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后,哈桑被阿塞夫玷污,阿米爾親眼所見,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責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隨父親逃往美國。 ? ? ? ? ? ? ? ? ? ?成年后的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為了贖罪,阿米爾答應拉辛罕回國找尋哈桑的兒子,卻意外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最終,阿米爾帶著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回到了美國,新的救贖暗含希望。
看完這本書的那一刻,感覺很悲傷。雖然故事的結局含著美好與希望,但這遠遠不足以抵消那些無可改變的悲劇帶給我心靈上的沖擊。
這是有關一個人的自我救贖。西方人信奉上帝,相信人是有罪的,需要被救贖。人并不是生來就有罪的,而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有了種種罪過,這罪過像是陰影一般久久不散。
人們?yōu)榱藬[脫罪過,脫離陰影,釋放自己壓抑的內(nèi)心以至不必活得太過沉重,所以需要依靠對上帝的傾訴來獲得救贖,使自己獲得心安。
《追風箏的人》的人中阿米爾的救贖無疑是令人感動的?!稄突睢分新櫤樟舳浞虻木融H也充滿動蕩與不安,頗具震撼力。我想,這些人物,他們的救贖之所以引發(fā)了共鳴,是因為每個人心中或許都有著需要被救贖的部分。
這一部分因人而異,有的罪惡不堪,有的可能只是因為細微的錯誤而引起的罪惡。總之,在這一救贖中,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他們心中都有各自的懺悔。
這一點上,救贖對于人們來說是一種解脫,人們在救贖中獲得心安,獲得了重生的勇氣和力量。這是一種無窮的力量,它使得人們在救贖中改造了自己的人格,實現(xiàn)了心靈的凈化。于是,救贖這一含義,在這樣的作用下得以升華。變得崇高而偉大。
救贖,從本意來說,就是解救與贖罪。而追風箏的人中的主人公阿米爾就完全的貫徹了這一本意。
解救自己的靈魂:當拉辛罕勸他回來,對他說:“這兒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時,他便風塵仆仆的來了,來尋求自己三十多年來內(nèi)心期盼的解脫;贖清自己的罪過:他不遠萬里回到了破舊不堪,風雨飄搖中的祖國,回來經(jīng)歷一場殊死搏斗,用阿塞夫的拳頭完成了因當年哈桑的寬恕而使他欠下的罪的清理。
當他被打倒躺下時,他瘋狂的大笑著,只因為這罪過的清除,只因為這內(nèi)心的痛苦終于在血肉模糊中得到了酣暢淋漓的排遣。
將痛苦擴散到極致便再也不覺得痛苦。阿米爾解脫了,他獲得了重生的力量,用血的代價完成了對救贖的祭奠。
《追風箏的人》文中說到“我們總喜歡給自己找很多理由去解釋自己的懦弱,總是自欺欺人地去相信那些美麗的謊言,總是去掩飾自己內(nèi)心的恐懼,總是去逃避自己犯下的罪行。但事實是,有一天,我們不得不坦然面對那些罪惡,給自己心靈予救贖?!?/b>
這在阿米爾身上表現(xiàn)到了極致,他用了三十多年的逃避來掩藏自己的罪行,卻僅僅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完成了贖罪。看起來贖罪所用的時間要遠遠少于內(nèi)心恐懼的時間,這不得不說是人性的懦弱在作祟。這給了我深切的感悟,救贖自己最難的原來是直面自己,直面自己的罪行,承認自己的懦弱和痛苦。
一個人,不能直面自己犯下的錯,總是在逃避,試圖麻痹自己,最終卻使自己生活在了一種虛假編織而成的大網(wǎng)中。網(wǎng)內(nèi)的是自己忘記過去的新開始,網(wǎng)著的自己沉浸在這片虛構中。想要脫離罪行,卻只是妄念,網(wǎng)總是會漏的,而過去的記憶總是會在不經(jīng)意間滲入網(wǎng)內(nèi),刺痛那顆脆弱敏感的心。
就像在美國時,當爸爸醉酒后發(fā)出“要是哈桑能與我們在一起就好了”的感慨時,我想阿米爾內(nèi)心是陣痛的。不愿被提及的,卻總是在輕易間觸動。
文中說到“我們在人生的不同時期都會不惜一切去追逐當下最執(zhí)著地想要得到的事物,它也許只是爸爸的專寵、兄弟的情誼、對一個一直暗戀的王子的抑或是公主的愛慕……所有的一切都有可能成為我們那時心中的風箏,我們奔跑著,一直向前,眼中心里想的都是它??墒钱敃r光滾滾向前,我們是否發(fā)現(xiàn)曾經(jīng)執(zhí)著追尋的或為此放棄了的是否都是值得的呢?為了得到,我們曾選擇放棄、背叛、謊言、隱忍……可是那短暫的得到又會怎樣呢,幸福和快樂只是慢慢地淹沒在自責、愧疚和恐懼中!”
我們是否也曾做過這樣的選擇,在金錢或物質(zhì)面前,在欲望面前,我們是不是也選擇過放棄自己可貴的價值與信念,放棄過自己的追求與堅持?是否也像阿米爾般忐忑不安,又是否能有他的直面內(nèi)心罪行的勇氣,將自己曾經(jīng)的放棄彌補過來,救贖因曾經(jīng)的選擇而迷失的心靈?
阿米爾顯然是蛻變的角色,他的內(nèi)心其實是可以想象的,他極其脆弱敏感卻懦弱善妒,這是他人性的弱點。人往往是對自己缺乏的品質(zhì)越加憎恨,阿米爾憎恨哈桑的寬容大度,憎恨他的善良單純,也憎恨他能得到爸爸的關愛。正是由于這種憎恨,在他心中將他與哈桑的關系推向了對立,也間接導致了那年冬天哈桑的悲劇。這種憎恨也成為了阿米爾需要被救贖的罪行。
“當罪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他必須償盡自己欠下的債,用弱點的消除來救贖自己,所以當拉辛罕上演“不經(jīng)意間提起,卻宛如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戲碼時,他自然而然的走向了善行的道路。
阿米爾解救了哈桑的孩子索拉博,用哈桑曾經(jīng)對他的那種寬容與耐心來等待索拉博的重拾信任,人性的救贖到此完成。
再一次的風箏放飛中,阿米爾終于使索拉博開始融入他的家庭。這算是一個happy ending了。在一種悲痛的情調(diào)中暗含著希望,用飛天遨游的風箏象征著心靈的自由和枷鎖的解脫,與那年冬天的風箏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種悲與喜,痛與希望并存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