱河邊的山坡上有了自己的祠堂,安靜的享受著人間的煙火。
“蠻”是歷史上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稱,大概有想說這些人都是野蠻不講理的意味。而結果卻恰恰相反,對待一個侵略者,蠻子卻顯示出了格外的大度。
實際上,很多時候所謂的大度,與其是說拯救別人,倒不如說是對自己的解放。就像那些被年輕人一直放不下的過往,誰又知道,五年后,或者十年后又會是什么樣的光景。總是把自己看得太重,結果都是全軍覆沒,只不過,像李宓那邊幸運的人確實屈指可數。
一縷帶著楊柳清新味道的風,吹醒了曉宇飄飛的思緒。他拉緊了衣服,轉身,快步向學校走去。
快到學校正門的時候,一身熟悉的紅衣,出現在離他不遠的地方。
“繼續走?繞路走后門?”曉宇失卻了幾分之前的無畏,停下腳步靠邊。猶豫了一分鐘后,轉身向學校后門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