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后接及物動詞)

及物動詞:

《易·屯》:“君子幾不如舍,往吝。”
《易·蠱》:“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易·震》:“震驚百里,不喪匕鬯。”
《易·恒》:“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易·困》:“入于其宮,不見其妻,不祥也。”
《易·艮》:“艮其腓,不拯其隨,其心不快。”
《易·小過》:“過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
《書·湯誓》:“我后不恤我眾。”
《書·仲虺之誥》:“不邇聲色,不殖貨利。”
《書·盤庚上》:“民不適有居。”
《書·盤庚中》:“汝不憂朕心之攸困,乃咸大不宣乃心。”
《書·盤庚下》:“朕不肩好貨。”
《書·高宗肜日》:“民有不若德,不聽罪。”
《書·旅獒》:“不矜細行,終累大德。”
《書·酒誥》:“惟荒腆于酒,不惟自息乃逸。”
《書·周官》:“位不期驕,祿不期侈。”
《詩·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頃筐。”
《詩·鄘風·柏舟》:“汎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詩·衛風·淇奧》:“善戲謔矣,不為虐兮。”
《詩·衛風·芄蘭》:“雖則佩觿,能不我知!”
《詩·曹風·候人》:“彼其之子,不稱其服。”
《詩·小雅·節南山》:“不懲其心,覆怨其正。”
《詩·小雅·小旻》:“我龜既厭,不我告猶。”
《詩·大雅·蕩》:“匪上帝不時,殷不用舊。”
《詩·大雅·云漢》:“不殄禋祀,自郊徂宮。”
《詩·大雅·烝民》:“人亦有言,柔則茹之,剛則吐之。維 仲山甫 ,柔亦不茹,剛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彊御。”
《管子·牧民》:“不彊民以其所惡者。”
《管子·八觀》:“豪杰不安其位,而積勞之人不懷其祿。”
《管子·任法》:“不適其意,顧臣而行。”
《老子》:“不尚賢,使民不爭。”
《儀禮·士喪禮》:“朝夕哭不辟子卯。”
《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論語·述而》:“子不語怪力亂神。”
《論語·公冶長》:“ 伯夷 、 叔齊 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論語·鄉黨》:“君命召,不俟駕行矣。”
《論語·鄉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論語·子路》:“使於四方,不辱君命。”
《論語·季氏》:“不學《詩》,無以言。”
《論語·陽貨》:“日月逝矣,歳不我與。”
《論語·微子》:“君子不施其親。”
《左傳·隱公元年》:“不及黃泉,無相見也!”
《左傳·僖公九年》:“ 夷吾 弱不好弄,能鬭不過,長亦不改,不知其他。”
《左傳·襄公元年》:“於是為宋討魚石,故稱宋,且不登叛人也。”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不脩其政德,而貪昧於諸侯,以逞其愿,欲久,得乎?”
《左傳·昭公元年》:“民叛,不即其事。”
《左傳·昭公元年》:“五降之后,不容彈矣。”
《關尹子·一宇》:“殊不知我之津液、涎、淚皆水。”
《墨子·親士》:“歸國寶不若獻賢而進士。”
《墨子·經說下》:“逃臣不智其處,狗犬不智其名也。”
《列子·楊朱》:“鴻鵠高飛,不集污池。”
《列子·說符》:“譬之出不由門,行不從徑也,以是求利,不亦難乎?”
《尹文子·大道上》:“善人之與不善人,名分日離,不待審察而得也。”
《商君書·修權》:“賞誅之法不失其議,故民不爭。”
《莊子·逍遙游》:“大有逕庭,不近人情。”
《莊子·天地》:“不拘一世之利以為己私分。”
《莊子·天運》:“其聲能短能長,能柔能剛,變化齊一,不主故常。”
《孟子·梁惠王上》:“不違農時。”
《孟子·梁惠王下》:“吾之不遇魯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
《孟子·離婁下》:“人不堪其憂,顏子不改其樂。”
《孟子·盡心下》:“言不顧行,行不顧言。”
《孟子·盡心下》:“ 孟子 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楚辭·離騷》:“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讒而齌怒。”
戰國 楚 宋玉 《風賦》:“溥暢而至,不擇貴賤高下而加焉。”
《荀子·榮辱》:“義之所在,不傾於權,不顧其利,舉國而與之不為改視,重死持義而不橈,是士君子之勇也。”
《荀子·榮辱》:“乳彘不觸虎,乳狗不遠游,不忘其親也。人也,下忘其身,內忘其親,上忘其君,則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
《荀子·非相》:“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
《荀子·正論》:“援劍戟而逐之,不避死傷。”
《荀子·正論》:“賞不當功,罰不當罪。”
《荀子·性惡》:“不恤是非,不論曲直,以期勝人為意。”
《韓非子·存韓》:“若臣斯之所言有不應事實者,愿大王幸使得畢辭於前,乃就吏誅不晚也。”
《韓非子·十過》:“耽於女樂,不顧國政。”
《韓非子·孤憤》:“不察其類者也。”
《韓非子·說林上》:“故曰:‘巧詐不如拙誠。’ 樂羊 以有功見疑, 秦西巴 以有罪益信。”
《韓非子·說林下》:“崇侯、惡來知不適紂之誅也,而不見武王之滅之也。”
《韓非子·大體》:“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
《韓非子·內儲說上》:“行所易不關所惡。”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齊侯不聽左右,魏主不聽譽者,而明察照羣臣。”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以功受賞,臣不德君。”
《韓非子·難一》:“戰陣之間,不厭詐偽。”
秦 李斯 《上秦始皇書》:“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禮記·曲禮上》:“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禮記·內則》:“外內不共井,不共湢浴,不通寢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裳。”
《禮記·中庸》:“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
《禮記·少儀》:“不訾重器。”
《韓詩外傳》卷三:“臣聞之:‘卑不謀尊,疎不閒親。’”
漢 賈誼 《新書·春秋》:“酤家不讎其酒,屠者罷列而歸。”
漢 晁錯 《論貴粟疏》:“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
漢 晁錯 《論貴粟疏》:“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
《孔子家語·子路初見》:“御狂馬不釋策,操弓不反檠。”
《孔子家語·弟子行》:“自見 孔子 ,出入於戶,未嘗越禮,往來過之,足不履影。”
《孔叢子·執節》:“不忝前人,不泯祖業,豈徒一家之賜哉?”
漢 司馬相如 《子虛賦》:“今足下不稱楚王之德厚,而盛推云夢以為高……竊為足下不取也。”
漢 司馬相如 《上林賦》:“務在獨樂,不顧眾庶。”
《淮南子·主術訓》:“不偏一曲,不黨一事。”
《淮南子·說山訓》:“曾子立孝,不過勝母之閭。”
《史記·五帝本紀》:“蚩尤作亂,不用帝命。”
《史記·秦始皇本紀》:“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
《史記·項羽本紀》:“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
《史記·孝文本紀》:“罪人不帑,不誅無罪。”
《史記·趙世家》:“ 趙簡子 有臣曰 周舍 ,好直諫。 周舍 死, 簡子 每聽朝,常不悅,大夫請辠。 簡子 曰:‘大夫無罪,吾聞,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諸大夫朝,徒聞唯唯,不聞 周舍 之鄂鄂,是以憂也。’”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且王之所求者,鬭 晉 楚 也; 晉 楚 不鬭, 越 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
《史記·陳丞相世家》:“漢王以為然,乃出黃金四萬斤,與陳平,恣所為,不問其出入。”
《史記·周勃世家》:“上居禁中,召亞夫賜食,獨置大胾,無切肉,又不置箸,亞夫心不平。”
《史記·魏公子列傳》:“天下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巖穴隱者,不恥下交,有以也。”
《史記·商君列傳》:“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
《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賈不意君能自致青云之上。”
《史記·韓信盧綰列傳》:“﹝ 韓王 信 報 柴將軍 書:﹞僕之思歸,如痿人不忘起,盲者不忘視也。”
《史記·袁盎晁錯列傳》:“盎素不好鼂錯。”
《史記·袁盎晁錯列傳》:“問袁盎,諸君譽之皆不容口。”
《史記·游俠列傳論》:“狀貌不及中人。”
《史記·龜策列傳》:“故曰:田者不彊,囷倉不盈;商賈不彊,不得其贏;婦女不彊,布帛不精;官御不彊,其勢不成;大將不彊,卒不使令;侯王不彊,沒世無名。”
《史記·貨殖列傳》:“壯士在軍,攻城先登,陷陣卻敵,斬將搴旗,前蒙矢石,不避湯火之難者,為重賞使也。”
漢 司馬遷 《報任少卿書》:“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漢 鄒陽 《上書吳王》:“臣聞鷙鳥累百,不如一鶚。”
漢 焦贛 《易林·鼎之需》:“容民畜眾,不離其居。”
漢 劉向 《九嘆·離世》:“不顧身之卑賤兮,惜皇輿之不興。”
漢 劉向 《說苑·政理》:“夫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
漢 揚雄 《法言·先知》:“為國不迪其法,而望其效,譬諸筭乎!”
《漢書·高帝紀下》:“高祖不脩文學,而性明達。”
《漢書·元帝紀》:“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漢書·英布傳》:“謁者隨何進曰:‘不審陛下所謂。’”
《漢書·晁錯傳》:“此車騎之地,步兵十不當一。”
《漢書·司馬遷傳》:“傳曰:刑不上大夫。”
《漢書·孫寶傳》:“ 穉季 耳目長,聞知之,杜門不通水火。”
《漢書·趙充國傳》:“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隃度。臣愿馳至 金城 ,圖上方略。”
《漢書·韓延壽傳》:“上由是不直延壽,各令窮竟所考。”
《漢書·循吏傳·黃霸》:“又發騎士詣北軍,馬不適士。”
《漢書·敘傳上》:“朝為榮華,夕而焦瘁,福不盈眥,旤溢於世。”
漢 班彪《王命論》:“取舍不厭斯位,符瑞不同斯度,而茍昧權利,越次妄據,外不量力,內不知命,則必喪保家之主。”
《論衡·雷虛》:“夫人食不浄之物,以不知有其洿也。”
《論衡·量知》:“御史之遇文書,不失分銖。”
漢 班固 《東都賦》:“不階尺土一人之柄,同符乎 高祖 。”
漢 蔡邕 《陳太丘碑文》:“交不諂上,愛不瀆下。”
《文選·孔融〈薦禰衡表〉》:“鷙鳥累百,不如一鶚,使 衡 立朝,必有可觀。”
漢 陳琳 《為袁紹檄豫州》:“幕府惟強干弱枝之義,且不登叛人之黨,故復援旌擐甲,席卷起征。”
漢 陳琳 《為曹洪與魏文帝書》:“由此觀之,彼固不逮下愚。”
漢 阮瑀 《為曹公作書與孫權》:“孤與將軍,恩如骨肉,割授江南,不屬本州。”
漢 王粲《贈士孫文始詩》:“無曰蠻裔,不虔汝德。”
《后漢書·隗囂傳》:“諸父眾賢不量小子。”
《后漢書·馬廖傳》:“廖性質誠畏慎,不愛權埶聲名,盡心納忠,不屑毀譽。”
《后漢書·胡廣傳》:“不矜其能,不伐其勞。”
《后漢書·袁敞傳》:“ 敞 廉勁不阿權貴,失 鄧氏 旨,遂自殺。”
《后漢書·周景傳》:“恩亦不及其家。”
《后漢書·班彪傳上論》:“貞不違人。”
《后漢書·吳祐傳》:“吳氏世不乏季子矣。”
《后漢書·郭太傳》:“吾不知其它。”
《后漢書·鄭太傳》:“ 張孟卓 東平 長者,坐不闚堂。”
《后漢書·陳蕃傳》:“鄙諺言‘盜不過五女門’,以女貧家也。”
《后漢書·荀彧傳》:“海內未喻其狀,所受不侔其功。”
《后漢書·索盧放傳》:“太守受誅,誠不敢言,但恐天下惶懼,各生疑變。夫使功者不如使過,愿以身代太守之命。”
《后漢書·虞延傳》:“﹝ 延 ﹞性敦樸,不拘小節,又無鄉曲之譽。”
《后漢書·循吏傳·王渙》:“當職割斷,不避豪右。”
《后漢書·列女傳·太原王霸妻》:“君少修清節,不顧榮祿。”
《后漢書·列女傳·曹世叔妻》:“擇辭而説,不道惡語。”
《后漢書·列女傳·陳留董祀妻》:“何惜疾足一騎,而不濟垂死之命乎!”
《后漢書·逸民傳·周黨》:“臣聞堯不須許由、巢父,而建號天下;周不待伯夷、叔齊,而王道以成。”
《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志·效難》:“中情之人,名不副實,用之有效。”
三國 魏文帝 《與吳質書》:“觀古今文人,類不護細行,鮮能以名節自主。”
三國 魏 吳質 《答魏太子箋》:“日月冉冉,歲不我與。”
三國 魏 曹植 《與吳季重書》:“墨翟不好伎,何為過朝歌而迴車乎?”
三國 魏 曹植 《與吳季重書》:“然日不我與,曜靈急節,面有過景之速,別有參商之闊。”
三國 魏 曹植 《求自試表》:“旦、奭不讓燕、魯之封,其功大也。”
三國 魏 阮籍 《為鄭沖勸晉王箋》:“沖等不通大體,敢以陳聞。”
三國 魏 嵇康 《琴賦》:“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聲。”
三國 魏 嵇康 《與山巨源絕交書》:“阮嗣宗口不論人過,吾每師之。”
三國 魏 嵇康 《與山巨源絕交書》:“素不便書,又不喜作書。”
三國 魏 嵇康 《與山巨源絕交書》:“ 禹 不偪 伯成子高 ,全其節也。”
三國 魏 嵇康 《幽憤詩》:“實恥訟免,時不我與。”
三國 魏 李康 《運命論》:“蓋譏汲黯之白首於主爵,而不懲張湯牛車之禍也。”
三國 吳 韋昭 《博弈論》:“立身者不階其術,徵選者不由其道。”
《三國志·蜀志·譙周傳》:“諺曰:‘射幸數跌,不如審發。’”
《三國志·吳志·孫堅傳》:“ 堅 曰:‘ 卓 ( 董卓 )逆天無道,蕩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縣示四海,則吾死不瞑目。’”
《三國志·魏志·蔣濟傳》“就遷為護軍將軍,加散騎常侍” 裴松之 注引 晉 司馬彪 《戰略》:“虎狼當路,不治狐貍。先除大害,小害自已。”
晉 楊泉 《物理論》:“語曰:‘上不正,下參差’,古者所以不欺其民也。”
晉 陸機 《演連珠》之十二:“忠臣率志,不謀其報。”
晉 陸機 《演連珠》之二十:“是以輪匠肆目,不乏奚仲之妙。”
晉 陸機 《演連珠》之三十八:“是以王鮪登俎,不假吞波之魚;蘭膏停室,不思銜燭之龍。”
晉 陸機 《演連珠》之四一:“是以商飇漂山,不興盈尺之云。”
晉 陸機 《演連珠》之四七:“臣聞虐暑熏天,不減堅冰之寒。”
晉 陸機 《文賦》:“恒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
晉 陸云 《謝平原內史表》:“片言隻字,不關其間。”
《三國志·魏志·鄭渾傳》“ 鄭渾 字 文公 ” 裴松之 注引 張璠 《漢紀》:“ 張孟卓 東平 長者,坐不窺堂。”
晉 葛洪 《抱樸子·勤求》:“夫讀五經,猶宜不恥下問,以進德修業,日有緝熙。”
晉 葛洪 《神仙傳·彭祖》:“少好恬靜,不卹世務,不營名譽。”
晉 干寶 《搜神記》卷十二:“阮士瑀傷於虺,不忍其痛,數嗅其瘡。”
《三國志·蜀志·后主傳》:“ 后主 舉家東遷,既至 洛陽 ” 裴松之 注引 晉 習鑿齒 《漢晉春秋》:“ 司馬文王 與 禪 ( 劉禪 )宴,為之作故 蜀 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 禪 喜笑自若……他日,王問 禪 曰:‘頗思 蜀 否?’ 禪 曰:‘此間樂,不思 蜀 。’”
晉 袁宏 《后漢紀·章帝紀》:“ 逵 才學該通,其所著論,為學者所宗。性佚,不修小節,當世以此譏焉,故不至大官。”
晉 陶潛 《五柳先生傳》:“亦不詳其姓字。”
《晉書·刑法志》:“古典刑不上大夫,今士人有犯者,謂宜如舊,不在刑例,則進退為允。”
《晉書·文苑傳·左思》:“思自以其作不謝班、張。”
《晉書·馮素弗載記》:“任俠放蕩,不修小節。”
南朝 宋 顏延之 《陶徵士誄》:“弱不好弄,長實素心。”
南朝 宋 謝惠連 《雪賦》:“玄陰凝,不昧其潔。”
《南齊書·高逸傳·何求》:“仍住 吳 ,居 波若寺 ,足不踰戶,人莫見其面。”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鎔裁》:“夫美錦製衣,脩短有度,雖翫其采,不倍領袖。”
《文心雕龍·序志》:“同之與異,不屑古今。”
《陳書·蕭摩訶傳》:“ 安都 謂 摩訶 曰:‘卿驍勇有名,千聞不如一見。’”
《南史·江淹傳》:“不悟明公見眷之重。”
《南史·袁憲傳》:“皇太子頗不率典訓, 憲 手表陳諫十條,皆援引古今,言辭切直。”
《南史·張緒傳》:“諸子皆輕俠,中子 充 ,少時又不護細行。”
《魏書·崔浩傳》:“耳聞不如目見,吾曹目見,何可共辨?”
《魏書·于栗磾傳》:“烈之節概,不謝金日磾也。”
《魏書·律歷志上》:“今崇徒教樂童書學而已,不恭樂事,臣恐音律一曠,精賞實難,習業差怠,轉乖本意。”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勉學》:“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歸心》:“儒有不屈王侯,高尚其事。”
《北齊書·穆后傳》:“后既以陸為母,提婆為家,更不採輕霄。”
《北齊書·高昂傳》:“父翼常謂人曰:‘此兒不滅我族,當大吾門,不直為州豪也。’”
《北齊書·文苑傳·樊遜》:“才高不依常例。”
北周 庾信 《周使持節大將軍廣化郡開國公丘乃敦崇傳》:“方欲討論國恥,申雪家寃,橫尸原野,是所甘心,時不我與,先從朝露。”
《北史·魏世祖太武帝紀》:“不聽私立學校,違者師身死,主人門誅。”
《北史·王羆傳》:“ 羆 性儉率,不事邊幅。”
《北史·畢眾敬傳》:“諸畢當朝,不乏榮貴,但幃薄不修,為時所鄙。”
《北史·陳元康傳》:“及 神武 疾篤,謂 文襄 曰:‘ 芒山 之戰,不用 元康 言,方貽汝患,以此為恨,死不瞑目。’”
《北史·列女傳·房愛親妻崔氏》:“吾聞聞名不如見面,小人未見禮教,何足責哉!”
隋 王通 《中說·王道》:“子之家六經畢備,朝服祭器不假。”
隋 王通 《中說·事君》:“美哉,公旦之為周也!外不屑天下之謗,而私其跡曰:必使我子孫相承而宗祀不絶也。”
《隋書·史祥傳》:“不悟皇鑒曲發,備位少陽。”
唐 宋之問 《桂陽三日述懷》詩:“愚謂嬉游長似昔,不言流寓歘成今。”
唐 張鷟 《游仙窟》:“雖作拒張,又不免輸他口子。”
唐 劉知幾 《史通·斷限》:“凡學者必先精此書,次覽羣籍,譬夫行不由徑,非所聞焉。”
唐 王昌齡 《西宮秋怨》詩:“芙蓉不及美人妝,水殿風來珠翠香。”
唐 李白 《月下獨酌》詩之一:“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唐 李白 《長干行》:“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
唐 李白 《贈崔秋浦》詩之二:“見客但傾酒,為官不愛錢。”
唐 李白 《幽州胡馬客歌》:“雖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
唐 杜甫 《催宗文樹雞柵》詩:“不昧風雨晨,亂離減憂慼。”
唐 杜甫 《寄從孫崇簡》:“吾孫騎曹不記馬,業學尸鄉多養雞。”
唐 殷璠 《河岳英靈集·王昌齡》:“奈何晚節不矜細行,謗議沸騰,垂歷遐荒,使知音者嘆惜。”
唐 岑參 《梁州對雨懷麴二秀才贈余新詩》:“二人事慈母,不弱古 老萊 。”
唐 顧況 《補亡詩·囝》:“及其生汝,人勸不舉,不從人言,果獲其苦。”
唐 韓愈 《處士盧君墓志銘》:“讀書學文,皆不待強教,卒以自成。”
唐 韓愈 《憶昨行和張十一》詩:“踐蛇茹蠱不擇死,忽有飛詔從天來。”
唐 韓愈 《黃家賊事宜狀》:“前后所奏殺獲,計不下一二萬人。”
唐 韓愈 《送高閑上人序》:“不造其堂,不嚌其胾。”
唐 韓愈 《石鼓歌》:“辭嚴義密讀難完,字體不類隸與科。”
唐 白居易 《小童薛陽陶吹觱栗歌》:“眾音覼縷不落道,有如部伍隨將軍。”
唐 柳宗元 《非國語上·不藉》:“夫福之求,不若行吾言之大德也;人之用,不若行吾言之和樂以死也。”
唐 元稹 《俠客行》:“俠客不怕死,怕在事不成。”
唐 熊孺登 《日暮天無云》詩:“應非暫呈瑞,不許出山川。”
唐 陸暢 《解內人嘲》詩:“須教翡翠聞王母,不奈烏鳶噪鵲橋。”
唐 李商隱 《賈生》詩:“可憐夜半虛前夕,不問蒼生問鬼神。”
唐 黃滔 《華巖寺開山始祖碑銘》:“有徒三十人,皆肅肅可觀,不忝師門。”
唐 杜荀鶴 《登靈水閣貽釣者》詩:“未勝漁父閒垂釣,獨背斜陽不采人。”
唐 鄭谷 《游蜀》詩:“不忿黃鸝驚曉夢,唯悲杜宇起春愁。”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牘·步飛煙》:“妾貌雖不迨桃李,而零落過之。”
《太平廣記》卷四四引《河東記·蕭洞玄》:“聰慧日甚,祗不解啼,纔及三歲便行,弱不好弄。”
《舊唐書·李靖傳》:“ 高祖 甚悅,謂公卿曰:‘朕聞使功不如使過, 李靖 果展其効。’”
《舊唐書·裴行儉傳》:“褚遂良非精筆佳墨未嘗輒書,不擇筆墨而妍捷唯予及虞世南耳。”
《舊唐書·文苑傳中·元萬頃》:“ 萬頃 屬文敏速,然性疏曠,不拘細節,無儒者之風。”
《舊唐書·辛替否傳》:“口説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眼見。”
《新唐書·陳貞節傳》:“平子猥引僖公逆祀為比,殊不知孝和升新寢,圣真方祔廟,則未嘗一日居上也。”
《新唐書·唐休璟傳》:“后誚 楊再思 、 李嶠 、 姚元崇 等曰:‘ 休璟 練知邊事,卿輩十不當一。’”
前蜀 杜光庭 《虬髯客傳》:“公不自意獲之,愈喜愈懼,瞬息萬慮不安。”
南唐 李煜 《虞美人》詞:“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五:“有弘農楊蘧者,曾到嶺外,見陽朔、荔浦山水,談不容口。”
宋 陶谷 《清異錄·君道》:“如摘瓜手耳,取之既多,其中不容無濫。”
《太平廣記》卷二二二引《命定錄·梁十二》:“無言恨云:忘卻他,不遣家內知。”
宋 梅堯臣 《觀何君寶畫》詩:“買時不惜金與帛,帛載羊車錢載驢。”
宋 曾鞏 《南湖行》之一:“生長江湖樂卑濕,不信中州天氣和。”
宋 曾鞏 《上歐陽學士第二書》:“所見殆不減百千人。”
宋 曾鞏 《徐干〈中論〉目錄序》:“《先賢行狀》亦稱干篤行體道,不耽世業,魏太祖特旌命之,辭疾不就。”
宋 曾鞏 《與杜相公書》:“春喧,不審尊候如何。”
宋 司馬光 《伏蒙留守相公賜示陪太師》詩:“相國火城光滿路,夜歸不假玉蟾圓。”
《資治通鑒·魏高貴鄉公甘露二年》:“諺曰:‘射幸數跌,不如審發。’”
《資治通鑒·隋煬帝大業十二年》:“臣非所司,不委多少,但患漸近。”
《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十一年》:“五月,壬申, 魏徵 上疏,以為:陛下欲善之志不及於昔時,聞過必改少虧於曩日,譴罰積多,威怒微厲,乃知貴不期驕,富不期侈,非虛言也。”
《資治通鑒·唐睿宗景云二年》:“自古失道破國亡家者,口説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睹。”
宋 王安石 《紅梅》詩:“春半花才發,多應不奈寒。”
宋 沈括 《夢溪續筆談》:“ 寇忠愍 拜相白麻, 楊大年 之詞,其間四句曰:‘能斷大事,不拘小節。有 干將 之器,不露鋒鋩;懷照物之明,而能包納。’”
宋 蘇軾 《送顧子敦奉使河朔》詩:“十年臥江海,了不見慍喜。”
宋 蘇軾 《仇池筆記·記張憨子》:“冬夏布褐,三十年不易,然近之不覺有垢穢氣。”
宋 蘇軾 《放榜后論貢舉合行事宜》:“欲乞特賜指揮,今后差試官,不拘經義詩賦,專務選擇有詞學之人。”
宋 蘇軾 《講田友直字序》:“ 韓城 田益 ,字 遷之 。 黃庭堅 以謂不足以配名,更之曰 友直 ……何獨取諸此?某曰:夫直者,剛者之長也,千夫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
宋 蘇轍 《龍川別志》卷上:“丁謂既逐李公於衡州,遣中使齎詔賜之,不道所以。”
宋 蘇轍 《詩病五事》:“而 李翱 稱之,以為 郊 詩‘高處在古無上,平處猶下顧 沉 謝 。’至 韓退之 亦談不容口。”
宋 王讜 《唐語林·德行》:“沉吏部傳師,性和易,不從流俗。”
宋 晁端禮 《步蟾宮詞》:“奴哥一向不賭是,算誰敢共他爭氣。”
宋 陳師道 《先君事狀》:“遇事叢錯,人不勝其煩,意益自得。”
宋 高登 《好事近》詞:“囊錐剛強出頭來,不道甚時節。”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三:“ 秦太師 當國,有諂者嘗執政矣,出為 建康 留守,每發一書,則書百幅,擇十之一用之。于是不勝其煩,人情厭患。”
宋 朱熹 《乞修德政以弭天變狀》:“其勢不容少緩。”
宋 陳亮 《蕭曹丙魏房杜姚宋何以獨名于漢唐》:“ 姚崇 之遇事立斷, 宋璟 之守正不阿,以共成 明皇 開元 之治,亦不負君臣之遇合矣。”
宋 張端義 《貴耳集》卷上:“ 孝宗 幸 天竺 及 靈隱 ,有 輝 僧相隨。見 飛來峰 ,問 輝 曰:‘既是飛來,如何不飛去?’對曰:‘一動不如一靜。’”
宋 陸九淵 《策問》:“言不顧行,行不顧言,誠足病也。”
宋 黃升 《酹江月》詞:“作賦吟詩空自好,不直一杯秋露。”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一:“許了林下做為侶,説得言語真箇不入俗。”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一:“二哥不合盡説與,開口道不彀十句,把 張君瑞 送得來腌受苦。”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三:“不圖飲食,不圖茶。”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五:“您不偢人,俺怎敢嗔他?”
《金史·陳規傳》:“兵難遙度,百聞不如一見。”
《宋史·王安石傳》:“以為卿但知經術,不曉世務。”
《宋史·岳飛傳》:“或問天下何時太平, 飛 曰:‘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元 耶律楚材 《用前韻感事》之二:“歲不我與其奈何,兩髩星星尚如此!”
元 段成己 《大江東去·送楊國瑞西歸》詞:“歲月不貸閑人。”
元 尚仲賢 《柳毅傳書》第二折:“那火龍大施勇烈,俺小龍不忿爭強。”
元 關漢卿 《玉鏡臺》第三折:“我求灶頭不如告灶尾,為甚我今日媒人跟前做小伏低?”
元 關漢卿 《魯齋郎》第一折:“小官 魯齋郎 ,自從 許州 拐了 李四 的渾家,起初時性命也似愛他,如今兩個眼里不待見他。”
元 岳伯川 《鐵拐李》第二折:“我一馬不鞁兩鞍,雙輪不碾四轍,守著 福童 孩兒,直到老死也不嫁人。”
元 楊顯之 《酷寒亭》第一折:“頭頂軍資庫,腳踏萬年倉,若將來撒鏝,不勾幾時光。”
元 馬致遠 《漢宮秋》第四折:“不比那雕梁燕語,不比那錦樹鶯鳴。”
元 楊朝英 《梧葉兒·客中聞雨》曲:“夜雨好無情,不道我愁人怕聽。”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這錢也難買柴薪,不勾齋糧,且備茶湯。”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一本第三折:“他不瞅人,待怎生!”
元 喬吉 《揚州夢》第四折:“則待談笑平生,不望白馬紅纓。”
《秦并六國平話》卷上:“不上三十合,飛虎佯敗。”
《元史·劉敏中傳》:“身不懷幣,口不論錢。”
《元史·列女傳·衣氏》:“是夕, 衣氏 具鷄黍祭其夫,家之所有悉散之鄰里及同居 王媼 ,曰:‘吾聞一馬不被兩鞍,吾夫既死,與之同棺共穴可也。’
《水滸傳》第二回:“自古道:‘大蟲不吃伏肉。’”
《水滸傳》第二回:“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俺如何與他爭得?”
《水滸傳》第三回:“ 魯提轄 連忙還禮,説道:‘聞名不如見面,見面勝似聞名!’”
《水滸傳》第六回:“那婦人已知告狀不準,放下心,不怕他。”
《水滸傳》第二四回:“原來這個開茶坊的王婆,也是不依本分的。”
《水滸傳》第二四回:“你明日倘或再去做時,帶了些錢在身邊,也買些酒食與他回禮。常言道:‘遠親不如近鄰’,休要失了人情。”
《水滸傳》第二四回:“常言道:‘表壯不如里壯。嫂嫂把得家定,我哥哥煩惱做甚么?’”
《水滸傳》第五八回:“便當不避水火,力為解救,與汝相助。”
明 宋濂 《桐江大師行業碑銘》:“師益加奮勵,脅不沾席者數載,朝叩夕咨,所以悟疑辯惑者,無一髮遺憾。”
明 劉基 《諸暨州重修州學記》:“人倫既明,則為民者莫不知愛其親。”
《三國演義》第三九回:“‘疏不間親,’ 亮 何能為公子謀?”
《三國演義》第四五回:“ 肅 曰:‘兩國相爭,不斬來使。’ 瑜 曰:‘斬使以示威。’”
《三國演義》第七二回:“ 操 嘗造花園一所;造成, 操 往視之,不置褒貶,只取筆于門上書一‘活’字而去。”
明 方孝孺 《送石君永常赴河南僉事序》:“不形好惡,不傾是非。”
明 葉盛 《水東日記·張文翔》:“御史按 吳中 不律, 翼 忿忿不能平,因建白數事,指斥頗多,竟為眾所傾,謫 開平 數年,以宥還。”
明 徐愛 《〈傳習錄〉序》:“先生明睿天授,然和樂坦易,不事邊幅。”
明 吳承恩 《夏日》詩:“高堂美人不禁暑,冰簟湘簾夢秋雨。”
《西游記》第三一回:“ 八戒 又思量道:‘請將不如激將,等我激他一激。’”
《西游記》第三一回:“古人云:‘不看僧面看佛面。’兄長既是到此,萬望救他一救。”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主治一·吐血衄血》:“有陽乘陰者,血熱妄行;陰乘陽者,血不歸經。”
明 徐渭 《論中五》:“《大學》首篇,人人熟之者也,而文之體要盡是矣……多此者,添虵足也;不及此者,斷隺足也;而昧此而妄作者,貂不足也。”
明 張居正 《歸政乞休疏》:“不自意遭際先皇,拔之侍從之班,畀以論思之任。”
明 張四維 《雙烈記·女戎》:“況使功不如使過。”
明 李贄 《答耿司寇書》:“翻思此等,反不如市井小夫,身履是事,口便説是事。”
明 李贄 《虛實說》:“然不知其能舍己從人否也。未嘗一日不拜昌言也,是以人皆謂之 禹 也,然不知其能過門不入,呱呱弗子否也。”
明 王玉峰 《焚香記·構禍》:“﹝ 金壘 這廝﹞逼奴改嫁,見奴死不順從,又逼我兜籠陣馬,賣俏倚門。這般所為,狗彘不若。”
《封神演義》第十八回:“不表 侯虎 監督臺工。且説 子牙 借水遁,回到 宋異人 莊上。”
《金瓶梅詞話》第十一回:“那頃這丫頭在娘房里著緊不聽手,俺沒曾在灶上把刀背打他,娘尚且不言語,可可今日輸到他手里,便驕貴的這等的了。”
《金瓶梅詞話》第二五回:“爹若這等纔好,休放他在家里,使的他馬不停蹄纔好。”
《金瓶梅詞話》第三十回:“忽有 薛嫂 兒領了個妳子來,原是小人家媳婦兒,年三十歲,新近丟了孩兒,不上一個月,男子漢當軍,過不的。”
《金瓶梅詞話》第七一回:“我家做官的,初入蘆葦,不知深淺,望乞大人,凡事扶持一二。”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丹鉛新錄六·朱文公》:“楊又不詳考其全文氣脈,而毛摘撼之,多見其不量已。”
明 陳繼儒 《珍珠船》卷四:“馬周初入京,至灞上逆旅,數公子飲酒,不顧周。”
明 陳繼儒 《珍珠船》卷四:“貞觀中王珪處貴漸久,不營私廟,四時猶祭於寢。”
明 沈德符 《野獲編·宗藩·遼王貴烚罪惡》:“談者反謂 洪 不阿 江陵 ,欲存 遼 得罪。真説夢耳。”
明 沈德符 《野獲編·諧謔·借蟹譏權貴》:“ 分宜 擅權,枉殺 貴溪 ,京師人惡之,為語曰:‘可恨 嚴介溪 ,作事忒心欺,常將冷眼觀螃蟹,看你橫行得幾時?’一蟹之微,古今皆借以喻權貴,然亦一蟹不如一蟹矣。”
明 沈德符 《野獲編補遺·釋道·薩王二真君之始》:“雄麗軒敞,不下宮掖。”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內府衙門職掌》:“此印及直殿監印、鐘鼓司、混堂、靈臺等印,皆本衙第一員僉書挨掌,不係貴近內臣掌。”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內府衙門職掌》:“刻漏房,官十數員,不係靈臺,專管每日時刻。”
《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五:“你不到 烏江 心不死,今已到 烏江 ,這心原也該死了。”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五:“足不出門。”
《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有一個 河朔 李 生,從少時膂力過人,恃氣好俠,不拘細行。”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 七郎 ﹞只得勸母親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雖是遭此大禍,兒子官職還在,只要到得任所,便好了。’”
《二刻拍案驚奇》卷一:“我雖曾聽見老爺與賓客們常説,真是千聞不如一見。”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這人家不經折的。”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 宋 時法度,官府有酒,皆召歌妓承應,只站著歌唱送酒,不許私侍寢席;卻是與他謔浪狎昵,也算不得許多清處。”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但是來看嚴蕊的沒有一個不駡朱晦庵兩句。”
《警世通言·宋小官團圓破氈笠》:“況且下水順風,相去已百里之遙,一動不如一靜,勸你息了心罷!”
《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難蘇學士》:“此老下筆數千言,不由思索。”
《醒世恒言·三孝廉讓產立高名》:“常言道:‘疎不間親。’你我終是外人,怎管得他家事!”
《醒世恒言·鄭節使立功神臂弓》:“不饒照水芙蓉,恐是凌波菡萏。”
《古今小說·史弘肇龍虎君臣會》:“ 王保正 ,你好不近道理!偌大一隻狗子,怎地只把三百錢出來?須虧我。”
《古今小說·新橋市韓五賣春情》:“倘有人不愜氣,在此飛磚擲瓦,安身不穩。”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崖鹽》:“恣人刮取,不假煎煉。”
《明史·刑法志》:“古者刑不上大夫,以勵廉恥也。”
《明史·刑法志三》:“刑法有創之自 明 ,不衷古制者,廷杖、東西廠、錦衣衛、鎮撫司獄是已。”
《明史·胡翰傳》:“見翰文,稱之不容口。”
《明史·趙錦傳》:“賞不當功,罰不當罪。”
清 顧炎武 《與三侄書》:“ 華陰 綰轂 關 河 之口,雖足不出戶,而能見天下之人,聞天下之事。”
清 李漁 《玉搔頭·締盟》:“只怕有大富大貴之人把勢力來相逼,到那時節,不怕你不依。”
清 李漁 《憐香伴·鞅望》:“我有道理,請將不如激將。”
清 李漁 《凰求鳳·媒間》:“自古道:‘疎不間親。’”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竊恐詞人不究立言初意,謬信《琵琶》王四之説,因謬成真。”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二:“揚子云括澹寡營,不競時名。”
清 侯方域 《司成公家傳》:“公為人和易有容,不修苛節,見人無貴賤皆與飲酒。”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長清僧》:“既歸,灰心木坐,了不勾當家務。”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青梅》:“杖逐而出,不聽入門。”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水莽草》:“嗅之有異味,不類茶茗。”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于去惡》:“兄誠不諒我之深矣。欲不言,則此心無以自剖,驟言之,又恐驚為怪異。奈何?”
清 納蘭性德 《南歌子·古戍》詞:“玉帳空分壘,金笳已罷吹。東風回首盡成非,不道興亡命也,豈人為。”
清 嚴有禧 《漱華隨筆·僧大汕》:“一日向吳自述,酬應雜遝,不堪其苦。”
清 嚴有禧 《漱華隨筆·文三橋》:“扇大佳,恐損壞,不若紗帽為涼快也。”
清 嚴有禧 《漱華隨筆·殿試》:“舊制殿試,皆有黜落,臨時請旨,不拘數目。”
清 嚴有禧 《漱華隨筆·莊廷鑨》:“大吏右莊氏,不直之榮。”
《儒林外史》第五十回:“我看老爹這個舉動,自然豪杰。真人面前我也不説假話了。”
《紅樓夢》第二回:“誰知這樣鐘鳴鼎食之家,翰墨詩書之族,如今的兒孫,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紅樓夢》第六回:“你皆因年小時候,托著老子娘的福,吃喝慣了,如今所以有了錢就顧頭不顧尾,沒了錢就瞎生氣,成了什么男子漢大丈夫了!”
《紅樓夢》第十三回:“ 寶玉 道:‘不用忙,不相干。這是急火攻心,血不歸經。’”
《紅樓夢》第二一回:“難道圖你舒服,叫他知道了,又不待見我呀!”
《紅樓夢》第二八回:“ 憑他誰叫我裁,也不管二爺的事!”
《紅樓夢》第四三回:“殊不知古來并沒有個洛神,那原是曹子建的謊話。”
《紅樓夢》第四五回:“你才説的也是,多一事不如省一事。”
《紅樓夢》第五七回:“一動不如一靜。我們這里就算好人家,別的都容易,最難得的是從小兒一處長大,脾氣情性都彼此知道的了。”
《紅樓夢》第六四回:“你雖然不講究這個,要叫老太太回來看見,又該説我們躲懶,連你穿帶的東西都不經心了。”
《紅樓夢》第六八回:“自古説‘妻賢夫禍少’,‘表壯不如里壯’,你但凡是個好的,他們怎敢鬧出這些事來?”
《紅樓夢》第七四回:“我想你素日肯勸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己保養保養也是好的。”
《紅樓夢》第七七回:“現在他的東西,是瞞上不瞞下,悄悄的送還他去。”
《紅樓夢》第七七回:“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紅樓夢》第八四回:“要賭寬厚待人里頭,卻不濟他寶姐姐有耽待,有盡讓了。”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十六引 李現田 詩:“洗耳自同高士潔,披襟不讓大王雄。”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 獻縣史 某,佚其名,為人不拘小節,而落落有直氣。”
清 蔣士銓 《臨川夢·遣跛》:“古云:‘兩國相爭,不斬來使。’老漢若怕你殺也不來了。”
清 趙翼 《甌北詩話·黃山谷詩》:“ 東坡 隨物賦形,信筆揮灑,不拘一格。”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莊斸松》:“邪不敵正,理固然也。”
《鏡花緣》第五二回:“阿妹為何只長他人志氣,卻滅自己威風?我倒是個‘初生犢兒不怕虎’,將來到彼,我就同你前去,難道我們兩個還敵不住他一個么?”
《嘯亭雜錄·馬僧》:“兩盜,雛耳,雖相伺而眼眜,誤赤金為錢鏹,故不直一下手。”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熊鉛山司寇》:“文字荒疏,不堪入目。”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9,836評論 6 540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275評論 3 428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7,904評論 0 38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633評論 1 317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368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736評論 1 328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740評論 3 446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919評論 0 289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481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235評論 3 35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427評論 1 374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968評論 5 36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656評論 3 34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055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348評論 1 294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160評論 3 398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380評論 2 379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自下而上思考,總結概括在動筆寫文章之前,將所有的信息分類歸納,抽象概括,并用自下而上的方式表現出來。由此形成金字塔...
    寒門書生閱讀 277評論 0 0
  • 人這一世,亦如杯世味熬煮的茶 我承認自己不是位愛品茶之人 但愿用一生時間,細細品世味茶 茶里有跌宕人生,需悠然處之...
    老醋322閱讀 382評論 0 0
  • 早上五點醒了,開始思緒萬千。 我不相信這些負面的情緒。告訴自己走出去。 沖涼,換一身干凈的衣服。 背起包,走出去,...
    許之歡喜閱讀 291評論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