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的東西” 而且只有“自明的東西”——“通常理性的隱秘判斷(康德語)——應當成為并且應當始終保持為分析工作的突出課題即“Philosopher弗辣思佛 的事業” .. 任何發問都是一種尋求 ..發問不僅包含有問之所問 而且也包含有被問及的東西 在探索性的問題亦即在理論性問題中 問之所問應該得到規定而成為概念 此外 在問之所問中還有問之何所以問 這是真正的意圖所在 發問到這里達到了目標 -捌-玖
問之所問是存在——使存在者之被規定為存在者的就是這個存在 無論我們怎么樣討論存在者 存在者總已經是在存在已被領會的基礎上才得到領會的 存在者的存在本身不“是”一種存在者..只要問之所問是存在 而存在又總意味著存在者的存在 那么 在存在問題中 被問及的東西恰就是存在者本身 ..審視 領會 和形成概念 選擇 通達 這些活動都是發問的構成部分 所以它們本身就是某種特定的存在者的存在樣式 也就是我們這些發問者本身向來所是的那種存在者的存在樣式 因此 徹底解答存在問題就等于說 就某種存在者——即發問的存在者——的存在 使這種存在者透徹可見 -拾-拾壹
此在能夠這樣或那樣地與之發生交涉的那個存在 此在無論如何總要以某種方式與之交涉的那個存在 我們稱之為生存 -拾柒
..因此其他一切存在論所源出的基礎存在論必須在對此在的生存論分析中來尋找 由此可見 同其他一切存在者相比 此在具有幾層優先地位 第一層是存在者層次上的優先地位 這種存在者在“她”的存在中是通過生存的到規定的 第二層是存在論上的優先地位 此在由于以生存為其規定性 故就“她”本身而言就是“存在論的” ?而作為生存之領會的受托者 此在卻又同樣原始地包含有對一切非此在式的存在者的存在的領會 因此此在的第三層優先地位就在于 “她”是使一切存在論在存在者層次上及存在論上都得以可能的條件
早有人見到了此在在存在者層次上及存在論上的優先地位 雖然還不曾就此在天生的存在論結構把媼此在 甚至還不曾提出以此在為目標的問題 亞理士多德言“ 靈魂以某種方式是一切存在者” 這個構成人的存在的“靈魂” 在它去存在的兩種方式即“感覺”和“思想”之中 從其存在與如是而存在的方面著眼 揭示著一切存在者 亦即總是在一切存在者的存在中揭示存在者.. 托瑪斯從事的工作是推導出諸超越性質 存在的某些性質超出存在者的一切可能的關乎事實的一類屬的規定性之外 超出一切存在者的特殊式樣之外 同時卻又是無論什么東西都必然具有的 這項任務也包括闡明真理即是這樣一種超越者 這需要求助于這樣一種存在者才能做到 這種存在者依其存在方式本身就有與任何一個存在者“與生俱來”的特點 這種與一切可能的存在者與生俱來的與眾不同的存在者就是靈魂 ? -拾捌-拾玖
此在對其他一切存在者的優先地位在這里顯露出來 雖然還未從存在論上加以澄明..
如果任務是闡釋存在的意義 那么此在不僅是首須問及的存在者 更進一步 此在還是在其存在中向來已經對這個問題之所問有所交涉的存在者 所以 追問存在問題無他 只不過是對此在本身所包含的存在傾向刨根問底 對前存在論的存在領會刨根問底罷了-廿
無論明言與否 此在總是它的過去 而這不僅是說 她的過去仿佛“在后面”推著她 她還伴有過去的東西作為有時在她身上還起作用的現成屬性 大致說來 此在的存在向來是從她的將來方面“演歷”的 此在就其存在方式而言原就“是”她的過去 此在通過她當下去存在的方式 因而也就是隨著隸屬于她的存在之領會 生長到一種承襲下來的此在解釋中去并在這種解釋中成長 ? ? -廿七
對存在的追問..其最本己的存在意義中就包含有一種指示 要去追問本身的的歷史 也就是說 要成為歷史學的 要好好解答存在問題 就必須聽取這一指示 以便使自己在積極地 據 過去已有的情況下 來充分占有最本己的問題的可能性 要追問存在的意義 適當的方法就是從此在的時間性與歷史性著眼把此在先行解說清楚 于是這一追問就由它本身所驅使而把自身領會為歷史學的追問 ?在 此在的最切近的和 平均的存在方式中 此在也 當下就歷史性地存在著 根據這種尋常存在方式對此在的基本結構作了這些預備性的解釋 就會挑明 此在不僅有一種趨向 要沉淪于它處身其中的世界并依這個世界的反光來解釋自身 而且與此同時 此在也沉陷于它的或多或少明白掌握了傳統 傳統奪走了此在自己的領導 探問和選擇 對于植根于此在的最本己的存在的那種領會 即存在論的領會 對于使這種領會成形的工作 這種情形尤為常見 這樣取得了統治地位的傳統首先與通常都使它所“傳下”的東西難以于接近 竟至于倒把這些東西掩蓋起來了 流傳下來的不少范疇和概念本來曾以真切的方式從源始的“源頭”汲取出來 傳統卻賦予承傳下來的東西以不言而喻的性質 并堵塞了通達“源頭”的道路 傳統甚至使我們忘掉了這樣的淵源 傳統甚至使我們不再領會回溯到淵源的必要性 傳統把此在的歷史性連根拔除 竟至于此在還只對哲學活動可能具有的五花八門的類型 走向 觀點感到興趣 依這類興趣活動可能具有的最疏遠最陌生的諸種文化之中 試圖用這類興趣來掩藏自己的沒有根基 結果是 此在無論對歷史學多感興趣 無論多熱衷于文學上“就事論事”的闡釋 它仍然領會不了那些唯一能使我們積極地回溯過去即創造性地占有過去的根本-廿八-廿九
就“區別”的“命令”在“兩者間”而把“世界”和“事物”召喚到它們的親密無間的同一狀態而言 言語就是講話者
死亡:生之綿延---由“存在主義”哲學觀探尋“死亡”的生命內含
11-04-23
騰空攬月
沙家強(南京師范大學)
摘要:存在主義死亡觀將死亡哲學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海德格爾提出了“向死而在”的生存論觀:薩特對海德格爾的死亡哲學進行了勇敢的拒斥,并形成了他自己獨具特色的死亡觀。依據存在主義死亡哲學觀,文章指出,死亡是生命的綿延。由此我們認為要尊惜和把握人生,以樂觀的死亡觀來創造有意義的人生。
作者簡介:沙家強,男,河南固始人,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文藝學。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表現出一種明顯的傾向:試圖“暫緩考慮”死亡,或者從生活中將它排除掉,按照胡塞爾的話來說就是把“死亡”“擱置”起來,也就是我們總想把“死”包起來,隱藏起來,秘而不宣,而我們實際上是作為一個旁觀死亡的人在活著。長期以來,人們只注重對“生”的投入,而忽視了對“死”的思考,“死亡問題”也就被遺忘了,得不到有效的關注。于是,隨之而來的是對死亡的恐懼和不安,這其中的缺陷就是欠缺對“死亡”的哲學層面的思考。鑒于此,探尋死亡問題就具有一定現實意義。而在這里,存在主義哲學家對“死亡”進行的形而上的生存論哲學性思考,給我們開辟了一個讓人為之震撼的思之場域。這其中,我們首要提及的是存在主義大師級人物:海德格爾和薩特。
一、存在主義死亡哲學觀
海德格爾和薩特以其極具張力的思維銳氣給我們構建了一座讓后人永遠仰視的“存在主義”哲學大廈,其鮮明的本體論研究特色力求喚醒人們回到自己的家園,其豐實的理論資源給我們提供了探尋生命意義的寶貴財富,這其中關于“死亡”的玄妙之論讓我們認識到了“生”的更寬廣的內含。在此之前,存在主義奠基人之一雅斯貝爾斯曾提出了“從事哲學即是學習死亡”這樣一個著名的哲學命題,認為體驗死亡這樣一個“邊緣處境”,就是籌劃人生,就是從事哲學思考。他們關于“死亡”的妙論讓我們在警醒中得以更坦然和平靜地生存。
(一)海德格爾的死亡之思
死亡之思已然貫穿于人類之思的歷史長河,從哲學意義上對生死的思考,當以海德格爾的運思為最。海德格爾以其艱澀卻贏得極高聲譽的輝煌巨著《存在與時間》奠定了他作為哲學家的大師級地位,時至今日我們可以想象到,海氏在田野的小道上,在黑森林的小屋中進行驚世駭俗的運思,那耀眼的思維之光永恒地照亮著人類,引領人們在思之征途中不斷地前進。在這本巨著中,海德格爾重點關注了諸如“此在”、“操心”、“決心”、“良知”、“死亡”、“時間性”等關鍵詞,這其中關于“死亡”的哲學思考是本書中最富魅力和震撼性的章節,因此有人將海德格爾的有關思想稱作“死亡哲學”,這是有一定道理可言的。了解“死亡”,首先我們要明曉海氏的“死亡”哲學觀是建立在相對于生物學而言的生存論基礎上,也就是說,由生存論思考死亡,是其死亡之思的切入點。
首先,我們來解讀生存論“死亡”的內含。“死不是一個事件,而是一種須從生存論上加以領會的現象。”[1](P276)也就是說,死亡在存在論上不是一個事件,而是存在本身。死亡的這種存在論領會是超越于死亡的生物學領會的,如果我們僅僅駐留在“死亡”的生物學領會中久久不能離去,最終會遺忘了“存在”。死亡在最廣泛的意義上是一種生命現象,生命必須被領會為包含在世方式在內的存在方式,“死亡”就象“生”一樣是存在的一種樣式。于是可以這樣認為,“死或死亡則作為此在借以向其死亡存在的存在方式的名稱。”在這里邊,我們就不得不把“死亡”與“亡故”進行區分開來。“死亡”與“亡故”是海氏在死亡之思中最核心的概念。通俗地講,亡故,是指作為有生命的存在者在其生理意義上的結束:死亡,就是死亡之存在,它為此在生存論奠基,它不是我們通常經驗到的事件,而是死本身。很顯然,海德格爾是從生命的整體性上把“死亡”視為人之存在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因為死亡本身就是生存論體系中的一個相當重要的環節。于是,他在以整體性分析人之存在的內含中,面臨一個不可避免的任務,即把“死”拿入分析的視野,在追問存在之途中進行死亡之思也就成為一個必然的過程。這其中,“向死而在”或“置之死地而后生”是其死亡哲學之思的精華所在。在現代思想中,“向死而在”是一個引用最經常的哲學名言之一,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這句名言的含義:此在這種整體存在,并不是一種活的存在,而是一種蒞臨著死亡的存在,活著本身也就在死去。一句話,此在總是已經在一種向死存在中存在著。
進而我們可探析生存論“死亡”的特征。按照海德格爾的話說,生存論“死亡”的特征就是:“死是最本己的、無所關聯的、無可逾越的而又確知的可能性,而其確定可知本身都是未規定的。”[1](P305)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這句話的含義:首先,死亡是你本人的事,此在是一個單獨的個體,當我們經歷著別人的死,我們可能很痛苦,但我們對于他的死是無可奈何的,我們絲毫不能奪走或分擔他人的死亡。死亡關乎的就是“最本己”的此在,與他人無任何關聯,“死”明顯地體現出“我屬”性:其次,什么時候死亡是不可預測的,也就是說此在隨時隨刻可能會死,走向生命的終結。“死亡毋寧說是一種懸臨”,“此在本身在其最本己的能在中懸臨于自身之前”,[1](P287-288)這里的“懸臨”一詞就是指不可預料性,此在的終結隨時就有可能降臨下來。這樣,“向死而在”也就標識為向著一種可能性的存在。而在此在終結之前的存在就是“始終虧欠”的但要不斷填充的“尚未”狀態,一方面此在要不斷“清帳”式的填充,一方面要擔心死亡的降臨,這就是人生在世最根本的內在矛盾。另外,死亡雖然具有可能性,但最終必然要降臨,“死確定可知地會到來,但暫時尚未”,“何時死亡的不確定性與死亡的確定可知結伴而行”,[1](P296)死亡的最終到來我們是無法回避的,也就是說“最本己、無所關聯的可能性是無可逾越”的。一句話,“死作為此在的終結乃是此在最本己的、無所關聯的、確知的,而作為其本身則是不確定的、不可逾越的可能性。”[1](P297)這種不可逾越的可能性對于此在來說是不知道何時遭遇的,它就會對此在生命體驗中構成一種威脅感,而這時的心態就是“畏”,我們從不畏死,我們只是畏不知,不知亡故何時到場。面對這種可能性的死,此在表現出的是“有所掩藏而在死面前閃避”,[1](P290)這種怯懦和害怕隨時會處于一種敞開狀態,而這時的心態體驗才是最本真的。所以,海德格爾說“向死存在在本質上就是畏”。[1](P305)
(二)薩特的死亡之思
相對于海德格爾對死亡生存論上的本源意義上的闡釋,薩特更關注活生生的個性身體現象,與海德格爾的死亡觀大相徑庭,體現了批判性色彩。在《存在與虛無》中,薩特指出,“死亡是一種雙面的雅努斯”,[2](P197)就是強調死亡的兩重性。一方面,死是人生“一個旋律的最后的和弦”的趨向休止,是以一種非人性的方式的存在:另一方面,死是人的一種生命現象,他說,“死是一種人的現象,是生命的最終現象,但仍然是生命。這樣死是逆向地影響著整個生命的:生命是以部分的生命來限制自己”,[2](P198)這里強調死亡的人化。很顯然,薩特是贊成第一種反對第二種的。另外,給人印象深刻的是,薩特對“向死存在”進行了勇敢的拒斥。薩特認為海德格爾把死視為可謀劃和預測的,人的實在的存在也就是走向了死的存在,這就可能使生命的意義最終變成了等死,但事實上,“人們能等待一種特殊的死,而不能等待死本身”。[2](P200)針對海氏把死個體化、“死是最本己的、無所關聯的”的說法,薩特明確指出,“海德格爾玩弄的把戲是很容易識破的”,[2](P200)他認為“死就不可能是個性化”的,死也“不能是我固有的可能性”,死是作為純粹偶然的虛無化。縱觀薩特的死亡之思,可以看到,這其中滲透著他的“自為的存在”和“他人的為我結構”的哲學觀。自為的主體是具有人的主觀意識的,自為通過不斷否定自身而造就自身,自為由未來相伴,未來是自為人生的真諦。“正是因為自為是總是要求有一種后來的存在,死在自為的存在中沒有任何地位”。[2](P210)自為重在實踐和創造而非等待死亡,“死完全不是我的存在的本體論結構,至少作為自為的存在時是這樣”:[2](P220)另外一方面,他人存在者與自我結為整體,世界的一部分是他人謀劃的結果,他人使我成為對象客體。于是,一個人死的意義就由他人賦予的,而死亡則不能從外面把意義給予生命,相反,死亡取消了生命的意義。“死去了的生命的特點,就是它是一種由他人作為保管者的生命”,[2](P212)死者的生命意義就被他人給予了“重新組合”,正因如此,作為當前時代的我們“決定前一代人的努力和事業的意義”。“死亡,就是被生者所捕獲”,[2](P214-215)而我們自己則可能是別人未來的捕獲物。應該指出,相對于海德格爾的死亡觀,薩特賦予了死亡較多的否定性質,正如他最后指出,“我們應該得出與海德格爾相反的結論,即死遠不是固有的可能性,它是一個偶然性事實”[2](P218)“死絲毫不是我的謀劃的障礙,它僅僅是這此謀劃的在別處的一種命運。我不是‘為著死而是自由的’,而是一個要死的自由的人”。[2](P222)可見,由于自為主體的自由選擇性,人的自由是獨立于死亡的,死亡對人的自由也顯得無所作為。很顯然,薩特的死亡哲學觀“驅散了籠罩在海德格爾死亡哲學上面的悲觀主義迷霧”。[3](P282)上面的悲觀主義迷霧”。[3](P282)
二、死亡的生命內含
從醫學上講,死亡就是有個始有終的事件。縱觀存在主義死亡哲學觀,強調的是人們要直面死亡,把死亡同整個人生籌劃和人的自由聯系起來,死亡就象生一樣同樣應被尊重,作為自為的人應對生和死賦有責任感。
(一)存在主義死亡哲學觀的意義
應該說,存在主義死亡觀是西方死亡哲學觀重要的組成部分,彰顯出明顯有別于中國的生存觀。在西方哲學研究中,死歷來作為一種生命哲學受到哲學家們的青睞,死亡成為哲學家尋覓的無盡寶藏。在人死亡的自覺中常常體現著他畢生的道德觀、倫理觀、文化觀、價值觀等,一句話,就是整個生命觀念。在這里,存在主義運用現象學研究方法對“存在”本身進行還原,視存在為提前來到的死亡,我們都不得不向死而生,從而把西方死亡哲學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正因為有了對死亡的恐懼,才使得人們更強烈地追問生命的意義,由此讓我們真正領略到了西方死亡哲學的清醒、冷酷和徹底。這種無情的“直視”死亡,勢必讓我們看到死亡的悲劇核心所在,給我們以震撼性靈的警醒。反思死就是對生的反思的集中體現,我們正因為對死亡之思而現焦慮之感,才能對生命本質有著最具深度的探求,才能洞悉生命的真相,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生的價值。為了追尋生命的真諦,西方人面對死亡不遮掩,有意將“無可逾越的”死貫穿于整個生命過程之中,這體現了非凡的無懼無畏的勇氣。相對于西方而言,中國傳統的“未知生,焉知死”的死亡觀,對死亡采取的是逃避和含混的態度,這是對死亡本質的有意遮蓋和屏蔽,它嚴重地制約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方式,也對中國文學的基本趨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不過我們認為中國的死亡觀看起來更現實些。但不言而喻,以存在主義死亡哲學觀為代表的西方死亡觀,深深觸動了當下越來越關注自身生存狀況的中國人的心弦,尤其觸動了中國作家的心靈,中國作家的藝術視野也隨之得到了拓展,“個體生命存在與消亡的主題,順勢上升為人們關注的一大焦點”。[4](P56)進而,我們對死亡有著更深層次的理解。
(二)死亡:時間的虛無化
事實上,盡管中西方死亡觀有很大差異,但無論是誰,死亡都要拜訪他,這是普遍而絕對的現實,這一點也是中西相通的。不管是有意逃避還是直視也好,這里都涉及到對靈魂與肉體相互關系的理解,涉及到對作為動態時間的詮釋。畢達哥拉斯認為靈魂是肉體的一種和諧,靈魂是肉體在有序狀態下才具有的一種功能。靈魂就是張開的弦,肉體就是骨架,骨架一散了,靈魂也就不復存在了:亞里士多德“把靈魂分為滋養的、感性的和理性”的。就靈魂與肉體而言,二者是溶為一體的,對個人來說,人死后靈魂也就不存在了,盡管人的理性是不朽的。相對于靈與肉的和諧觀,很多人認為靈與肉不協調一致,肉體固然可以消失,但靈魂依然永恒,這樣的觀念有可能會被宗教或非科學所利用,成為麻痹和利用大眾的工具。就時間概念的理解而言,有主客觀之分。客觀方面,亞里士多德認為時間是對客體的量度:主觀的方面,奧古斯丁認為人是通過心靈中的反思來理解和確定時間的,心靈中活動的東西是在時間之中進行的,人總是通過自己的知覺、回憶和期望等來理解和把握時間。人們通過直接的感受,即注意、回憶和期望來把握過去、現在和未來:康德說:“時間不過是內部感官的形式,即我們自己的直觀活動和我們內部狀態的形式”,[5](P96)可見,康德把時間視為純粹的直觀形式,具有鮮明的主觀內在化:胡塞爾認為客觀的時間離不開內在的時間,“在內在時間意識概念中方能揭示人們獲得事物的真知識的普遍性過程的開端”:[6](P94)海德格爾和薩特更是以宏篇巨制來專門對時間進行生存論思考,其中的影響就不言而喻了。由我們可以理解,死亡本身就屬于時間的范疇,當把它主觀化后,死亡就成為主觀內容充實的事件,或者說是人生一系列事件的體驗,是顯示自我完成的生命節奏。此時,時間就虛無化了,死亡的意義也就變得沒有盡頭,也可以說死亡就是虛無。很顯然,存在主義死亡觀把死亡主觀化了,在主觀化時間概念中,死亡乃生命歷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死亡就是生命的一種重要現象,正因如此,我們方可保持清醒,方可對生命更加珍惜。
(三)死亡:生命的綿延
當哲人們一掃死亡是危險、污穢、黑暗的代名詞后,死亡變得不那么恐懼且具有如此的親切感。在哲人眼里,死亡成了最高的存在,生和死是一體兩面的,死的終結成了一體生命的延續。真可謂,死是整個生命更新換代的起點,是生命的“綿延”。柏格森說,“綿延是入侵將來和在前進中擴展的過去的持續推進”,[7](P10)“宇宙在綿延,我們越深入研究時間的本質,我們就越領悟到綿延意味著創造,形式的創造,意味著全新事物的不斷生產”。[8](P16)在這里,“綿延”是柏格森生命哲學的核心概念,“綿延”就是生命之流或生命沖動,很顯然這是指非理性的精神之流,具有明顯的唯心主義色彩。但“綿延”是自由的創造,是連續無間斷的變化之流,萬物正是在變化不居中彰顯生命存在之活力的。我們說死亡就是生命的綿延,意在說明,死亡作為生命整體的一部分在肉體終結之后仍然作為生命在存在著,在延伸著生命的軌跡,這延伸正是生命之流連續不斷的“綿延”之態。在這里死亡同樣有生命自由意識的滲透,是自為的主體的一種存在形式。人作為實在的主體是渴望生命和存在的,這其中有著按叔本華所說的“生存意欲”的內在作用,而意欲本身是不朽的,于是“我”的內核是以永恒的方式永存。也就是說,即使“我”死了,“我”的精神依然永存。這里很明顯存在的時間得以主觀化內在化了,在虛無的時間中自我以永恒的方式存在著。或許正因如此,一些藝術家諸如海明威、川端康成、三毛等在生命頂峰之時自覺地走向肉體的終結(這本身也可能是他們選擇的自由),他們生命的光彩永遠定格在那終結的一瞬間,給后人留下很多的遺憾,不過他們留下的遺產是作為他們生命另外一種形式在存在著。另外一方面,死亡主題時時強烈地吸引著文學家們的目光,誘使他們在文本中展開已哲學化了的死亡主題,文學中的這種死亡意識的滲透,也在某種方面體現著作家心態的成熟和靈魂的日益健全,也給存在之“綿延”提供了一種新的呈現的方式。
但事實上,意欲本身是唯心的,從科學意義上來說,主體亡故之后,意欲就不可能存在。死亡作為生存論意義上的存在之“綿延”,更多地是活著的他人意欲的結果,也就是薩特所說的他人“重新組合”后賦予了的意義,“死亡把這個人取消了,從此以后,這個人的真正本質,亦即他的意欲,就只存活于別的個體身上”,[8](P263)由此我們經常說某人“永遠活在我們心中”等類似這樣充滿懷舊的話。于是我們也可以這樣認為,生命的意義重要的是來自死后可能產生的他人給予的綿延不斷的、持久的意義。而正是這綿延的作用,死亡擴展了“我”的意義空間,給予了死者新的生命,所以巴金先生更愛這樣的一句話:“死是‘我’的擴大,死去的同時也就是新生,那時的這個‘我’滲透了全宇宙和其它的一切東西。”[9](P224)事實上,我們為了在有限的時光里讓人生更有意義,而勤奮地只爭朝夕地“活著”,為的是增加人生價值的法碼,讓“我”的存在長久地綿延下去,這本身也是我們存在的價值的一種確證。
(四)追問死亡:永恒的困惑
死亡自古以來是人類歷史無法抹去的在場的不斷被追問的思之對象,人們無休止地談論并總是無法繞開它,這個中的原因應是死亡與人的實存是緊密聯系著的,它最終會在每個人身上發生,它是無奈地最令人恐懼的東西。應該說,存在主義死亡觀讓我們在哲學上對死亡有了一個更高層面的認識,讓我們更勇敢地直面死亡,為了自由而不斷地籌劃人生,讓生命更持久地綿延下去,這是一種由悲觀轉向樂觀的死亡哲學,這也是一種深層次的生命體驗。然而,死亡作為人生命整體的一部分,是人“最本己的可能性”,當我們意識到這種可能性后,便會有最深度的痛苦:必然會死的人渴望永存,渴望永存的人必然會死。死亡的這種無法超越性始終橫亙于不倦追求真理的人的面前,讓人只有無奈地面對,自然會產生恐懼感,當然這種無奈并不一定是被動地等死。這其中我們會感覺到對時間流逝是非常無可奈何的。我們沒有任何辦法能留住時間,我們永遠不能占有時間,時間卻掌握著我們的命運。對于身邊的人,我們悲哀地看著他無可挽救地走向衰老和死亡。死亡的這種不可替代性最終會使人們在心靈底處對死亡產生一種刻骨銘心的畏懼與困頓,于是世人不再也不敢直言死亡,尤其是自己生命的終結。而當面對別人的死亡時,在世人往往會以“死的人不是我”來安慰自己,這里實際上是對死亡的“閃避”,是不敢直面的恐懼的逃避死亡。而回避死的必然性,實際上是對生命真實性的消解。面對這樣的事實,有很多學者積力倡導建立我國的“死亡學”,[10](P78)為諸多有關死亡問題提供理論和法律上的依據。事實上,在西方,早已建立了以死亡的原因及與死亡相關的各種現象作為對象進行系統研究的科學,稱為“死亡學”(thanatology)。鑒于此,建立“死亡學”應是構建國民素質的有效措施,它必將對人回到自身本體產生深遠的影響,進而審視自身和世界,做一個健全而堅強的人。
毋庸質疑,死亡是絕對而必然的,它伴隨著我們的生命流程,且是我們旅程的終點。有人可能認為死亡與我們自身并不相干,理由是當我們存在時,死亡對于我們還沒有來,而當死亡時,我們已經不存在了。很顯然這是淺層次的死亡觀,仍然是畏懼死亡。究其恐懼原因,武者小路實篤說得好,“是因為該做的事沒做,活得虛虛浮浮。人之所以對死產生恐懼,是因為還沒有死的資格”。[11](P73)面對死亡,我們從存在主義死亡觀可以汲取豐富的精神資源,把“死”視為一種存在,一種生命的綿延,積極地進行自我籌劃和設計,不虛此生,做一個有“死的資格”的人。唯其如此,我們方可對死有著強烈的關注意識,而正是這種關注,我們才能自覺地生存。或許,正是這種對死賦予的緊張力,人才能更加呵護健康、珍惜生命,進而創造更為有意義的人生。(文章來源:廖廣翏的日志 - 網易博客)
參考文獻
[1][德]海德格爾.陳嘉映,王慶節譯.存在與時間[M].北京:三聯書店,1999.
[2][9][11]宋永毅,姚曉華編譯.死亡論--世界名人論死亡[M].廣州:廣州文化出版社,1988.7
[3]段德智.死亡哲學[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
[4]徐成淼.當代散文中的死亡意識[J].文史哲,2005,(3):56
[5]楊祖陶,鄧曉芒編譯.康德三大批判精粹[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李鵬程.胡塞爾傳[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7][法]柏格森.姜志輝譯.創造進化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8][德]叔本華.韋啟昌譯.叔本華美學隨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0]畢治國.死亡論[J].黑龍江社會科學學報,1998,(4).
“有”到“無”時方知“有”——存在和虛無,西方和東方
在劫難逃
薩特則說,虛無不存在,我們談論虛無,只是因為虛無具有一種存在的假象,有一種假借來...
海德格爾與戰后的法國哲學
在劫難逃
海德格爾與戰后的法國哲學。薩特在《存有與虛無》中用考葉維和海德格爾的語言說,「人...
哲學導論:六小時十五分鐘
lindan9997
等同于作為道德觀念的意志(意圖),其明顯和實在(substantial),意志具有思考,認知...
海德格爾:現代人的新病痛|存在主義
秋荷雅韻
海德格爾:現代人的新病痛|存在主義。1889年,海德格爾出生于德國郊野一個貧窮的天主...
高考不考哲學,你幸福嗎?
五成
高考不考哲學,你幸福嗎?但除了法國之外,很難找到別的地方,菁英教育的核心是哲學。...
薩特 | 正視生命中的虛無
圓角望
薩特 | 正視生命中的虛無。我們生命的存在被虛無糾纏著,虛無感隨時都在造成人的痛苦,...
林丹:薩特的存在主義
夢中家園
林丹:薩特的存在主義林丹:薩特的存在主義。薩特在《存在與虛無》的一開始就談到他對...
杜小真:存在和自由的重負
昆侖山的石匠
——薩特。法國知識界、媒介反響強烈,各種組織、機構、出版社等舉行了各種各樣的紀念...
王列耀:死亡恐懼與異己恐懼
昨日京巴
王列耀:死亡恐懼與異己恐懼 正文 字體大小:大 中 小 王列耀:死亡恐懼與異己恐懼--...
海德格爾、薩特存在主義比較
萬語千言525
海德格爾、薩特存在主義比較。“海德格爾是存在主義的創始人”,“薩特是存在主義在法...
悲觀主義與存在主義
在劫難逃
悲觀主義與存在主義。因為我喜歡存在主義,我覺得存在主義而不是悲觀主義是我們美國當...
第二講:存在主義(PPT)
瀾夢尨宵
三、存在主義的基本特征1、存在主義把個人存在作為哲學研究的根本出發點。存在主義代表...
西方哲學初步(下)
牛牛18
西方哲學初步(下)二是他的命題函項理論。一經哲學家的分析活動,所有無意義的偽命題...
論海德格爾對人道主義的追問
瀾夢尨宵
論海德格爾對人道主義的追問 郭文成 2010-6-15 19:33內容摘要:人道主義的追問是一...
人道主義與反人道主義:列維納斯、卡西爾和海德格爾存在
瀾夢尨宵
人道主義與反人道主義:列維納斯、卡西爾和海德格爾存在。人道主義與反人道主義:列維...
現代西方哲學十大關鍵詞 8.存在主義
夢中家園
現代西方哲學十大關鍵詞 8.存在主義8.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又稱生存主義,是一個哲...
關于薩特:生命與自由
在劫難逃
"意識即虛無"這個思想可上溯到薩特1940年出版的《想象的心理學》一書,在這...
海德格爾:真理就像那「林中空地」,是光明、黑暗、陰影共同交織的地方
風過竹笑
有一種虛無感是非常原初的、自然的,就像一種主體性還沒有凸顯出來,人還沒有獨立,理...
薩特35周年祭 | 虛無與自由
真友書屋
薩特35周年祭 | 虛無與自由。· 虛無與自由 ·.根據這種思路,薩特推論說,“無論如何應...
試論薩特自由觀中本體論與實踐論的矛盾
ziliao802
關鍵詞:薩特“絕對自由”相對自由本體論實踐論讓—保羅·薩特是上世紀最負盛名的哲學家...
杜小真:自由是人的宿命——談薩特的《存在與虛無》
老徐abc
杜小真:自由是人的宿命——談薩特的《存在與虛無》虛無設定了否定,否定反過來設定了...
現象學如何影響了當代西方哲學?
隱羽
二.從意向對象到非對象的意義體驗 胡塞爾改造了布倫塔諾的意向性理論,并通過這個...
第九章 苦難把你引向存在的意味
江清月近人
--史鐵生與存在主義。存在主義萌芽于19世紀中后葉的兩位先驅克爾凱郭爾和尼采,中經德...
存在主義之薩特
在劫難逃
存在主義一詞的拉丁文existentia,意為存在、生存、實存。讓我們來看看薩特的注解,薩...
《存在與虛無》識得不
liuping1983
《存在與虛無》識得不讓-保羅·薩特(法語:Jean-Paul Sartre),著有作品《存在與虛無...
守望的距離
江清月近人
其實,人生意義問題的提出,是以絕對為背景的,哲學的智慧不在于就人生論人生,而在于...
海德格爾的死亡觀(4)
在劫難逃
1985 10 海德格爾的死亡觀(4)尼采是從叔本華出發開始其哲學活動的,他事實上接受了叔本...
海德格爾的死亡觀
閱盡天下
海德格爾的死亡觀。所以,海德格爾說:"焦慮啟示著虛無。""體會到焦慮的基本情緒,我們...
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
滿船空載月明歸
在薩特看來,人的本質是自由的,存在與自由不可分,自由是絕對的。總之,薩特的意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