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真的不是開玩笑,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殺人于無形。
真的嗎?
往下看就是了。
這是一部丹麥的片子——《狩獵》。在這個寒冷的冬夜,這樣的推薦和北歐的天氣倒是蠻應景的。
知乎里有位電影大神推薦了十部電影想讓他以后的孩子看的,其中就推薦了這部《狩獵》,他想讓他孩子明白一個謊言能對人造成的傷害,大概這個意思。
片子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盧卡斯是一個小鎮(zhèn)幼兒園非常受孩子們喜愛的老師,在幼兒園里有個小女孩叫做卡拉,她對盧卡斯也非常喜歡。有一次卡拉為了表達自己對盧卡斯的喜歡,她送了一個“示愛”的禮物給盧卡斯,但是盧卡斯卻拒絕了,卡拉很傷心也很失望。
后來這份“示愛”的禮物被園長看到了,為了“報復”盧卡斯,卡拉對園長說這是盧卡斯送給她的,還向園長說了一個謊話,讓園長認為盧卡斯對她做了猥褻之事。而后園長又問了班上其他女孩,她們也都跟著說老師對他們也做了這樣的事情。
謠言迅速被傳了出去,善良溫和的盧卡斯瞬間被周圍的人視為人面獸心的禽獸,都對他投以憎恨的目光。盧卡斯失魂落魄地走在街道上,沒有一個人愿意相信他。卡拉的父親是盧卡斯最好的朋友,他不相信盧卡斯會做出那樣的事,但是周圍的人讓他不得不站在盧卡斯的對立面。
一天晚上,睡前的卡拉對父親坦白了自己的謊言,他大為吃驚,原來大家都錯怪盧卡斯了。于是事情被澄清,但是大家心里面都對盧卡斯依舊抱有之前留下的深刻的偏見,一切都不再可能回到原來的樣子......
在片子的結尾的一場戲,盧卡斯帶著兒子去樹林狩獵,突然“砰”的一聲槍響從盧卡斯身邊穿過,盧卡斯驚出一身冷汗,接著是木然:原來自己從未被原諒。
電影取名《狩獵》,在片尾“狩獵”這場戲得到“點題”。此外更深的含義是,盧卡斯生活中也是一頭被眾人用傲慢的眼光射殺的獵物。一旦人占領了道德制高點,事實真相已經變得不再重要,沖動和被點燃的情緒將把人帶向深淵,而曾經背上“惡名”的人將被無情摧毀——“這片林子已經不歡迎你了”。
這部片子給我很多思考,歸結為下面三點:
1.人言可畏
一個不經意的謊言,卻可以經過人為的不斷放大進而引起蝴蝶效應,從而徹底毀掉一個人的生活——殺人于無形。這些事情并不是不可能的,而且我相信這種事情無時不刻不發(fā)生在我們身邊,只是我們無法察覺,或者選擇性忽視。電影終究是電影,真實生活中,絕不可能如電影里表現的那樣——盧卡斯絕對不可能再回到從前的生活,雖然他電影里也并未回到。就像一頁紙,揉成一團,無論怎么把它恢復,都絕不可能把他恢復到原來的樣子,絕不。
2.偏見
我們只愿意相信我們愿意相信的東西,而不是真相。當關于盧卡斯的傳言公開之后,周圍的人都以異樣的眼光對待這個世人所認為的“變態(tài)”。大家都站在所謂的“道德的制高點”上去看待這個被他們“判刑”的人。但是,“誰又能對他拋去第一塊石頭”呢?電影里盧卡斯的形象還算是堅強的,我們可以相信他是受過良好教育、有獨立的思想的人,面對那些非議可以堅強得支撐下來。那么,那些不那么堅強的人呢?一個人,他和身邊的人的關系網構成了這個人,一旦這張網破了,那他還是一個完整的人嗎?破了始終是破了,終究是不完整。往往很容易走向毀滅。
3.人,是最兇猛(可怕)的動物
相信很多人看完都會想知道片尾最后那一槍對盧卡斯發(fā)起襲擊的人是誰。不過這真的不重要,這樣的人多了去。如果我們真的足夠誠實的話,我們會發(fā)現那個人就是我們自己。盡管經過證實以及當事人自己也對盧卡斯的清白做出了澄清,但是就如上面那點說的,一整紙揉成一團就永遠別想回到原來的樣子。在外面心里,已經對那個人的形象做出定義了,而那個定義將很難再被改變。除非我們足夠理性,而不幸的是,我們恰恰是不夠理性的。
我想以后我也要讓自己的孩子看這部影片,不為什么,只為讓他做出自己的思考,變成一個思想上更為完整的人;同時,我想TA明白謊言能對人造成的傷害真的無異于殺人于無形。社會一直在變,但被壓制的人性從未改變。在這個缺乏思考,浮躁之風甚行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帶著偏見的眼光“殺人于無形”。
所以,慎思,慎言。
(PS:由衷地為導演點贊,by the way ,還有男主角——麥斯·米科爾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