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參考的是錢穆的《論語新解》以及傅佩榮的《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綠窗幽夢參考的是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編會每天推送一則論語,與大家一起學習《論語》。歡迎大家關注,并一起學習《論語》。大家如果對每日的論語學習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討論。
今天學習《論語》雍也篇第二十六則。
1、原文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2、譯文
錢穆白話試譯
宰我問道:“有人告訴仁者井中有人,會跟著入井嗎?”先生說:“為何會這樣呢?可誘騙仁者去看,但不能陷害他入井。他可被騙,但不會因騙而糊涂。”
傅佩榮注解
宰我請教說:“行仁的人,若是告訴他,‘井里有仁可取。’他是否跟著跳下去呢?”孔子說:“他怎么會這么做呢?對一個君子來說,你可以讓他過去,卻不能讓他跳井;你可以欺騙他井里有仁可取,卻不能誣賴他分辨不了道理。”
宰我是孔子的學生當中很特別的一位,名列言語科第一人,第二名才是子貢。子貢經常在《論語》的各章出現,反觀宰我,不但很少出現,而且每一次出現時都會發生狀況。大概是愈聰明的學生,沒有把握好原則,就愈容易出問題。所謂“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就是因為宰我的口才太好,容易使人相信他的言語。
傅佩榮:耍小聰明無助于學習
宰我大概聽說了“殺身成仁”(【15.9】)的觀點,所以設想一種情況來向老師請教,他顯然不清楚行仁者的作為。“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孔子認為連君子都不至于如此天真和愚昧,更何況是行仁者了。
從宰我的這個提問可以知道,他連什么叫“仁者”都不清楚,只是故意想在言語上找毛病來為難老師。孔子對宰我的教誨,還可以參照【3.21】,【5.9】,【17.21】。
孔子回答的重點在于:行仁的人也是很聰明的,不單是只有好心而已。孔子以這個方式來告訴宰我,耍小聰明是沒用的,君子是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的。譬如,你在行仁時,別人對你說,既然你要行仁,何不把家產捐給慈善機構?這時你不必附和或反對他,而要清楚地知道“善是我與別人之間恰當關系的實現”,然后依然走在自己選擇的行善之路上。
3、綠窗幽夢學習心得
依朱子解釋,“井有仁焉”的“仁”當人講。宰我問孔子,如果有人對仁德的人說,井里面有人,他會不會也跳到井里救人呢?宰我這么一問,是因為害怕有人利用仁人的善心、進行誆騙,而仁人也因此被陷害。實際上,君子有仁心,卻并不愚蠢。如果聽說井里有人,君子一定會去救這個人,但是不會陷落到井里。因為有智慧的人明白,留在井邊想辦法找措施才是對的,而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也跟著跳入井中。君子也會確實觀察井里有人沒人,而不是看著沒人也下去救。仁者會因為救人而不顧自己安危,但前提是仁者也不會不辨情形、不想辦法地解決問題。宰我的問題,反應了他對仁義的理解不深。仁義是“心法”,不是簡單直接的處理方式。仁義是根植于內心的價值觀選擇、而不是具體的方法論或工具。
4、弘丹學習心得
正如傅佩榮先生講的,宰我是孔子學生中很特別的一位,其實,我覺得宰我挺有意思的,經常問孔子一些奇特的問題。他的問題與其他學生完全不一樣。回顧之前學習的【3.21】和【5.9】,發現記錄宰我的都是反面的例子。但孔子為何又認為他是言語科第一人呢?我們不能通過《論語》中對于宰我的部分記錄,而否定了宰我整個人。
宰我問這個問題,說明他在思考,而且他問了這個問題,從孔子的回答中,我們讀者也懂得了行仁者應該有分辨能力,應該先“擇善”,再“固執”,而不是別人告訴你應該怎么做,就去怎么做。
提問是非常好的方式,通過提問可以了解自己想不清楚的事情,能提出好問題的人說明其本身的功底也是很深厚的,要不然很容易問出淺薄的問題。
【3.21】哀公問社于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魯哀公問宰我有關社主用木的事。宰我回答:“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粟木,意思是說:‘要使百姓緊張戰粟。’”孔子聽到這樣的話,就說:“已成的事不能再解釋,過去的事不能再勸阻,從前種種也不能再責怪了。”
宰我即宰予,字子我,魯國人,小孔子二十九歲,是名列于言語科的學生。社即土神,古代建邦立國都要立社,以其都城合適的樹木為社主。大概情形是:社所在之地有樹,有樹所制成的牌位,也有祭祀的廟。
【5.9】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wū)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錢穆白話試譯】
宰我白日睡眠,先生說:“爛木不能再雕刻,骯臟的土墻不能再粉飾,我對宰予,還能有何責備呀!”先生又說:“以前我對人,聽了他說話,便信他的行為了。現在我對人,聽了他說話,再得看他的行為。這一態度,我是因為對宰予而改變的。”
【譯文】宰予在白天睡覺。孔子說:“腐朽的木頭沒有辦法用來雕刻,廢土砌成的墻壁沒有辦法涂的平滑。我對予有什么好責怪的呢?”孔子又說:“過去我對待別人,聽到他的說法就相信他的行為;現在我對待別人,聽到他的說法,還要觀察他的行為。我是看到宰予的例子,才改變態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