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重翻此書,又有不少收獲,遂舊文重改,增添了我對此書的結構分析與對主題的看法。全文較長,希望被《追風箏的人》所感動的讀者能夠認真看完,這也算是對我最大的支持。
在犯下對他人造成嚴重傷害的錯誤時,會產生兩類人。一類人是逃避、隱瞞、甚至欺騙,總之不想直面錯誤,不愿承擔責任,害怕認錯帶來的痛苦,最后跟隨時間的路過慢慢忘卻。 另一類人逃不過良心的譴責,從此種下心結,備受煎熬。而解脫的辦法只有一個,即正視錯誤,承擔后果,進行贖罪。
小說的主人公阿米爾就是第二類人,在傷害自己的小伙伴哈桑之后,逃離阿富汗,來到了美國。但時空的距離并不能令他將痛苦遺忘,反而驅使他的良心在下半部書中布滿了救贖。 從書中的第十六章開始,阿米爾開始了救贖。而十六章之前,則是阿米爾對于錯誤的承認與敘述。
小說的第一段,作者表達出回憶對于阿米爾的侵蝕,奠基出全書的基調,從而引發出塵封多年的那段往事。
“許多年過去了,人們說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于明白這是錯的,因為往事會自動爬上來。回首前塵,我意識到過去的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終在窺視著那荒蕪的小徑。”
在往事之中,長了兔唇的哈桑自出生開始就注定他此生要為阿米爾留下一段快樂的童年,鋪平一段通往救贖的道路。
“哈桑和我喝過同樣的乳汁。我們在同一個院子里同一個草坪上邁出第一步。還有在同一個屋頂下,我們說出第一個字。我說的是‘爸爸’,他說的是‘阿米爾’。我的名字。”
正是因為哈桑把阿米爾當做最親近的人,所以他才會愿意保護阿米爾選擇與仰慕納粹的阿賽夫戰斗,盡管他只是宗教中最弱的什葉派、阿富汗國最低賤的哈扎拉人。但他為了少爺阿米爾葉敢于戰斗宣言:“到時候別人會說你是獨眼龍阿塞夫,如果我對準你左眼的話。”
正是因為哈桑把阿米爾當做最親近的人,所以才會有石榴樹上刻上“阿米爾和哈桑,喀布爾的蘇丹。”這一自作多情的純真話語。喀布爾就是那一片生長著這棵石榴樹的地方,蘇丹就是國王的意思。既然阿米爾是國王,那么哈桑就是國王之手,任勞任怨。
正是因為哈桑把阿米爾當做最親近的人,所以才會在進行風箏比賽時,去撿被阿米爾用風箏線割下來的戰利品,并說出那由心而發感動千千萬萬的人的那句話:“為你,千千萬萬遍!”
為你,千千萬萬遍!哈桑做到了。
無論阿米爾再如何嘲笑他的身世,再如何因為自己的自私而陷害他,再如何因為內心不安而嫌棄他,哈桑始終都是默默承受。就像是一匹忠實的野馬,你要去走遍天涯尋找歡樂抑或是下馬回家滿臉厭惡,始終都是為你,千千萬萬遍!
哈桑是無私的,忠實友誼的。可階級的差異、宗教的矛盾以及父親的罪惡卻讓阿米爾始終流離在友誼之外。
阿米爾是一扇鏡子,照映出每個人與身份不符的卑陋心靈。阿米爾就像是許多的我們一樣,自己怯懦,卻不敢承認父親對哈桑勇敢的贊同;自己受到父親的冷落,卻接受不了父親對哈桑的青睞;自己與哈桑明明是很好的朋友,卻從不在客人面前帶他玩,也不會去承認哈桑對他的好。
“隨著時間的過去,腫傷消退,傷口禰合。不久,他的嘴唇就只剩下一道彎彎曲曲的縫合線。到下一個冬天,它變成淡淡的傷痕。說來諷刺,正是那個冬天之后,哈桑便不在微笑了。”
這是小說中第五章的最后一段,作者用簡潔精煉的語句描繪出哈桑的兔唇被修復好的過程,可也正因為文段中的反差與諷刺造成一段懸念,成功的為阿米爾與哈桑二人間的矛盾埋下伏筆。
哈桑去撿尋被阿米爾給割落的風箏的路程中,遭遇到了上次在他手中吃癟的阿塞夫。結果,可想而知,哈桑定會遭到一頓毒打。可作者卻試圖運用更為深沉的教訓讓哈桑受到侮辱。從而令怯懦的阿米爾因為內心的不安而犯下錯誤,從此埋下后文救贖的導火線。
誰也沒想到,哈桑被阿塞夫伙同兩個小伙伴明知道是犯罪的情況下將他強行同性奸侮!這個愿意為你千千萬萬遍的哈桑遭受了作為一個男人最起碼的尊嚴踐踏,而他保護的阿米爾卻像個懦夫不聞不問。
“我張開嘴,幾乎喊出來,如果我喊出來我生命中剩下的光陰將會全然改觀。但我沒有,我只是看著,渾身麻木。”
阿米爾只是看著,就像是魯迅筆下的那群看客般麻木不仁、卑微懦弱。在這里,作者令阿米爾“抓緊拳頭,合上雙眼”。展現出兩段記憶和一個夢境用來放映出阿米爾內心的痛苦掙扎。
可是,掙扎有用嗎?阿米爾并沒有去像哈桑保護他一樣去保護他,而是為自己尋找著借口逃避良心上的譴責和內心的愧疚。
“結果,我跑開了。” ? “為了贏回爸爸,也許哈桑只是必須付出的代價,是我必須宰割的羔羊。這是個公平的代價嗎?我還來不及抑制,答案就從意識中冒出來:他只是個哈扎拉人,不是嗎?”
當哈桑受盡屈辱把自己撿尋的風箏交給阿米爾時,得到的卻只是淡淡的回應。這一回應持續了很久,無論哈桑是怎樣的討好。就這樣,哈桑與阿米爾的友誼逐漸隔斷,也宣告出阿米爾內心愧疚得不安與逃避。
后來,阿富汗發生戰爭,全民深處水深火熱之中。阿米爾跟隨父親跑到了美國,在此期間哈桑于他幾乎等同于博爾赫斯對于他筆下得描述那般:“他那淡淡的形象也就消失了,仿佛水消失在水中。”
就這樣,小說持續到了第十五章。阿米爾的忘年好友拉辛汗從阿富汗趕回來。
“但在我求你之前,我會先告訴你哈桑的事情,你懂嗎?”
拉辛漢的話語鉤起了阿米爾的傷痛,他心中良心在召示他要面對當年放下的錯誤。于是,接連著十六章,全是拉辛汗告知阿米爾哈桑的消息。在這阿米爾離開這幾年,哈桑娶妻生子,看管阿米爾家。
拉辛汗又拿出哈桑寫給他的信,其中內容講述了阿富汗國內的戰亂與自己受到的禍害、兒子索拉博的故事與拉辛汗的病。但穿插這一系列的全是幼時與阿米爾一同玩耍的快樂時光,最后:
“如果你回來,你會發現有個忠誠得老朋友在等著你。”
哈桑還是那個哈桑,還是那個愿意為他千千萬萬遍的哈桑。可是就是這樣的人,連同妻子在保護阿米爾家時被殺害了!阿米爾也不是阿米爾了,他以為自己已經逃避了痛苦,可是卻不知良心上的譴責已經驅使他開始救贖。
之后,便是全書的大高潮。通過拉辛汗的敘述,阿米爾得知哈桑其實是父親的私生子。所以父親會覺得自己虧欠哈桑,從而把平常的精神性父愛賦予哈桑,而把物質性要求給自己卻得不到他的父愛。
說實話,這一親生兄弟的梗早已被用爛,可作者硬是將它用出了新意,并賦予了人性的復雜。回到小說第三章,父親和拉辛汗的談話中說自己痛恨盜賊,可自己卻也成為了盜賊,偷了人家的妻子生下了哈桑。為了彌補自己對私生子哈桑的罪惡,便開了許多恤孤院照顧無家可歸的孩子。
這是什么舉動?這是救贖!父親的命運是救贖,阿米爾也是救贖,他要救的是自己失去的人格和逃避的良心上的譴責。
十六章、十七章、十八章,這是全書最值得多看幾遍的內容。前者是記憶起逃避過的痛苦、中者是掀開秘密的荒唐、后者是救贖前的再度掙扎。
最終,經過了第十八章自我的審視。阿米爾答應了拉辛汗的要求,決定接索拉博回美國,替哈桑將他撫養大。于是,他回到了阿富汗,來到了幼時生活的時光,目睹了其中的戰亂,開啟了救贖之旅。
命運總是如此無常反復,頗為諷刺的是阿米爾接索拉博回美國最大的敵人竟然是崇拜納粹文化的阿塞夫。這一次,沒有了哈桑的保護,阿米爾終于驅逐怯懦,鼓起勇氣面對敵人。
盡管面對著是比自己強大的阿塞夫,盡管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打架,盡管他被打的滿地鮮血令索拉博哭求著阿塞夫別打了,可阿米爾竟然只是發笑!因為,那一刻,他知道了,他通過他的救贖已經打開了心結。
“好笑的是自1975年入冬以來,我第一次感到心安理得。”
“我體無完膚,我并不知道有多糟糕,后來我才知道,我心病已愈,終于痊愈了。”
大高潮過后,又有幾段小高潮。在接下來的幾章中,如果說前文是救,在此之后就是贖。阿米爾致此,已脫離了不安,化成了對自己親生兄弟也是最好的朋友哈桑的彌補。
阿米爾最終接了索拉博回到美國,因為在阿富汗成為欒童的日子里,索拉博變得非常抑郁,竟然要去自殺。雖然被挽救了回來,但他始終都走不出自閉癥。作者胡塞泥行文致此,經過了人與人間的友情、詮釋了背叛與贖罪、勾勒出戰爭與國家,最后主題再度升華,深入挖掘人格的美麗。
“你知道嗎,將軍大人,我爸爸睡了他仆人的老婆。她給他生了個兒子,名字叫做哈桑。現在哈桑死掉了,睡在沙發上那個男孩是哈桑的兒子。他是我的侄兒。要是有人發問,你可以這樣告訴他們。”
“以后我在場的時候,請你永遠不要叫他‘哈扎拉男孩’。他有名字,他的名字叫索拉博。”
如果說這兩段文字體現出了阿米爾最后敢于正視哈桑與索拉博,面對人性的話,那么下面這一段就是展現出人性的美麗與風箏的意義。
“‘你想要我追那只風箏給你嗎?’他的喉結吞咽著上下蠕動。風吹起他的頭發。我想我看到他點點頭。‘為你千千萬萬遍。’我聽見自己說”
“我追,一個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回,我追,風拂過我的臉龐,我唇上掛著一個像潘杰希爾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我追!”
整本書都充滿了命運輪回的基調,也充滿了人格的迷失。
父親痛恨盜竊之人,可自己卻做了盜竊之人。他偷了仆人阿里的妻子,并使其產生了自己的私生子哈桑。
哈桑與阿米爾是父親的兩面。哈桑繼承了父親的勇敢強壯,阿米爾繼承了父親的榮耀形象。父親對兩人都愛,可是卻不能公開表露出對哈桑的人父之責。而阿米爾恰恰相反,是社會所承認的兒子,將繼承父親的一切,于是受到父親的怨氣。
哈桑為阿米爾千千萬萬遍,為的竟然是自己稱作少爺的死也不知道的親生兄弟。阿米爾逃避自己的痛苦遠離了哈桑,卻發現哈桑是他的親人。
哈桑遭到阿塞夫的強行奸侮,他的兒子索拉博也成為了欒童。可是哈桑曾經為了保護阿米爾用彈弓恐嚇阿塞夫,索拉博更是直接用彈弓打瞎了阿塞夫的眼睛。
阿里沒有生育能力,自己的兒子哈桑不是親生的。阿米爾結婚許多年,也無法生育孩子,最終收留了索拉博。
可這一切,似乎又都進行了救贖。
父親為了彌補自己的罪過,開辦了恤孤院收留無家可歸的孩子;阿米爾終于正視了自己的錯誤,去接索拉博回美國,并因此與阿塞夫決斗;阿塞夫仰慕納粹文化,并成為塔利班組織的一員被同樣的彈弓打傷眼睛后,放走了阿米爾和索拉博;哈桑為了阿米爾去檢尋風箏,并因此說出為你千千萬萬遍,而阿米爾為了照顧好索拉波也愿意為他去放風箏千千萬萬遍!
這些充滿輪回般的情節和悲天憫人的敘述使得整部小說都在為人格的追回而奔走,追風箏的人,追的到底還是迷失的人格!