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賤是最大的恥辱;
貧窮是最大的悲哀。
——李斯
引子
“時辰已到,行刑!”
隨著一聲大喝,刑場上,近千名囚犯將迎來他們生命中的最后時刻。
跪在最前面的是一名年齡七十有余的老者,他骨瘦如柴,衣服破爛,渾身是傷,顯然是受過重刑。
回頭望向千余名自己的族人,老者悲痛萬分。
“是我李斯對不起你們啊!”老者微閉雙眼,發出一聲嘆息。
少頃,老者睜開眼,憐愛地望著旁邊的次子,說出了他在人世間當中的最后一句話:“我多想再像以前一樣,帶著你一起,牽著黃犬,到上蔡東門去追逐狡兔。”說完,父子二人抱頭痛哭……
李斯,秦帝國二號人物。他輔佐秦始皇廢分封,實行郡縣制,基本奠定中國未來兩千年的政治框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貨幣及度量衡,他制定的這些政策為中國的歷史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一個人為世人所記住,往往不是因為他所做的好事,而是他所他做的壞事。李斯也是這樣。他與趙國合謀篡改秦始皇的遺詔,立胡亥為帝。這個污點,占據了他名片上最顯眼的位置,兩千年抹不掉。
李斯從一個底層官吏,一步步爬上秦國丞相的位置,成為僅次于秦始皇的二號人物,靠的是什么?
這樣一個權勢顯赫的人物,最后為何又被誅三族,腰斬于市?
(上)環境決定命運
01
李斯,公元前284年生于楚國,此時,距離秦始皇統一六國還有63年的時間。
李斯家境一般,家里也沒有出過什么大人物。李斯憑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一個小小的公務員——楚國上蔡看守糧倉的小吏。有老婆,有兒子,還沒有房貸的壓力,這樣的小康日子相信很多人都會羨慕。
平時上班沒事的時候,李斯喜歡帶著自己的兒子,牽著自家養的小黃狗,到上蔡東門去溜溜狗,追追野兔。
平淡無奇的日子就這樣一天天的過去,然而,一件小事改變了李斯的人生軌跡。
一天李斯鬧肚子,急急忙忙跑進廁所。李斯的突然到來,使正在廁中閑逛的老鼠嚇了一跳,老鼠連忙跑開,消失不見。
這個現象,李斯已習以為常,但今天他來了興趣,一邊拉翔一邊思考著:廁所里的老鼠,每天吃著不干凈的東西,又瘦又小,看到有人來就嚇得四處逃竄。推此即彼,糧倉里的老鼠,吃的是稻米,又肥又大,看到有人來也不躲避。
這一番思考,李斯得出了一個結論:“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意思就是說,一個人有沒有出息,跟他所處的環境有很大的關系。
這個“賢肖鼠”論的得出,讓李斯那平靜了二十幾年的內心起了一絲波瀾。
他開始反思自己這二十余年的生活,渾渾噩噩,飽食終日。難道自己就這樣過一輩子嗎?絕對不能,這太可怕了。
名利的野獸開始在李斯心里瘋長,一個決定從他腦中冒了出來:離開上蔡這個小地方,到更大的地方去。
人應該要時常問自己三個問題:
1、有什么?
2、想要什么?
3、能做些什么?
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之后,李斯便開始制定自己的計劃。
李斯很清楚目前的自己是幾斤幾兩,他憑什么去外面闖?簡歷上唯一可寫的就是做過幾年看守糧倉的小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一技之長,才好出去闖蕩。
行事果斷的李斯當即辭掉了看守糧倉的工作,離開上蔡,他要到蘭陵去。那里有一個當代的大圣人——荀子。他要向荀子學習帝王之術。
02
幾年后,李斯學有所成,決定離開。
臨行前,荀子問李斯:“你要到什么地方去。”
李斯答:“向西入秦。”
對于去秦國這個決定,李斯已經思考了很久。當時秦國實力最強,對山東六國成壓倒性優勢。他要借助秦國這個大平臺來實現自己的抱負,這正是他對“賢肖鼠”論的實踐。
臨走前,李斯對荀子說到:“一個人遇到機會千萬不可放過。當今亂世,正是我們這種平民出身的人實現飛黃騰達的大好機會。長期處于卑賤和貧窮的人,不想著去追求功名富貴,卻總是抨擊社會。還標榜自己厭惡功名,與世無爭。這樣的人與禽獸又有什么區別呢?。卑賤是最大的恥辱,貧窮是最大的悲哀。所以我要去秦國游說秦王,求取功名了。”
“六度空間理論”指出:一個人最多通過六個人,就能夠認識世界上任何一個陌生人。
來到秦國之后,如何見到秦王,讓他犯了難。以他的身份想要直接見到秦王,難度可想而知。
當時秦王嬴政剛剛繼位,朝政由相國呂不韋把持。當時的呂不韋正效仿孟嘗君招攬天下名士,對于有才的人,呂不韋通通收于門下。
李斯敏銳的意識到,如果能和呂不韋勾搭上,面見秦王的幾率就大的多了 。
聰明的李斯同學肯定沒有學過“六度空間理論” ,但他卻懂得這個道理。通過層層聯系,他成功認識了呂不韋,成為他門下的一名舍人 。
很快,李斯便博的了呂不韋的賞識與信任。借著呂不韋,影響中國歷史兩千年的秦王嬴政與李斯,見面了。
當時兩位人物見面的具體情形是怎樣,我們不得而知。但這次見面對于李斯來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他必須要一擊即中,成功抓住嬴政的心。
李斯的帝王之術沒有白學,當時嬴政的所想所思,已被他悉數洞悉。嬴政當時最想干的是啥?當然是統一天下了。
于是,李斯建議嬴政采用分化各國的戰略,具體分三步走:
1、用金錢收到各國重要大臣,離間君臣關系;
2、收買不了就派人刺殺;
3、最后再派兵攻打。
嬴政采用了李斯的計策,并任命李斯為客卿,全權負責此事。
李斯在秦國初步站穩了腳跟。
正當李斯在秦國混的風生水起的時候,一件震驚秦國的事情發生了,差點中斷李斯在秦國的仕途。
03
公元前237年,秦國采用韓國水利專家鄭國的建議,在關中平原開鑿水渠,用來灌溉農田,以促進農業的發展。
然而,這背后卻是一場陰謀。一場針對秦國的陰謀。
原來鄭國為秦國修建水渠的真正目的是為了消耗秦國國力,使其無力攻打韓國。
查出真相后,秦王大為震怒。有大臣向秦王建議,應將所有非秦國人員驅逐出境,他們來秦國的真正目的是為自己國家的利益。
一場浩大的驅逐行動在秦國開始了,做為楚國人李斯自然也在被驅逐的行列之中。
一旦被驅逐出境,李斯在秦國所做的一切努力與成就都將化為泡影。留下來,成為了最緊迫的任務。李斯不是一個輕言放棄的人,他不會坐以待斃。
李斯決定給秦王上一封書。攤開竹簡,李斯揮筆寫下《諫逐客書》。
不得不說,李斯寫文章確實是一流。《諫逐客書》全文以秦國因客致強為立足點,列舉秦國歷代君主皆因重用外來賢才而使國家強大的例子。若排除境外人才,秦國何以強大,又憑什么說要統一六國呢?
此文戳中了秦王想要強大秦國、統一天下的G點。
嬴政讀罷,幡然醒悟。于是廢除了逐客令。李斯也再一次得到嬴政的賞識,不久后便提拔為廷尉。
廷尉這個官有多大呢?
秦朝管制設三公九卿,廷尉為九卿之一,主管刑法。相當于現在最高法院院長兼司法部長,妥妥的正部級。
李斯在秦國的仕途一路扶搖直上,輔佐秦始皇統一六國后,被任命為丞相。
至此,李斯完成了從一個底層小官吏到帝國宰相的蛻變,位極人臣。
“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李斯用自身的經歷證明了這一理論的正確性。
坐上丞相的李斯,做了哪些影響后世兩千年的事情呢?他又為何被腰斬于市,誅滅三族呢?
請看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