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語·站點》
漢口成城最晚,又因其商業發達,聚商成鎮,因而有別于武昌和漢陽的城墻建設。漢口的城墻是晚清是興建的漢口堡,僅存世40年,由西至東分別有玉帶門、便門、居仁門、由義門、循禮門、大智門、通濟門、便門,共8座城門。1635年(明崇禎八年)漢陽府通判袁焻提議在漢鎮后面修一條大堤,以防后湖湖水泛濫。大堤上起硚口,下至堤口(沙包,今一元路靠近長江處),全長約11里。舊稱袁公堤,今為長堤街。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漢口地方當局為固守漢鎮,抵御義軍進攻,決定在袁公堤外再筑一道城堡。1864年(清同治三年)漢陽知府鐘謙鈞、縣令孫福海與漢口紳商胡兆春等協議,籌集商款,筑堡開濠。1876年(清光緒二年)的《湖北武漢全圖》,彩色而有立體感地展示漢口堡的幾個城門,通濟門處于最東端,進城已有了租界區。
????????一個地名承載不僅僅是個地標的意義,更是一座城市現今的由來。她隨著城市的生長而生長,像歷經劫難的文物一樣,有些消亡,有些留存,有些面目全非。但是,誰也不能取代現有地名的歷史價值,她是我們得以成為我們自己的唯一標志,有些已經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精神財富。進進出出的城門,是一部永不落幕的大劇。
——上述部分材料來源于《湖北日報網》
(原文發布于2017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