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已在其他平臺發布)
他寫出了天地間最美的女子。她翩若驚鴻、婉若游龍、似天上神界而來;她羅衣佩玉、身綴明珠、如遠古神話而至;她通體清香、優雅嫵媚、盼顧生輝間魅力無限;她善解人意、純潔多情,她的美無法用語言來形容。佇立洛水,倩影來去如煙,朦朧間如輕云籠月,動靜處似回風旋雪……。
在屈原《九歌》和宋玉《神女賦》后,他寫出了世間最清純美麗、完美無瑕的女子,開創了文學史上女性神采的新篇章。這個幸運的女子由此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獨一無二、空前絕后的女神,被萬世景仰,不可超越。
但要一顆怎樣唯美而細膩的心,才能勾勒出那樣一個完美無瑕的容貌與靈魂?
有人說那是他是曾經恩愛的妻子、有人說他是代指那位當了皇帝的兄弟、還有人荒唐的理解為他在紀念一段有悖倫理、愛而不得的愛情。
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除了他自己沒有人能說得清。他就在人們的猜測和爭議中慘淡離世。他留給后世的是驚世駭俗的才華、是兄弟相殘的痛惜、是壯志未酬的遺憾、還有他心中那個完美無瑕卻迷一般的女神。
但人們是否忘了,他還有“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壯烈、還有“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的豪邁。只是他高貴的出身和驚世的才華卻最終成為他的累贅和噩夢,造就了他的人生苦難和悲劇,讓他不得不以一個文學家而不是一個英雄的形象留存于世。
他,就是被譽為“建安之杰”的驚世才子曹植!
一、名門之星
世人認識曹植,大多是從他千古流傳的《七步詩》開始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句在兄弟相殘時發自肺腑的悲涼和嘆息,讓天下人震撼和動容。雖然和這首詩有關的事件在歷史上沒有記載,而是出自南朝的《世說新語》,但人們普遍認為這首詩是曹植所作,因為他的后半生一直如書中描繪的那樣殘酷和兇險。
曹植有一個大名鼎鼎的父親曹操,曹家英才輩出,曹植和他的父親曹操,兄長曹丕(后來的魏文帝)不但戰功卓著,威震華夏,而且他們還是當時的文壇領袖,詩文冠絕天下,撐起了那個亂世中文學的天空。
曹植為曹操的第三子,和曹丕同為卞夫人所生。曹操給他取名“植”,字“子建”,就是對其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建功立業,有所作為。
曹植沒有讓父親失望。他天賦稟異,完全遺傳了父親的文學才華,他10余歲就已熟讀《詩經》、《論語》、諸子百家等文化典籍。常常見解獨特,語出驚人。他作文時常出口成章,且思路清晰,文筆老練,與他的年齡極不相符。曹操總疑心他是請人代做,曹植的回答自信而灑脫:“寫文章難道很難嗎?只要心神專一,下筆就是議論、出口就能成章。這么容易的事,何必請人代做?你如果不信,當面考試不就知道了”?曹操大為驚喜。曹植的坦率灑脫、自信不羈,像極了年少時的自己。而且曹植心志純粹,不刻意裝飾儀容,不追求車馬服飾的享樂,真是一個可造之才。于是,他對曹植的寵愛超過了任何一個兒子。
當時天下大亂,群雄爭霸,曹操征戰四方,卻時刻把曹植帶在身邊,讓他在戰火硝煙中磨練,在刀光箭矢中成長。縱馬揮戈、馳騁疆場是每一個少年的愿望,而曹植的膽魄和血性也在一次次的沖鋒陷陣中練就。他筆下的文字也更加凝練沉郁、樸實厚重,充滿著意氣和力量。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九月,16歲的曹植在柳城(今遼寧朝陽)寫下了千古名篇《白馬篇》。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
借問誰家子?幽并游俠兒。
……
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這是家國的責任、慷慨的義氣、豪邁的雄心、鏗鏘的斗志,沒人相信這竟出自一個16歲的少年之手。不久,他又在寫給朋友楊德祖的一封信中,闡述了自己“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的宏大理想。
此時的曹植根本不屑做一個靠文章流傳后世的文人,他要在亂世中安定天下、拯救黎民,建千秋之業,立萬世之功。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春,隨父親征戰的曹植因平定關中馬超的叛亂之功而獲封“臨淄侯”。與太多紈绔子弟年紀輕輕就靠承襲賞賜封侯不同,曹植的成就是他用謀略和勇氣掙來的。
出身名門、文武雙全、少年得志,曹植的人生一出道就開掛了,以他的才華和條件,前方會有一個更大的舞臺等著他,他必定會演繹出一個星光熠熠的人生。但令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他得天獨厚的家世和橫溢的才華會成為他命運中最大的牽絆和阻礙,最終釀成他人生的悲劇。
二、兄弟之爭
有時太優秀也是一種罪,因為曹植出類拔萃,他自然而然的被曹操放在了儲君候選人的位置上,這是曹植的機會,但也是他的災難。因為他的對手是城府極深,隱忍狡詐的兄長曹丕。因為曹操的長子曹昂已亡,按立嫡立長的規矩,曹丕是理所當然的繼承人。但因為曹植的優秀,不拘禮法的曹操把曹植也放在了繼承人的侯選上與曹丕競爭。他久久不立太子就是要仔細考察二人的性格和才能。于是,曹植和這位曾經親密無間、情同手足的同母哥哥成為最大的競爭對手,而儲位之爭是一場生與死的博弈,現在,曹植成了曹丕最大的敵人。
如果說曹植繼承了曹操的文采和睿智,那么曹丕就明顯繼承了曹操的權謀與狡詐。純粹坦蕩的曹植面對陰險狠辣的曹丕,其實結果從一開始就已注定。
但由于曹操的維持,這個平衡暫時還沒有被打破。曹操一直在曹植和曹丕之中無法取舍。他的這兩個兒子各自繼承了他的一些優點,但在這個群雄逐鹿的亂世,要主理一個國家,這兩個兒子又似乎都缺了點什么。
正當曹操猶豫不決時,曹植的厄運來了,他的不懂忍隱讓他露出了破綻,他的性格,成了他致命的弱點。
建安二十七年(公元217年),是曹植多災多難的一年。先是他心愛的妻子被父親曹操賜死,理由竟然是衣著過于華麗。曹植知道妻子是因叔父崔琰冤死不平而得罪父親,而父親竟然如此冷漠無情,連自己的媳婦也不放過。他三歲的兒子沒有了母親,他也從此失去了生命中最心愛的那個人。
這年九月,不幸接踵而至,黃河兩岸爆發了一場大瘟疫,一時尸橫遍地,白骨露野,曹植半歲的女兒也未能幸免。這是他一年中失去的第二個親人。而他的一干好友陳琳、劉楨、應玚、徐干、阮瑀等建安七子悉數染病去世。
諸多打擊猶如萬箭穿心,痛苦的折磨著曹植,他夜不能寐,悲不能持,時時被巨大的孤獨和悲傷包裹著。他第一次體會到生命的無常和人生的絕望。
威嚴冷漠的父親、形同仇敵的兄弟、無辜慘死的妻子、相繼離去的摯友,他的世界幾乎崩塌。他無處傾訴,也無處吶喊,只能用酒精來麻醉自己。他天天喝的酩酊大醉,而后驅車四處狂奔,等到馬累了、車停了、酒醒了,他便在無人處放肆的痛哭一場。這個在外人眼里出身高貴、名滿天下的王孫公子,其實是多么的孤獨和無助。
世事無常,生命如風,在命運面前人心其實是脆弱不堪的。26歲的曹植感受到了生命如山般的重壓,將他一點點壓垮。
這一天,他又喝得爛醉如泥,驅車在城內狂奔,恍惚間他來到了鄴城王宮前,一座高大的門樓和重甲的衛兵擋住了他的去路。
這是天下人的禁地——鄴城王宮的司馬門。曹操封魏王后,享受與皇帝一樣的國制,立司馬門,設御道。這是王的專用通道,是王權的身份的象征,只有魏王本人和他指派的使者才可以使用,其他人必須奉王的命令才能進出此門,而且必須下馬步行,否則就是謀逆。
但此時的曹植酒意正酣、神志不清,哪里還管什么禁令,什么規矩,就算天王老子在他面前,他都不會放在眼里。他呵開警衛,徑直闖進司馬門,沖上御道,開始了人生中最愜意暢快的馳騁。殊不知,他這一沖恰如撞在了曹操的心口之上,也沖碎了自己一生的前程。
曹操知道此事后勃然大怒,當即處死了負責宮門禁衛的負責人。而對于這個酗酒放縱,一意孤行,公然挑戰權威和律法的兒子,他感到了深深的失望。這樣意氣用事、不能節制、不識大體的曹植,曹操能放心把這個國家交給他嗎?
在這一刻,曹植已被他的父親拋棄、被命運拋棄、也被未來拋棄,他由此跌入了黑暗的深淵,萬劫不復。而他人生逆轉的根本原因就是他的性格。他本質上還是一個文人,有著熱情浪漫的理想,執著純粹、灑脫不羈,他不會隱忍、不會偽裝,不會為了達到目的而委曲求全。而這樣的人是不可能成為一個政治家的,他只能成為一個文學家,而沒有當皇帝的命,雖然二者在曹植眼前只有一步之差。
但曹植注定沒有退路,從他和曹丕爭儲開始,他命運只有兩種選擇,要么君臨天下,要么受人宰割。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